论人心向背的重要性

论人心向背的重要性

史思明是安禄山的造反“拍档”,经一番蛰伏后粉墨登场,两人联手上演了一出惊天动地的历史大戏。持续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自一开始,便意味着“开元盛世”神话的终结。就始作俑者而言,这也是安、史从此坠入万劫不复的第一步。

安禄山自不必说,且看史思明一门的结局。

《资治通鉴》中说,史思明此人“残忍好杀”,部下稍有不如他的意,便动辄诛杀三族,导致手下人人自危,朝不保夕。

虽是亲生的,大儿子史朝义却没有遗传到他爸的猜忌、残忍、滥杀无辜和草菅人命。这孩子善良多了,谦恭谨慎,爱兵如命,将士们多归心于他。

就这样一个好儿子,却得不到史思明的宠爱。为什么呢?因为次子史朝清在老爸的心中更有分量。

嗯,看来史思明也是一个俗人,一个俗父亲。中国式父亲很奇怪,大都宠爱小儿子,也即老幺,即便他不成器。个中原因,值得多加研究。

史思明对小儿子的宠爱可不是体现在多分了点家产上,而是在造反的生死关头,史思明赋予了老二绝对的信任——让史朝清镇守老巢范阳。不仅如此,他还寻思干脆杀掉老大史朝义,再立小儿子史朝清为太子。关于这一点,史思明从不忌讳,多个场合吹风,致“左右颇泄其谋”。连身边的人,都知道了他心中的小九九。

造反前期,史思明非常顺利,一路攻城拔寨,所向披靡,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不,转眼间又将大唐名将李光弼击败,乘胜西进入关。长安啊,长安,你很快就会成为我胜利狂欢盛宴中的一道菜。

上阵父子兵。毕竟是父子,史思明还是想给史朝义一个机会。长安就在前头,老大,你率兵作为前锋进发吧,你从北道上去,先拿下陕城,老子我则亲率大军自南道进攻,到时咱爷俩在长安会师。

好一盘棋!可惜,天不假人。

史朝义率军刚刚到达礓子岭,就遭到大唐将领卫伯玉的顽强抵抗,史朝义组织了几次进攻,均被卫伯玉打败。北道进军受阻,南道出兵也不顺利,史思明只好退守永宁。史思明对自己的军事计划不能实现颇感郁闷,于是把责任迁怒到大儿子身上,对左右说道:“终不足成吾事”,还想按军法斩杀史朝义及诸位将领。

师出有名,杀人也需要理由。没几天,史思明又命令大儿子史朝义修筑三隅城,用以贮存军粮,限期一天之内修成。这不是坑人吗?但又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史朝义只好率部挑灯奋战。“白加黑”地连轴转,总算将工程做得七七八八,只还差最后一道工序:抹泥。就在这个时候,史思明策马前来检査,见到工程仍没完工,气得破口大骂史朝义,接着又命令随从骑在马上监督抹泥。剩下的工程收尾,史朝义三两下将它完成了,但史思明仍不满意,说等到攻克陕州后再算账,还威胁要将史朝义杀掉。

你想想,史朝义听到这样的话,还有心思干活吗?“朝义忧惧,不知所为”,被老爸吓得有些神情恍惚了。

史思明从工地回来便就近住在鹿桥驿,晚上由心腹曹将军守值。史朝义也在附近的招待所住宿,他的部将骆悦、蔡文景对史朝义说:“我们与您已死到临头了!自古以来就有废立君王之事,请您召见曹将军,共商大事。”意思是要拉拢曹将军共同反爹。毕竟是自己的老爸,有违人伦啊!明白过来的史朝义低着头,一言不发。骆悦等人又说道:“假如您不允许的话,我们今天就归附朝廷,那么您也就完了。”听到这样一说,史朝义吓得六神无主,哭着说,诸位妥善处理这事,但千万不要惊吓到我父亲!

