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将拔于卒伍

猛将拔于卒伍

唐宣宗选拔干部的方法另有一套。

有一次,他走出苑城,往北狩猎。山野间,偶遇一位樵夫,唐宣宗凑上前去,和蔼问道:“老人家您好啊,您是哪里人呢?”“我是泾阳县人,”樵夫答道。

“县令是谁?”樵夫回答说:“是李行言!”

“哦,是李行言。他在县里为政的情况怎么样?”唐宣宗再问。

“这人太固执!”樵夫回道。

太固执?樵夫的回答让唐宣宗非常好奇,欲问个究竟:“怎么讲?请说来听听!”

樵夫竹筒倒豆子般说,有几个强盗关押在县监狱,宦官领掌的北司禁军来县府要人,李行言就是不放人,还硬是将几个强盗全部处死了!

原来如此,唐宣宗心里笑了。

回宫后,唐宣宗将李行言的名字、行事写在一个帖子上,挂在自己寝殿中的柱子上。不久,升任他为海州刺史。

履新之前,李行言照例要入朝向唐宣宗谢恩。行过君臣之礼后,唐宣宗赐给他金紫衣裳,并问他说,知道为什么赐你紫衣吗?李行言激动之余头脑已摸不着北,只好如实回道,不知道!“上命取殿柱之帖示之。”你的好歹记在上面呐!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没想到啊,这居然成了唐宣宗用人的依据。

怀州刺史的位置空缺了很久,安排谁来接替呢?踌躇了许久,唐宣宗最终决定选择李君奭。

李君奭又是谁呢?醴泉县令。他又是怎样走进唐宣宗法眼的呢?说来话长,那年皇上到渭上游猎,看见十几位老人聚集在一座佛祠前,好像正在争论着什么。唐宣宗好奇心重,走上前探询,老人答道,我们的县令李君奭有优异政绩,任期即将届满,按惯例当罢官,我们正商量想到官府乞求他留任,为他在此祈祷,希望能如我们的心愿。

唐宣宗听罢,若有所思,谢过后告辞而去。

李君奭的名字就这样刻在唐宣宗的心里头。怀州刺史一职空缺后,唐宣宗自然想到由李君奭填位,只是李君奭还蒙在鼓里,对自己升迁的原因有些摸不着头脑,当朝的宰相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当李君奭入宫谢恩时,唐宣宗主动揭开这个盅,众人才恍然大悟。

知政得失在草野。官员一举一动都在百姓眼里,他们是好官或者坏官,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是最权威的裁判。唐宣宗选拔任用官员,不凭一己之好,注重走群众路线,于“家天下”的封建帝王而言,殊为不易!

不过行文至此,想弱弱地问一句:那位樵夫,那帮老人,该不会是李行言、李君奭们刻意安排的“偶遇”吧?

如果不是小人之心,就是多虑了,因为唐宣宗还不至于这般糊涂。经过安史之乱,大唐国运急剧下坠,直到唐宣宗一朝才呈一抹亮色,止跌回升,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有些作为。唐宣宗人称“小太宗”。在他死后多年,人们仍是念念不忘……

现在对干部的培养,强调基层历练。这既是许多年轻干部的个人意愿,也是组织上的一种制度安排。基层任职可以接地气,最广泛地接触民众和了解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

宰相起于郡县,猛将拔于卒伍。有一些志存高远的年轻人,气魄更大,眼光更远。学校毕业后,孑然一身来到山区、高原、沙漠等“老少边穷”地区,摸爬滚打,脱胎换骨,积蓄未来展翅高飞的巨大能量。

这种选择是正确且必需的,特别是对从“家门”到“校门” 再到“衙门”的“三门”干部。从基层干起,有助于培养他们“哀民生之多艰”的道德情怀,以及提升他们的民本思想。

古代官员倒未必有这样的认知与“境界”。他们常将基层任职视为畏途,对走出京城多有不愿,往往是一步三叹。他们为官的最理想状态是待在皇帝身边,混个脸熟,织好圈子,好出将入相。

如此一说,可不敢瞎编,至少唐玄宗时代是这种情况。且看《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记载:

上虽欲重都督、刺史,选京官才望者为之,然当时士大夫犹轻外任。扬州采访使班景倩入为大理少卿,过大梁,若水饯之行,立望其行尘,久之乃返,谓官属曰:“班生此行,何异登仙!”

这段话很短,但信息量极大。看得出,唐玄宗非常重视地方大员的选任,对都督、刺史这样的一方镇守,必定要选拔德才兼备的京官出任。这种安排体现唐玄宗的政治眼光。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选择一个好的地方官,帮你把地方的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唐玄宗不是可以省心省事、放手睡大觉吗?唐太宗在位时,就强调为政之基大都在于都督、刺史。嗯,唐玄宗还是很好地继承和贯彻了这一点。但是,唐玄宗的良苦用心,未必得到广大京官的理解与响应。“犹轻外任”中的一个“轻”字,司马光确是举重若轻,将士大夫的心态描摹得淋漓尽致。尽管朝廷很重视干部的外放,但当时的士大夫还是看不起官任京城之外。

上文那个例子就是说,扬州采访使班景倩在基层苦熬数年,终于有机会调回帝都,出任大理寺少卿之职。返京途中,路过大梁,刺史倪若水为他饯行。分手后,倪若水站在原地,遥望班景倩车队所扬起的尘土,若有所思,许久之后才返回衙门,并对他属下的官员说:“班景倩此次入朝为官,真是无异于登仙啊!”

艳羡之情,溢于言表。其实,倪若水也是一位好官。他进士出身,开元初出任中书舍人、尚书有丞。后来,在唐玄宗实施新的干部政策之下,任汴州刺史。这次外放,让他颇感受挫,但他也没自暴自弃,而是在任职期间,修孔庙,倡教育,兴办州学、县学,汴州百姓对他多有称颂。

其实,只要愿为黎民百姓做点事,在哪为官不一样呢?有些士大夫就是虚伪,心口不一,知行脱节,有时根本上就是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