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的下场
主父偃是汉武帝的宠臣,曾创下一年之内连升四级的帝国最高纪录,官至中大夫。
因为处在权力中心,又甚得君宠,主父偃自是炙手可热,大臣们怕他伶牙俐齿,会在汉武帝面前说自己的坏话,坏了前程,于是争相上门巴结。上门者当然不会空手而来,随身携带的都是金银财宝、文玩字画。短时间内,主父偃因贿赂得来的财物总计超过了千金。有位好友觉得他“太横矣!”劝他不要过于横行霸道,要懂得阴阳进退之道。主父偃乜他一眼,说道:“我活着如果享受不到列五鼎进餐的富贵生活,那就宁可受到五鼎烹的酷刑而死!”(“吾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这话与路易十五的名句“在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有得一拼。
食人之禄,忠人之事。主父偃没有占着茅坑不拉屎,干活倒是很卖力气,就治国理政方面,不断地给汉武帝提建议。他说,皇上啊,古代诸侯的封地不过是方圆百里,如果是“朝廷强,地方弱”还好控制,反之则会尾大不掉。汉武帝很谦虚,接受了他的意见,下诏说:如果诸侯王中,有人愿意推广自己所享受的恩惠,分封领地给他的子弟,可以一一奏报,朕将满足这些要求,不仅如此,朕还亲自给他们确定封邑的名号。取法乎上,得乎其中。阴险的刘彻,采用这一招后效果显著,从此之后,诸侯王国开始被分割,而诸侯王的子弟都成了侯,大而化小,小的呢,则慢慢地化无了。诸侯王的权力随之削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推恩令”。
天无绝人之路,悬在汉武帝头上的利剑,因主父偃贡献的智慧,终于稳稳落地。
历史上,中国人口迁徙有多种原因,或自然灾害,或战火兵燹,或权力蛮横,如曹操时的军屯。主父偃在这方面也是殚思竭虑。他对汉武帝说了自己的新想法:茂陵邑设立时间不长,可以把天下有名的豪强人物、兼并别人的富家大户、鼓动百姓动乱的为首分子等都迁移到那里去居住,这样对内可以充实京师的人力物力,对外可以去除奸邪势力,不用杀戮就消除了祸害。从人本角度出发,这是一个好主意!汉武帝又愉快地接受了,并马上下旨迁徙地方各郡国的豪强人物和家中财产超过三百万钱以上的富户到茂陵邑居住。
轵县人郭解,不幸成为迁徙人群中的一员。郭解虽不在庙堂之高,却与天下江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他是一位著名的侠士。故土难离,何况这是他多年经营的地盘,郭侠士不想走。有位将军也帮他说好话:“郭家贫困,不应在迁徙之列。”汉武帝是聪明的皇帝,嗯,有问题,不就一介平民百姓吗?竟然有帝国的将军为他说好话?这说明郭解家中不贫困,且势力大。切,想忽悠我?更没得商量,必须迁出!
既是侠士,多少有命案在身,郭解也是如此。汉武帝以此为由,将郭解逮捕下狱。轵县有位儒生,陪着前来审案的使者就座,站在一旁的一位郭解门客,向使者赞扬郭解,希望能对郭解宽大处理。儒生听后不屑地说,郭解总是因私情触犯国法,怎么能说他贤能?
郭解的门客听了这话,护主心切,激愤之下出手杀死了这个儒生,还把他的舌头割下。汉武帝听后,心中大骇,不就一平头百姓吗?却能让门客甘心为他杀人,郭解太有号召力了,这种人万不可留。汉武帝一句话,郭解被处死,还被灭族。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郭解被灭族,与主父偃虽没直接的关系,但如果没有他的“迁徙说”,郭解或许就不会进入汉武帝的法眼,一家人说不定还可以幸福地活着。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虽是汉武帝最宠信的臣子,主父偃与郭解的下场殊途同归。在权力相争的绞肉机中,他也中招了,因无意中卷入一起宫廷内斗,被汉武帝全家一锅端。主父偃遭难时,朝中诸大臣无人伸出援手,还纷纷落井下石。主父偃也有众多门客,但在他被处死后,却无人愿为他收尸。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司马氏言,可谓深刻。
人世间的事,又有多少可以用一个“悲”字概括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