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吝小器坏了大事
项羽做事似乎缺少恒心。
《资治通鉴》说他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学什么都是朝三暮四、浅尝辄止,这毛病惹得他叔叔项梁很生气。项羽顶撞道:“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羽埋头学兵法,但略知其意后,又半途而废。
不好好学习,心比天高。但项羽“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器过人”。想象着当年项羽的英武,直令吾辈自叹弗如。这般男儿,该会是如何云水襟怀?!
历史老人常与后人开玩笑。项羽虽是身高八尺,孔武有力,却十分贪吝,不像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部下作战立功,按律当赏,但他就是万般心痛与不舍,犹如割自己身上的肉。
举例来说吧。在攻破帝都咸阳之后,天下尚未安定,鹿死谁手尚难估料。此时占据优势的项羽,未能超越眼前暂时的胜利。放眼天下,两眼只是直直地死盯着触手可及的宝货和美女。令人将这一切打包好后,项羽便大肆杀戮,然后在阿房宫里撒了一泡尿,放了一把大火,扬长而去。
项羽的这一把火,让人心痛,让历史心痛。
不过,项羽也有仁慈的一面。他对待部属恭敬有礼,言语温和。部下生病时,项羽会亲手把专供自己食用的营养品送给他们。看到部下被疾病折磨得非常辛苦,项羽还会因此难过而流泪。
仅这样做就够了吗?项羽知道部下真正需要什么吗?
项羽不懂,或者即使懂,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韩信用近似刻薄、挖苦的话语形容道:“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刑敝,忍不能予。”项羽遣将派兵外出攻城略地,得胜回朝,按规定对有功者本该封赏爵位,他也打算兑现诺言,但却把刻好、准备授予有功之人的封印捏在手里,反复把玩,直到封印的棱角都被磨平了,仍舍不得授给这些将士。
赏罚分明是治军的基本原则。你说,那些出生入死的将士,面对项羽吝啬如葛朗台,他们心中又该是何种滋味?
从中也可以看出,项羽与刘邦之间的云泥之别。韩信打了几场胜仗,不断向刘邦开条件,要兵、要钱、要田舍,乃至讨封王侯。刘邦心里一样不痛快,但着眼于争夺未来的天下,他能舍弃暂时的蝇头小利。说得也是啊,没有“舍”,岂会有“得”?对于韩信的欲壑难填,刘邦还是慷慨地一一予以满足。
最终,刘邦得到的是整个天下。
垓下一战,是项羽人生的“滑铁卢”,穷途末路中跟随他左奔右突、拼杀血路的,只剩下了28名骑兵……
吝啬属于私德范畴,不好对此类人指责过多。但如果是公众人物,则要好生小心。这毛病会影响人的智商,关键时刻不能作出正确判断。四年的楚汉之争,吝啬的项羽为此吃亏不少。
两军对垒勇者胜。
制胜之道除了勇气外,许多时候靠的是武器。但我觉得,是否笑到最后,还得靠脑子。
公元前204年4月,汉王刘邦在荥阳又一次陷入绝境。楚军四面围攻,荥阳被围得像箍铁桶般密实。
命当绝矣!刘邦吓得六神无主,食不甘味。荥阳是军事险地,关乎刘邦集团的生死,不能再像当初一样,把老婆孩子往地上一掷,来一段说跑就跑的逃亡之旅了。
还是陈平的脑子好使,他进帐向刘邦献上一计:主公,咱们可向项羽请求议和,只求他将荥阳以西划给我们就成。
刘邦何等聪明!他一听就明白了,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嘛。得不到西瓜,捡两粒芝麻充饥也不错啊!
人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只有自己聪明,别人都是傻瓜蛋。刘邦、陈平自以为妙的计划,却被楚王项羽的谋臣、亚父范增看得真真切切。范增“劝羽急攻荥阳”,赶快把荥阳拿下!
眼看一盘好棋即将落空,接报后的刘邦急啊!这个时候,卫兵进来报告说,项羽的使者明早就到。
次日一早,项羽的使者就趾高气扬地进入了汉营。这边,陈平指挥、调动所有厨子,“使为大牢具”,准备了丰富盛大的宴席。然后,命侍者端去款待楚使。但侍者一见楚使,马上假装吃惊地说:“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我还以为是范增派来的使者呢,没想到是项王的说客。说罢,一转身将好酒好菜又端了出去,留下一个目瞪口呆的使者。
接下来,陈平更是一连串的恶搞,他派人“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有没有搞错,美酒珍馐端走,换上的却是粗茶淡饭,打发乞丐吗?!楚使愤愤不平。
是可忍,孰不可忍。楚使当即拂袖而去,返回楚营,当即上报楚王。心高气傲的项羽听后,自是气得七窍生烟,我和范增的差距有这么大吗?谁是西楚霸王?大声告诉全世界,是我项羽!自尊心深受伤害的项羽,把范增划到刘邦阵营,自此对他更加不信任了。
有些阴谋诡计之所以能有术有效,就是因为像楚使、项羽的人太多了。他们总是过于自信,脑子又少了一根筋,最终就这样心甘情愿坠入他人挖好的陷阱。
范增呢,不知道自己已失信于项羽,还在不断地撺掇项羽加紧攻打荥阳。项羽翻翻白眼,懒得听。范增主动找上门来,项羽干脆闭门托辞不见。“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 一来二去,范增彻底绝望了,递上请辞报告,踏上归途。但还没走到彭城,背上毒疮发作,一代谋士遂告不治。
碰到这样一个猪脑子的上司,纵是万古英雄,也只能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