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属出事之后
白雪皑皑,四周已被匈奴人围得铁桶般密实,李陵情知事已不可为,但他还是想放手一搏。于是,他命将士每人身带两升干粮,一片冰,伺机杀出重围,然后到一个叫遮虏障的地方会合。
半夜时分,正是突围的最佳时机。李陵命人击鼓叫醒将士。但关键时刻掉了链子,战鼓因被风雪冻结,一敲即破,敲不响!仓促间,李陵与校尉成安侯韩延年跨上战马,率十几名精壮士卒突围。匈奴人发现后,立即派出数千名骑兵追击。以少拼多,韩延年战死。李陵眼看无路可逃,仰天一叹:“无面目报陛下!” 言毕,这位北伐前线汉骑都尉丢盔弃甲,举手向匈奴投降……
其实,李陵兵败之处距汉朝的边境很近,不过区区一百余里。边塞将领获悉李陵兵败的消息后,快马加鞭报告朝廷。汉武帝可以接受兵败的无奈,却无法接受李陵投降匈奴的羞辱,闻报后他勃然大怒,声色俱厉地责问陈步乐(李陵的献捷使者):告诉朕,怎么回事?陈步乐能回答什么呢?深怀恐惧的他,步履蹒跚地回家后以自杀谢罪。
这个时候,李陵好像成了最大的“烫手山芋”,满朝文武纷纷与其切割,甚至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你怎样看待李陵的投降。汉武帝的一问是想争取一边倒的舆论,彻底消除李陵叛国的恶劣影响。司马迁没有承风希旨,而是“一根筋”地竭力为李陵辩白。司马迁认为李陵对父母至孝,对将士尽义,对国家则常常奋不顾身,急赴国难,现在因偶然的失败,被捏造构陷,令人痛心,这对李陵也十分不公平。
司马迁的辩白说得滔滔不绝且义正词严,但他没留意到汉武帝的脸色在变。不仅如此,他还试图进一步为李陵缓颊:皇上啊,李陵真的不容易!他率领不到五千名步兵,深入布满战马的匈奴腹地,抵挡数万敌军,虽然兵败被俘,却也给匈奴人以巨大的打击。他没有选择死节,想必是想再找机会报效国家吧!
一派胡言,全是乱语!不就是想为李陵游说开脱吗?汉武帝痛下杀手,“下迁腐刑”,对司马迁施以宫刑。
司马迁的人生悲剧,在很大程度上说是传统读书人的悲剧。他个人的悲情,灼伤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当然,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汉武帝毕竟是一代雄才,他不是昏君。过了一些日子,汉武帝似乎有所醒悟,当初派李陵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是一出臭招啊!李陵率军出塞时,事先安排强弩将军路博德前去接应,没想到老将路博德羞于为李陵殿后,寻找种种借口不肯接应,他们俩之间的这种“瑜亮情结”,怎么就没想到呢?真是不应该!
亡羊补牢。汉武帝马上派出使臣对逃回来的李陵余部,进行慰劳并厚加赏赐。
然而事情还没完。
公元前96年,汉武帝又派公孙敖率兵深入匈奴腹地,想与李陵内外接应,击破匈奴,但无功而返,鸟毛都没带回一根。公孙敖料到汉武帝必定会不高兴,怪罪下来可不是闹着玩的。于是,此公不惜造谣,无耻地在折子中说:据擒获的匈奴俘虏交代,李陵教单于制造兵器,防备汉军进攻,所以我这次出征毫无收获。
汉武帝看罢奏折,那可是一怒而四海秋啊,即刻下令将李陵满门抄斩。冤枉啊,实际上,教单于造兵器的,并非李陵,而是早先投降匈奴的另一个汉朝将领李绪!
水落石出后,汉武帝的肠子又一次悔青了,但也只好自咽苦果。至于李陵家属的身家性命,在皇权的自尊面前,算是打了一个水漂而已!
士可杀而不可辱。对于胜败博弈,败方没有更多选择,只是“成者王,败者寇”的思想已深入骨髓。想到抗战时的方先觉将军,在衡阳保卫战中,面对日军重兵围攻,他指挥第10军坚持防守47天,直打得部队弹尽粮绝,城内废墟一片,这个时候援军却迟迟不至。绝境之下,方先觉在日军答应不伤及第10军剩余官兵性命的条件后投降。他本人被日军拘禁,后在他人帮助下,才成功逃回重庆,但这已成为他毕生的污点。
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这种瞬息万变,远离战场的人根本无法理解、把握,有的只是对结果的渴望。不过,投降者也未必心安。想象一下李陵苟活于异域他乡,言语不通,生活方式迥异,他是否会后悔当初没“不成功便成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