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对辽阔历史的回望
锐锋兄来访,谈《资治通鉴》。话到深处,他呷一口茶后,幽幽地对我说:“继《从司马光书房路过》后,还可再来一本?”
我坚决地摆摆手,给出的理由是:“现已老眼昏花,且精力不济。”
锐锋兄是位“老差骨”,世事看得通透。作为当年广州市的高考状元,一如所愿上了北大,毕业后去了新华社,做了几年的驻外记者,后回到广州做出版社的编辑。系出名门的他,除了才华丰膽外,还极富广阔视野,一直为我敬重。
“那么,可以从你写好的书稿中选部分,重新组合改造,如何?”锐锋兄一往无前,我没什么理由可以拒绝。“好吧,但我什么时间打理了,一切皆由老兄便宜行事,这样可以吗?”
锐锋兄大笑,举起茶杯,权以茶代酒,轻轻一碰。《跟司马光闯职场——问道〈资治通鉴〉》的出版,就这样敲定了。
此时,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洒了进来,让南国的早春,多了一份暖意。
二十四史中,《资治通鉴》是我读得最多的一部,倒不是为了学什么官场的权术,提升什么“官场情商”,最初吸引我的是司马光的文字。如这一段:
……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被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郎中骑杨喜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喜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短短的一百来字,将一代英雄的末路狂奔写得跃然纸上,令人拍案叫绝。第一次读到这样的文字时,便过目难忘,为项羽叫屈,这样的英雄为什么拿不下天下?!苍天无眼,不公啊!
这样的文字,在三百多万字的《资治通鉴》中俯拾便是,遍地珠玑。多次通读,我感受到了汉字的优雅,其他文字,被甩在N条街之外。
出于对《资治通鉴》的偏好,我买了七八种版本,互相比读,也是人生一乐。
慢慢地,我也从中读到了世道人心,读到了人性的复杂,读懂了“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历史苍凉。心中在想小区保安常问陌生人的问题:你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问多了,依然找不到答案,最后还是回到初始出发的地方。读点书,码字时,心灵最能沉静。
之所以写下这些话,还是要表达对涑水先生深深的敬意。当年他离开帝国的政治中心开封,来到洛阳,潜心编写《资治通鉴》,并为之耗去19载岁月年华。一个人,有几个19年?当下的众声喧哗中,又有几个人愿花上19年专注于一件事?
读《资治通鉴》的价值与意义,诚如书名。任何人,不管贫穷贵贱,人生漫漫,需要座标,需要指向。以人为镜,以事为镜,以史为镜,尚能如此,于初入职场者而言,或可少走些弯路,少跌个跟头。
再次感谢锐锋兄,没有他的这个创意,本书不可能面世;感谢张品成老师和庄越之老师,所赐的序言让我鼓舞;感谢妻子李振华、女儿可淳,给我无尽的家庭温暖。这一切,让行走途中的我,不感到孤独,因为有你们深深的爱。
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