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升迁的高级马屁术

小人升迁的高级马屁术

胡人安禄山,对汉人的马屁文化无师自通,且运用自如。许多横亘于人生前路的难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大都被他娴熟的“如来佛手”消解于无形。

当时,安禄山任平卢兵马使,《资治通鉴》中说他“倾巧,善事人,人多誉之”。人很会来事,待人接物让人如沐春风。凡人与他接触之后,都会印象深刻,对他赞颂有加。一句话,那时的安禄山拥有好名声。

唐玄宗身边的工作人员到平卢,无论公事私事,安禄山必定高接远送,全程陪同在侧,且悉心接待安排,给他们好吃好喝,临走时还给他们一个大“红包”——塞上几根黄灿灿的金条。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些人回到宫里,在唐玄宗面前,尽拣好话表扬安禄山。初时唐玄宗还不以为意,但一来二去,耳根耐不住几回磨,“由是上益以为贤”,唐玄宗就真觉得安禄山是个贤能之士。

御史中丞张利贞任职河北采访使时,有次到平卢巡视,安禄山对他刻意逢迎,极尽溜须拍马之能事。张利贞的随行人员也沾了不少光,安禄山对他们也是不惜重金,予以妥善打点。回到京城后,张利贞上奏唐玄宗,“盛称禄山之美”,说安禄山是大唐少有的人才啊!唐玄宗正求贤若渴,既然大家都说安禄山是人才,那就大胆使用呗。不久,唐玄宗颁发诏令,任命安禄山为营州都督,兼平卢军使,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拿人手短,吃人嘴软”。看来,安禄山还真有两下子,深谙其中真谛。尚在地方上任职的安禄山,身在基层,却心向长安。他孜孜以求,以蚂蚁搬家式的执着与勤勉,积小胜为大胜,最终铺平了通向长安城的道路,成为唐玄宗身边的红人。

说他是红人,似乎还不够准确,应该说是紫人,因为红得发紫。公元743年正月,安禄山终于如愿以偿调入京城。娴熟的溜须拍马,让唐玄宗心里十分熨帖,加上杨玉环的枕头风,使他尽得君宠,唐玄宗特别恩准他“谒见无时”。就是说他拜见天子,想来就来,无须通传,也没有时间限制。

君宠是靠不住的,需要精神和物质的付出才能维系。安禄山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于是他挖空心思想把唐玄宗搞定。有一年,京畿附近闹蝗灾,安禄山上奏说:“去年营州蝗虫吃禾苗,我焚香向上天祷告说:‘我如果心术不正,对君王不忠,愿让蝗虫吃我的心;如果未负神灵,愿使蝗虫自动散去。’”可能吗?对这样肉麻的话,大不了付之一笑,谁会当真呢?但唐玄宗觉得很欣慰,这胡儿是我大唐的大忠臣啊。有时上天也犯迷糊,竟出手帮坏人。说也奇怪,在安禄山如法炮制后,突然有一群鸟从北面飞来,将京畿附近成群结队的蝗虫吃了个精光。

神了!接报后的唐玄宗惊奇得瞪大了眼睛,好一阵子才嗫嚅道:“爱卿,忠臣,我大唐的大忠臣啊!”听到皇上如此一说,安禄山赶紧借坡下驴,顺势提出一个要求,能不能把这件事交付史官记录?安禄山竟然想把这段马屁话写进历史。呵呵,没想到,唐玄宗竟满口答应了。

真有点想不通,曾创造出“开元盛世”的一代明主李隆基也会落入俗套,在奸佞之人的阿谀奉承中陷入迷雾,再也找不到北。当中的原因很复杂,要厘清这一点要费大功夫。但我知道一个人要坚守内心相当不易,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帝王将相。我也知道,安禄山的野心不断膨胀,后来成为“安史之乱”的导演、主角。这一乱使大唐万劫不复,是大唐由盛到衰的重要分水岭。

“开元盛世”的传奇就这样戛然而止。翻阅《资治通鉴》时不免作天真想,假若唐玄宗身边能多一些像刘毅这样的臣子,不尽是谄媚之徒,“开元盛世”的传奇或许可以走得更远些。

可惜历史无法假设。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话说的是皇帝口含天宪、说一不二的威严,另一方面也道尽了君臣之间的残酷。

专制时代,做臣子的,整天提心吊胆,战战兢兢。每天早上走出家门的这一刻,晚上能不能顺利回到家来都要打上个问号。因为或一句话、一行止,稍有不当,便可能“斩立决”,脑袋搬家。

刘毅从不考虑这些,他有话直说,即使面对的是皇上,有时还哪壶不开提哪壶,偏偏拣皇上不喜欢的话来说。

刘毅是哪根葱?西晋的司隶校尉,即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有年正月初一,晋武帝亲自到南郊祭祀。典礼结束后,志得意满的司马炎感喟一声,向侍奉在侧的刘毅问道:“朕可方汉之何帝?” 我可以和汉代的哪一个帝王相比呢?

皇上这样发问,显然是希望得到刘毅醒目、熨帖的回答。如果不将其比之于刘邦、刘彻、刘秀,最次也要比拟于文、景帝吧?但刘毅不,偏要拧着来,给老板吃苍蝇。你瞧他怎样回答皇上:“桓、灵。”也就是说,您司马炎也就相当于汉桓帝、汉灵帝吧!

不要命了?东汉一朝,汉桓帝、汉灵帝两帝最昏聩不过。先说汉桓帝吧,一生崇尚佛、道,沉湎女色,信任宦官,察举非人,时人讥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东汉王朝自此江河日下,濒临崩盘。汉灵帝呢?大部分时间施行党锢及重用宦官政治,又设置西邸,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甚至卖官鬻爵以供自己享乐。官逼民反,任内爆发了汹涌澎湃的黄巾起义。

将晋武帝司马炎比作汉桓帝、汉灵帝两帝,你刘毅长了几颗脑袋啊?!司马炎本人也不服气,他怒气冲冲地反诘道:“何至于此?”我不至于做皇帝失败到这般地步吧?看见皇上面呈愠色,聪明的人,当马上将话收回或拐个弯,打个圆场,彼此有个台阶下,顺坡下驴也就了事。但刘毅一根筋,反而趁机加码,对道:“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刘毅这不是自断活路吗?你看他怎样回答的:汉桓帝、汉灵帝两帝出卖官职的钱都进了官府的仓库,陛下出卖官职的钱都进了个人的家门,凭这一点来说,你大概还不如汉桓帝、汉灵帝呢!

你猜猜,听了刘毅这番话,晋武帝会怎样做呢?喝令推出去将其斩首?或者关入大牢?都不是!但见司马炎“大笑”,然后说道:“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朕有直臣,固为胜之。”我还是比汉桓帝、汉灵帝强的,因为他们听不到像你说的这番话。我有正直的臣下,就凭这已胜过汉桓帝、汉灵帝了!

虽是自嘲,但也体现了司马炎灵活的政治手腕。他的自嘲与其说是肯定刘毅,还不如说是肯定自己。大权在握的领导者,面对“一根筋”的部下,需要勤加善待,需要宽阔胸怀。

领导者如果拥有“一根筋”的下属,恭喜啊,你将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