恃才放逸招大祸

恃才放逸招大祸

中国历史上的“猛人”多如恒河沙数,数不胜数。窃以为,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就是其中一位。

谢灵运是将门之后,标准的“官三代”,东晋名将谢玄是他的曾祖父。他母亲的外公是大书法家王羲之。谢灵运可谓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龙生龙,凤生凤。那时候还没科举制,门阀制度大行其道,谢灵运袭封康乐公,因此又被人称为谢康乐。

虽沾的是祖上的光,但谢灵运不是“坑爹一族”。他靠自己的天赋和个人努力,成为一代历史文化名人。他在文学上的创作成就,让后人津津乐道。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自他开始,山水诗才真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其最负盛名的作品是《山居赋》。因喜欢游山玩水,在创作了大量山水诗的同时,他无心插柳,收获了人生的另一个副产品,也因此成为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

就这样一位猛人,在司马光先生的笔下却是如此的不堪,结局相当悲催。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或许出于创作灵感的需要,担任刘宋政权秘书监的谢灵运,深为祖国的大好河山吸引,多次来一个想走就走的旅行。撂下领导工作不顾,沉湎于游山玩水,探险搜奇。这还不够,每次出行,他必定呼朋引类,跟在他身后的各色人等,常常多达数百人。

天呐,这要弄出多大的动静啊。当时的许多景点还根本谈不上开发,险峻奇瑰处多是藏在深山,桥没架,路没修,基础设施顶多就是一羊肠小道。他们每一次出行,往往需要“遇水架桥、逢山开路”,如此人喧马嘶,百姓不胜惊扰,有时还以为是山贼前来打家劫舍,赶紧向官府报告,到头来不过是虚惊一场。

谢灵运盘桓流连之处多在浙东一带。会稽太守孟img早年与他结过梁子,积怨颇深,于是趁机上疏朝廷奏了他一本。内容莫须有但很毒辣,指控他招朋纳众是心怀不轨,阴谋叛乱。谢灵运听到消息后,赶紧跑到皇宫门前,为自己申辩。幸运的是,宋文帝刘义隆对他很欣赏,因欣赏而信任他,看过告他的折子后扔到一旁。不仅如此,还让谢灵运升官,任他为临川内史。

担任临川内史后,谢灵运积习未改,仍然钟情山水,四处流连。公正地说,老谢这样巡游放纵,全然不顾郡中政务,显然不算是位好公仆。有人看不过眼,又到有关部门举报他。如此尸位素餐,还不如干脆去做导游,或者开个旅行社什么的。朝廷不高兴了,公元433年,司徒刘义康指派使节随同州从事郑望生,前往逮捕“为官不为”的谢灵运。

面对官差上门,谢灵运不乖乖认罪也就罢了,反出了一手臭棋,竟将郑望生绑了。如此莽撞行事,醒悟过来的他情知闯下大祸,留下一句“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的诗句,率领部下逃之夭夭。

朝廷自然动怒,派兵讨伐。天大地大,你能往哪里躲呢?谢灵运最终自然还是束手就擒。

押到帝都后,廷尉上书说谢灵运“率众反叛,论正斩刑”。但宋文帝是他诗歌的“铁粉”,难舍他的才华,还是网开一面,对他免官了事。彭城王刘义康却坚持认为,谢灵运的罪过不宜宽恕,一些大臣也随声附和。面对众口一词,宋文帝难拂众意,只好下诏判谢灵运减罪一等,流放南蛮之地广州。

没想到,“谋反”的指控和他如影相随。到广州后,又有人告发谢灵运命人购买兵器,广交武士,打算在夺取三江口后反叛。三人成虎。这一回宋文帝刘义隆没打算保他,一纸诏书,着在广州就地将谢灵运斩首,弃市示众。

司马光认为谢灵运败在“恃才放逸,多所陵忽”。我认为这评价一语中的。生活中有多少人,但凡有点本事就轻易看不起人,恃才傲物,舍我其谁,结果往往招来大祸。但不排除另有原因,有本事的人,也往往容易招来“集体眼红”,稍不留神,就可能会被嫉妒丛林中射来的冷箭击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