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式执法”钓了谁
李世民从老爸李渊手里抢过天下后,一心想有所作为。有感于前朝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他决心从大力整饬吏治入手,再造良好的官场生态。
严禁收受贿赂成为专项整治工程的第一把火。在多个场合,他反复告诫官员要洁身自好,爱惜羽毛,千万不要撞在枪口上。尽管已三令五申,他还是担心官员不听话,阳奉阴违。毕竟,收受贿赂有时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这样想着,久而久之,便成了李世民的心病。
如何检测官员的廉洁度呢?自以为聪明的李世民绞尽脑汁后终于想出一条妙计——采用“钓鱼式执法”。于是,他找来几个心腹,要他们提着一大摞银子和财物,主动到一些官员家上门试探。果然有人上钩。刑部下属的一位司门令史不明就里,欣欣然笑纳了一匹绢帛。唐太宗收到信息反馈后,十分震怒。早已三令五申,尔等就是不听!李世民马上命人将其收监,并准备处以死刑。
民部尚书裴矩了解原委后,觉得唐太宗身为天子不够厚道,这不是挖好坑让人跳吗?当即进宫,和李世民理论,并不惜争个面红耳赤:“当官的接受贿赂,罪当处死;但陛下派人送上门让其接受,这是有意让他触犯法律,这种做法好像不符合孔子所倡导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古训。”
唐太宗作为一代明主,窃以为最成功之处就是从谏如流,能听进反对的声音。果然,裴矩的一席话,让他冷静下来,不但不以为忤,反而十分高兴。他马上召集文武百官,当场对裴矩大加褒扬,并语重心长地对群臣说道:“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凡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如果都能像裴矩那样敢于当面谏诤,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言毕,他马上命人将这位司门令史无罪释放。
接下来的这个故事同样耐人寻味。
有一位大臣,上书唐太宗请求“清君侧”。唐太宗对他说,谁是奸佞之人啊,他脸上又没有刻上字?!这位大臣答道,这好办啊,陛下可以就某件事假装恼怒进行试探,那些敢于坚持己见、不屈服于压力的,便是耿直的忠臣;反之,畏惧皇威顺从旨意的,便是奸佞之人。
又是“钓鱼式执法”!这位上书的大臣是不是脑袋进水?这种非此即彼的机械式选择就能判断真伪?唐太宗心里也觉得甚是好笑,但为了保护臣下进谏的积极性,唐太宗予以否定的口吻十分婉转。他说,君主是水的源头,大臣是水的支流。混浊了源头而去希冀支流的清澈,这可能吗?君主自己先行做假使诈,又怎么能要求臣下耿直呢?
从主张“钓鱼式执法”到反对“钓鱼式执法”,一步之遥,可一窥李世民作为旷代明君的政治素养与云水襟怀,也能从云蒸霞蔚的“贞观之治”中,寻找到开创这种气象的某种因果。
“钓鱼式执法”非李世民首创,他是向隋文帝学的。杨坚“性猜忌”,生性多疑。疑在何处,有何表现?
《资治通鉴》说他“恒令左右觇视内外,有过失则加以重罪”。这手段有点“下三滥”,为防范朝臣,杨坚竟派出近臣心腹,四处窥视刺探内外百官,一旦发现其中犯有过失,立即治以重罪。
隋文帝实行“有罪推定”,在他眼里,满朝文武就没一个好人,凡官必贪,都是贪官污吏,特别是那些掌管钱物的令史。但是,贪墨者脸上又没写有“贪污受贿”字样,怎样才能分辨出良莠善恶呢?
这难不倒他,隋文帝来了个“钓鱼执法”,具体做法是“私使人以钱帛遗之”。就是暗地里安排人拿着钱财去行贿试探。如果行贿对象胆敢收受,则立即予以处死。
杨坚颇为自信。他觉得自己之所以能获得大位,靠的是过人的智慧,以及对法律制度的烂熟于心。自信本是好品性,但他的这种自信,对臣工而言有时可能是灾难。举个例子吧,隋文帝喜欢以目测人,只要觉得臣下稍微有异,不入他的法眼,不管官秩高低,即喝令左右在朝堂殿庭中进行杖打。一天之内,“享用” 这种家法的多达三四个人。有一次,他看到一个行刑者在行使杖责时下手较轻,顿时龙颜大怒,马上命人将行刑者推出斩首。
尚书左仆射高颎、治书侍御史柳彧等人进言规谏,他俩对隋文帝说:“朝堂非杀人之所,殿庭非决罚之地。”说的也是啊,朝堂之上,怎能成为判决他人有罪和杀人行刑的地方呢?!隋文帝不吭声,转头问站在一旁的领左右都督田元道:“我的杖刑很重吗?”田元如实回答:“是的,很重!”“你说说,怎么重了?” 隋文帝再问道,语气显得有些不满。田元举起手回答说:“陛下的杖具如此粗壮,捶打30下,与普通杖具捶打数百下相若,都是血肉之躯,怎能承受?所以受刑的人多数熬不过被打死。”
“上不怿。”隋文帝听后非常不高兴,但想了想,为不违众意,他还是命人将殿内的杖具撤去,并且规定以后凡有过失者,全部交予主管司法的有关部门执行。
看来隋文帝还真有从善如流的雅量,虽然有些不情愿。但没多久,杨坚故态复萌,又在殿堂内屡屡弄出人命。楚州行参军李君才上奏说:“皇上,您对高颎过于宠信了!”我对谁好,关你屁事!李君才的话好像踩到了隋文帝的尾巴,又是大怒,并命令用杖责打李君才。这殿堂上的杖具不是撤掉了吗?一时找不到刑具,隋文帝着令改用马鞭抽打,李君才因此被活活打死。处理完斑斑血迹后,杨坚又要求重新在堂内设置杖具。
没过几天,隋文帝又在殿堂上杖死一位臣工。兵部侍郎冯基实在看不下去了,抱着必死之心,对隋文帝苦苦劝谏,杨坚不但根本不听,反而厉声叱责冯基道:“你是否想造反?!”冯基被吓得六神无主,哑哑无语。
事后不久,隋文帝好像有些良心发现,觉得自己过了些,心中暗生悔意,作为弥补,他亲赴冯基家予以慰问。从冯家回銮途中,杨坚又突然对那些文武百官心生恼恨。自己在咆哮公堂、大为失态时,为什么只有冯基对我进行劝谏,其他大臣在等着看我笑话吗?这些人,哼哼,到底安的是什么心?活该打屁股!
跟着这样的主子,长有一百个脑袋也不够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