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不揽功、不迁怒
得意时,人都容易翘尾巴。只是没想到,一代明主唐太宗也不能免俗,因此还被人敲打了一下。
国库殷实,万邦来朝,李世民谱就了一阙让后世传唱且经久不衰的“贞观长歌”。如此盛世繁华,他有一百个理由君临天下、笑傲江湖。作为天下之主,最重要的是什么?王闿运的“帝王学” 认为是必须稳重,具体而微就是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不可有丁点儿的失态。说得也是,重重宫禁,讲究的就是神秘与肃穆。
言行中的细节,往往是一个人的内心使然,也折射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些所谓的“大师”,就是通过细节的观察、把握,千方百计寻找你的蛛丝马迹,并由此破译你的人生密码。即使再怎么装,总有些东西会在不经意间渗透出来。
这一天,李世民照例早朝。公事谈完后,李世民没让众大臣退下,而是留下他们闲聊。君臣间的谈话没有固定的主题,东拉西扯,大到内政外交,小到家长里短,其乐融融。很快,一个时辰过去了,就要结束这段轻松的聊天式谈话时,唐太宗似有意无意间轻叹一句:“朕为人主,常兼将相之事。”我虽是万民之主,唉,却也经常要兼做本是武将文相所应承担的工作。这句抱怨听来很耳熟,客家话中有句异曲同工的:“虽已做了婆婆,却还常操儿媳妇的心!”嗯,意思很相近。
众臣一听这话,僵在那儿了,不知如何回答。大伙不太明白,皇上这话是批评属下尸位素餐么?误会唐太宗了,他与其说是抱怨,还不如说是自夸或自我表扬。潜台词无非是天下虽“武将如云,文臣如雨”,但都须臾离不开我。天下之事,悠悠万口,还得靠我呐。朕虽身处一室,却负全天下之重呐!
领导开腔,下属附和。左右听罢,沉默之后便纷纷作答,或曰“臣等无才,不能为皇上分忧”,或曰“皇上圣明,千古奇才。臣实愚钝,恨不能及万分之一二”,或曰“皇上日理万机,当注意休息,以保重龙体”,如此等等。
皇上如此一说,咱们也就如此一答,这事也就算是过去了,何况是皇上的自我表扬呢!但这个世界上就是不乏“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不过也真怕这类人。因为执着,这个人还被写进了历史。
此人大名叫张行成,时任给事中。当时,站在一旁的他,听了李世民这自夸式的抱怨,心中一哂,低头不语。退朝回家后即洋洋洒洒写了个上千字的折子,上奏唐太宗,说:“禹不矜伐而天下莫与之争。陛下拨乱反正,群臣诚不足望清光,然不必临朝言之。以万乘之尊,乃与群臣校功争能,臣窃为陛下不取。”
话说得很出格,哪像作为臣属当说的话!
皇上您羞不羞啊,以天子之尊荣和群臣争功比能?是的,您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但还要您亲口说出来吗?上古时候的大禹却不这样做的,他从不自大自夸,也从不和天下人争过功争过劳。
读罢张行成的折子,李世民可是“日落西山红霞飞”,脸红一阵紧一阵了!冷静下来,他不愠不怒,反而对张行成“甚善之”。
窃以为,李世民是非常幸福的,理由之一就是有这样敢于给自己上眼药的臣属。通过这些“人镜”,不断给自己正正衣冠,红红脸,出出汗,让自己藏在厚实衣袖中的“小”能及时灭了,借外力修正自己可能偏离的人生航道,成就“大”者。
张行成呢?则更是满满的幸福,直言上司的不足,不但没掉脑袋,反更得到善待。职场中,有些领导听不得任何反对意见,揽功诿过。若稍有差池,则迁怒于他人。在这种领导的眼里,下属只不过是他的出气筒、垫脚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