什么叫妥善处理?实际上是默许对父亲史思明动手。于是,骆悦等人命令许叔冀的儿子许季常去召见曹将军,曹将军来到后,将计划告诉了他。曹将军心里清楚,如果不答应将会当场死得很难看,哪敢说半个“不”字?当天傍晚,骆悦等人率领史朝义的三百名士兵,全副武装来到驿站。值班的卫兵感到奇怪,但又惧怕曹将军,不敢问,更不敢动手阻拦。骆悦带兵闯入史思明卧室。说来也真巧,正好史思明上厕所去了,骆悦只好问他的卫兵,还没等到回答,就咔嚓杀了好几个人,吓呆的其他亲兵只好指出了史思明的去向。

正在出恭的史思明感觉到情况有变,一个鲤鱼打滚逾墙来到马厩,随手牵了匹马逃跑。这当口,被骆悦的侍从周子俊发现了,赶紧搭弓射箭,一箭射中了他的手臂,史思明应声坠落马下。于是,老史束手就擒。

五花大绑的史思明,面对眼前一张张熟悉的脸孔,胆气又得到了恢复。他声色俱厉地问道:“乱者为谁?”骆悦答话说:“奉怀王史朝义的命令。”毕竟是聪明人,史思明一听就明白了其中的因果:“早上我说话失言。应该得到这样的下场。但是这样杀我太早了,为何不等到攻下长安呢!如今不能成就大业了。”

言毕,双眼一闭,仰天一叹!

骆悦将史思明押送到柳泉驿囚禁,然后回去向史朝义复命:“大事已经完成。”史朝义一听,第一句话是:“没有惊吓到我父亲吧?”骆悦答道:“没有。”当时,周挚、许叔冀率领后军驻扎在福昌,骆悦派遣许季常前去通告此事,一听之下,周挚惊倒在地。史朝义率领军队回来,周挚、许季常出来迎接,骆悦劝史朝义拿下周挚并将他杀掉。军队到达柳泉,骆悦害怕众心不一,于是勒杀了史思明,毡毯裹尸,用骆驼运回洛阳。

一代枭雄史思明,以如此不堪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帝王梦,儿子史朝义由此得以提前接班。不久,史朝义将年号改为“显圣”,又秘密派遣散骑常侍张通儒等人赶到范阳,将弟弟史朝清及其生母辛氏杀掉。另有数十名不肯归附自己的人,也被一一诛杀。史思明的死去,使叛军内部乱了套,彼此不服,相互攻击。直至在城中火拼了数个月,死掉数千人,范阳才得以安定。

在这一过程中,折腾得最起劲的当是骆悦。其实也可以理解,他不这样捣鼓、撺掇,肯定会先死在史思明的手里。

假设一下,如果不是史朝义先下手,史思明会对大儿子下手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到一个故事。

某地有个村子,村民大多以盗墓为生。干这样的缺德事,有分工也有协作,一个人很难完成,需要一两个帮手。这种组合模式有三种:朋友、兄弟和父子。前两者的合作模式都不可靠。盗墓时,需要一人先下到数米深的墓地盗挖,另外的人在上面接应。大功告成后,站在墓地上面的人往往难抵诱惑,常常抱着珠宝独自而去,将财宝独呑了。有的甚至推入巨石将下面的伙伴砸死,这个时候管不了下面的是朋友还是兄弟。

那么,父子模式应该可靠吧。未必,关键看是谁在上面。有些儿子在上面拿到财宝时,也可以扔下老父不管。只有这种方式最安全:儿子下坑,父亲在上面接应。真符合人性,因为再爱财的父亲,也不至于丢下儿子不管。没人送终,金玉满堂又如何?

由此观之,史思明并不想真正杀掉大儿子史朝义,只是像小时候,孩子做事不认真,不听话,便吓唬上两句。否则,史思明有大把的机会,何须要等到攻克长安才杀掉大儿子?只是大儿子史朝义当真了,特别是他的部下当真了。

从中可以看出,史思明确实不是成就大事的人,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笼络不住,遑论其他?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