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远佞人”
孔子曾反复告诫君主要“远佞人”,诸葛亮也提出“亲贤臣,远小人”。但小人无穷无尽,小人脸上没有刻上“小人”两字,叫人难以识辨,让君子常常误入泥淖。况且,要认清石显这种胸有韬略的小人,则难度更大。另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权力也需要小人,甚至是须臾不能离!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开创贞观气象,被伟人并列为“唐宗宋祖”,与他和小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有关。
怀着对一个人品质最大的不屑,人们习惯称其为“小人”。
“小人”到底该如何定义,中国人心中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孔子在《论语》中,二十多次提到了“小人”。老夫子的“小人”只与“君子”相对,与我们口头常提到的“小人”无论是外延还是内涵上,都无法完全重叠。但我们仍可在一句“你懂的”的心灵感应中,把握对“小人”这一概念上的共同理解。
中国历史上的各色“小人”可以说是不绝于途、不绝于史。历史有多长,小人的存在时间就有多长;历史的脚步走到哪里,小人则如影相随,挥之不去。除上文提到的石显外,还有许多如雷贯耳的名字:赵高、李林甫、杨国忠、秦桧、崔呈秀……这些都是历史上重量级的小人,他们的破坏力足以摧毁帝国的大厦,让历史产生拐点。咱们假设一下,若不是赵高与李斯的沆瀣一气,大秦王朝绝不会仅止于二世;杨国忠独揽朝政,排斥异己,让一代明君唐玄宗黯然于马嵬坡;读书人出身的崔呈秀,为实现个人的政治野心,竟恬不知耻地跪认大宦官魏忠贤为“干爹”,进而为虎作伥,残害忠良,弄得大明政坛乌烟瘴气。
小人们最大的本事就是钻营,削尖脑袋往上爬。就在这庙堂之高,若非常不幸地让小人们有机会触摸到历史的命门,一个政权和千万黎民百姓就会由此陷入万劫不复。
显然,小人是个坏东西。但为什么小人总是春风吹又生,并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一号配角,甚至逆转为主角呢?观乎历史,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小人前额上没刻有“小人”两字,他们混于普通人间,难以识辨;二是小人所依附的宿主,即权力,需要小人替自己杀出血路。即便是在承平年代,小人的阿谀奉承,也会像鸦片一样慢慢使人麻木,直至须臾不可离,最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欲望道上的“孪生兄弟”。
其实,识别小人也不难,关键是善良的人们要有方向感,才能做到任尔东西南北风。想到《资治通鉴》中两段有关唐太宗的记载,至今读来,仍有深刻的感触。
李世民曾经停靠在一棵树下,仰头而望。但见树干笔直,亭亭如华盖,他忍不住称赞道:好树,好树啊!这时,站在一旁的殿中监、郢纵公宇文士及听到皇上如此一说,赶忙凑过来也是啧啧称赞不已:确实是棵好树!李世民闻此附和,立马声色俱厉地斥道:“魏徵常劝我远佞人,我不知佞人为谁,意疑是汝,今果不谬!”魏徵常劝我要远离小人,我还不知道指的是谁,也怀疑过你,今日一见,果然不错!宇文士及一听,吓得要命,腿一软,磕头谢罪吧!
代州都督刘兰成被告谋反,后被处以腰斩。右武侯将军丘行恭取出刘兰成的心肝吃掉,以表对李家政权的忠心。唐太宗听说后责备他说:“刘兰成谋反,国家有规定的刑罚处置他,你何至于如此!如果以此来表示忠孝,那也应该是太子和诸亲王先吃,岂能轮到你呢?”丘行恭听罢,惭愧不已。
宇文士及试图以言语的迎合,换取唐太宗的欢心;丘行恭则用超难度的残忍,向唐太宗表示忠诚。可惜,他们在李世民面前都露了馅儿,不仅没得到表扬,还惹了一身骚。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近似唠叨的口吻,反复叮嘱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刘禅做不到,后人能做到的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