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一将功成万骨枯。

杨素是隋朝名将,深得隋文帝杨坚的喜爱与信任。每次出征班师回朝,隋文帝都要亲自或派出特使远到五十里开外迎接慰劳。回到京师后,杨坚还要每天安排专人轮流到杨府慰勉。

爱屋及乌。因为老爸深得圣上宠信,杨素之子杨玄奖的待遇也是水涨船高,被隋文帝授予仪同三司,并且时常得到朝廷给予的丰厚赏赐。

身为一国之君,杨坚如此善待臣属,于杨素而言无疑是皇恩浩荡,如沐春风。不过,这一切杨素受之无愧,杨坚只是论功行赏罢了。因为,杨素是名将、战将。杨坚之所以能够坐拥天下,杨素功不可没。只是杨素的累累战功,靠的是踩着敌人堆积如山的尸骨,也靠的是自己士兵汩汩流淌的鲜血,日积月累,残酷成就。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杨素用兵“多权略,驭众严整”。不过,他的治军有方,军令如山,说穿了施用的不过是“冷血残忍”。怎么说呢?每临大战,杨素总要千方百计找属下的碴子和无意之失,然后小题大做,为此不惜大开杀戒,无故所杀每次都是“多者百馀人,少不下十数”。天啊,几十条乃至上百条鲜活的生命瞬间化为乌有。面对眼前的血流满地、尸骨累累,杨素呢,毫不在乎,依旧谈笑风生。他就像个嗜血者,要靠战前这股浓烈的血腥味,才能激发起持久的勃起,纵横厮杀。脑袋如切西瓜般滚滚落地,这一切让杨素充分享受到了刀起头落的变态快感。

战鼓打响。等到双方摆开阵势后,杨素组织了一支一两百人的敢死队,并让他们一马当先,冲击敌阵。这些敢死队员只能前进,绝不能后退。若能将敌阵冲垮,战后大大有赏。反之,如果败下阵来,杨素不论青红皂白,立马将敢死队员全部处斩。接着又重新组织起一支人数更多的敢死队,再次对敌阵发起冲击。奖惩“还如向法”,如果攻破不了敌阵,处置方式如旧,退下多少斩多少。

每当这个时候,名将杨素勒马站在阵前,目光冷峻、坚毅,而身边的将士虽可能早已吓得两股战战,但别无选择。对将士而言,进是死,退也是死,两害相权,唯有抱着必死之心奋力向前,殊死一搏。杨素由此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杨素的“名将”称号也由此声播天下,威震遐迩。

如果是我,遇上这样冷血的首长,早就千方百计脚底踩西瓜皮——开溜了。没想到,情况恰恰相反,杨素虽然如此残忍带兵,视兵士的性命如草芥,但“士亦以此愿从焉”,那些军士还是愿意死心塌地跟着他。

岂非咄咄怪事?

原因还是在隋文帝身上。因为他对杨素宠信无比,自然对杨素言听计从。每次出征回来,杨素做的第一件事是给朝廷打报告,要求奖励他的部下,隋文帝对此总是有求必应。跟着杨素出征的将士,即使立了点小功,也会得到许多赏赐。至于跟随其他将领征战的兵士,虽有大功,却常常因受到朝中文官的打压,落了个流汗又流血却颗粒无收的下场。

原来如此。说到底,还是“利”字当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打仗靠人海战术取胜的,还有与杨素同时代的杜伏威。

隋末众多义军首领中,杜伏威算是位佼佼者,尤其是打仗,颇有一套。率军与政府军交手时,他所向披靡,打得对方丢盔弃甲,哭爹喊娘。

杨广很伤面子,也很伤脑筋,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公元617年正月,他派右御军陈稜领兵讨伐杜伏威。

谁怕谁啊,正感手痒的杜伏威立即擂鼓迎战。杨广有眼无珠,看错了人,没想到陈稜就是个软蛋,面对来势汹汹的农民军,刚一上阵,他撒腿就跑,龟缩在营垒里,再不敢言出兵交战。

被撩拨起来的杀伐胆气,一下子凝固住了,杜伏威感到浑身不自在。就像一双握紧的拳头,狠狠地一出击,却打在了棉花堆里。如何将陈稜引诱出来交战呢?杜伏威想了个激将法,着人送陈稜一个包裹,里头装的尽是一些妇女的衣服,包裹里还夹了张纸条,上书“陈姥”。

打开一看,身为七尺男儿哪受得了哇?陈稜当即气得跳脚,不顾部下的苦苦相劝,当即要率兵出战。

正中下怀。杜伏威见状大喜,率兵摆阵迎敌。一番厮杀,官兵大败,陈稜见势不妙,赶紧来了个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搞定陈稜后,农民军士气高涨。杜伏威率部乘势攻下了高邮、历阳,一路势若破竹。自称“总管”的杜伏威,接着又分遣将领攻取江都郡所属各县。大军所向披靡,大小城池一一攻破,大小盗贼争相归附。一时间,杜伏威声名大振。

杜伏威打仗自有他的哲学。他指望的也是一支敢死队。战前,他挑选五千名敢死之士,这些人被称为“上募”。对这支队伍,杜伏威青眼有加,极为宠信。尤其是所给的军饷,极为优厚,数倍于其他军士。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每次战斗开始时,杜伏威总是命令“上募”充当敢死队,对敌阵先行攻击。战斗结束后,他马上命人检査每位将士。凡背上有伤口的,当场立即处死。因为背部的伤,是怕死往后退却的证据。

对缴获的战利品,杜伏威不要一星半点,全部用来赏赐军队将士。对于那些战亡的将士,杜伏威用自己的小妾来为他们殉葬。妾的数量毕竟有限,不够用了,他就用自己的妻子。

因这般残忍的“奖赏”,杜军自然也就能“人自为战,所向无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