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才是大杀器

人心才是大杀器

宰相房玄龄比往常起得早了些,三两下用毕早餐,便兴冲冲进宫。他要向唐太宗报告一件好事儿。

有什么好事呢?行过君臣之礼后,房玄龄开口启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原来自手握天下后,唐太宗对朝廷府库的兵械数量心中无数。于是,他便派房玄龄前去査看。房玄龄丝毫不敢怠慢,赶忙率一帮人前去细细点数,结果让人倍感鼓舞,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唐府库里的兵械都远远超过了隋朝。

兵者,国之大事也。这对皇上而言,不是件大好事吗?

想象中,听完报告,唐太宗准会龙颜大悦,这也是房玄龄为什么一早匆匆赶来的原因。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嘛。作为部下,做好工作是本分,想方设法让领导高兴也是本分啊!但是,这一次,唐太宗的脸上,并没有出现本应有的喜悦。

李世民若有所思。一时间,君臣上无语,朝堂上一片寂静。好一阵工夫过去了,还是唐太宗打破了沉默。他缓缓抬起头,把眼光投向窗外,说道:“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精辟,值得热烈鼓掌!我认为,就凭这段话,足可以把唐太宗列入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明君之列。不信么,先翻译一下吧。唐太宗是这样说的:“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诚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的兵械难道不够吗!最后还是丢掉了江山。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人心思定,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

战争中,最终的成败胜负,是由武器决定还是由人心决定?对这个答案,唐太宗显然是了然于胸。这也是李世民从刀口舐血、血雨腥风中得出的结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年的隋炀帝不可谓不强大,七征吐谷浑、开凿大运河、创建科举制、远征高丽半岛……每一件都是大手笔,每一件都震古烁今,每一件都开天辟地,然而又怎么样?上帝要他灭亡,必先让他疯狂。伟大的大隋王朝不也“历二代” 就戛然而止吗?

民心,就是最锋利的兵器,它坚不可摧,所向披靡。

还想起唐太宗的另一件事。《资治通鉴》中载:“己未,突厥寇边。朝臣或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上曰:‘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

说的是公元628年,突厥人又大举来犯。怎么办?有位大臣给李世民建议:一是修长城,二是征发百姓利用城堡以巩固边防。

唐太宗怎么看?他说,突厥近年来天灾人祸不断,颉利可汗并不因此而积德修善,反而更加暴虐。骨肉相残,其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朕正准备扫除沙漠上的敌人,何必劳累百姓到远方去修筑城堡要塞呢?遑论修什么“劳什子”的长城?

唐太宗目光如炬,自信满满,意志坚强。谋略、自信、意志,三位一体,成就了不一样的唐太宗。

虽然时代不同,但英雄所见略同。满清入关取得天下后,就决定不再修筑长城。

从春秋开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一旦坐稳天下后,就一门心思修筑长城,兀兀穷年,劳民伤财,为的是御敌于外,实际上也是求得心理上的安慰。但哪个朝代的政权靠长城能御敌于外呢?恰恰相反,不少还因为修筑长城造成国库空虚,百姓怨声载道,最后还把自己的“朱楼”搞塌了。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大家耳熟能详,这可不仅仅是个传说。

起初也有不少大臣上书提出修筑长城,清朝统治者对此也曾犹豫,修还是不修,这是个问题。但到了康熙皇帝的时候,他明确表态不再修筑长城。满清统治者何来的觉悟呢?窃以为至少有三:其一,满清祖祖辈辈生活在白山黑水间,曾是长城的主要防御对象,如今已坐拥天下,长城原有的功能已不复存在;其二,满清统治者用怀柔政策,拉拢、恩宠蒙藏上层王公,声称对中原实行“共治”,在某种意义上讲,已成功筑造了另一道“长城”;其三,满清统治者虽猎户出身,但十分善于学习借鉴,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历朝历代中,没有哪个政权靠长城保住了身家性命。

分析虽不算高明,但也不是一点都不靠谱,从康熙皇帝到东海巡视时吟的一首诗中可窥探一二:

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

当时用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

诗的矛头直指秦始皇。康熙皇帝的批评直接而中肯,修长城工程浩大,费尽了民力,但是嬴秦政权仍然没有保住天下。因此,康熙皇帝决定改变统治的策略,采取“怀柔”政策,笼络蒙、藏等少数民族的上层王公,用这种办法修筑了另一道长城。

从康熙、乾隆皇帝过古北口长城时,臣子们的奉和诗中,可以看出满清统治者的心态,如“奉使蒙恬工力拙,过秦贾传论言该。当时北客难游牧,今日南人任往来”;“即论胜国何能守,说到秦人更可嗤。毕竟成城需众志,皇图巩固在于斯”等。虽是臣子们盛饰华辞,希奉承旨,但事实证明,清王朝罢修长城,无论从政治还是经济的角度来讲,都是大大地赚上了一笔。

不管怎样,大清当国者,还是不乏远见卓识的。为了一项大而不当的工程,穷年累月,劳民伤财,使民间哀号声声,防不了敌人,却可能成为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孟姜女的眼泪唤不醒统治者的固执。如此固执地修筑长城,是没自信的表现,也是汉文化“内向”的典型体现。

毫无疑问,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康熙皇帝在这方面最具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