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却不能让上司难堪

直言,却不能让上司难堪

大诗人白居易被写进《资治通鉴》,不是因为诗歌写得好,而是因为他的“敢言”。

不过,白居易最初进入体制内,并担任帝国的一官半职,则完全是源于他的诗歌创作。“长安米贵,居不大易。”大名士顾况的一句戏谑,让嘴上无毛的白居易名动长安。公元807年,白居易遇到人生中的大贵人,被有点文学范的唐宪宗召入翰林院,出任翰林学士。

在此之前,白居易身份卑微,相当于现在的“北漂一族”,最稳定的活是做集贤校理。位卑未敢忘忧国,白居易时刻关注国事、天下事,对帝国存在的种种弊端,以诗歌这一独有的文学方式进行婉言规谏。短时间内,他创作了政治讽喻诗歌达到一百多篇。好诗传千里,一时洛阳纸贵。白居易的诗歌传到了宫里,正力图振奋的唐宪宗看了以后,不但不以为忤,反而甚是喜爱,成了白居易的铁杆粉丝。

吃了鸡蛋,还想见见下蛋的母鸡。读了白居易的诗,唐宪宗很想见作者。急匆匆宣白居易进宫,一番廷对之后,唐宪宗眼前一亮,这就是我要的人才啊!给他一个翰林学士,好好报效国家吧。

作为诗人的白居易,开始在帝国政坛上闪亮登场。虽然成了高级公务员,但白居易书生本色不改。青灯下、黄卷中,不妨从司马光笔下还原白居易这种不惧天地、直言敢言的“斗士”形象。

淮南节度使王锷入京朝见。家财万贯,钱能壮胆,他对官职的追求因而有了更大渴望。王锷以钱财铺路,贿赂朝中宦官,谋求出任平章事(即宰相)。白居易对这种人和事深恶而痛绝之,于是上书一力反对。他在折子中说,宰相是人臣中的最高职位,必须由声望清正或者功劳巨大的人来担任。如果让王锷这样的人出任宰相,会给许多像王锷一样的人带来坏榜样,产生希望当宰相的念头。他们买官的钱从哪来,还不是从老百姓身上搜刮。如此,侥幸之门一旦打开,便无法收拾。

唐宪宗本想顺水推舟,成全了王锷,但看到白居易言辞剀切,也只好将事情搁置下来。

两年后,天下苦于大旱。唐宪宗准备颁布德音令求雨。白居易觉得颁发这劳什子有什么用呢?还不如来点实惠的。于是,他上书唐宪宗劝谏道:“要让民众得到您的恩惠,我认为最实际的是减轻他们的税赋负担。”进而又说道:“宫中人员的数目超出供内廷驱遣所需的甚多,办事应当节省开支,裁汰冗员。”唐宪宗确是位不错的皇帝,从善如流啊,很快颁布诏书,免除本年租赋,外放宫女,杜绝进献等。这些惠民举措多亏了白居易的仗义执言。

魏徵玄孙魏稠的生活一度捉襟见肘,不得不将祖居的住宅典押给别人,以换取生活用度。平卢节度使李师道获知后,上书朝廷请求用私财将住宅赎买回,再还给魏稠。好事啊,愿替国家分忧。于是,唐宪宗命令白居易草拟同意李师道请求的诏书。白居易却说道,皇上这种做法不好吧?关系到对臣下的激励劝勉,此事应当由朝廷来办理。李师道算哪根葱啊,胆敢掠去朝廷这份美名!

唐宪宗是聪明人,一听马上明白过来,命人从内廷专库中支出两千缗钱赎回住宅,赐还给魏稠,禁止他以后再典押出卖。

听取反对意见不易,接受更难,尤其是皇帝。愈战愈勇的白居易却没意识到这一点,抱着一颗花岗岩般坚实的忠心,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但他终于还是撞墙了。山南东道节度使裴均通过宦官,先后向唐宪宗进献银器一千五百多两。白居易知道后对唐宪宗进言道:“裴均这是在试探您呐,还是将银器退回去吧。” 人都喜欢好东西,唐宪宗也不例外。他拒绝退还,只是暂时交给宫廷管理局保管。为了遮丑,唐宪宗还规定,不允许有人査询此事,如有人要査询,必须先把査询者的名字向皇上报告。规定一出来,白居易即上书反对,但唐宪宗不听,不但不听,还对人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耐。”

白居易后来被贬谪江州,恐与唐宪宗这种抱怨有重要关系。不妨从皇上的不满中总结一二:位置是我给你的,要懂得感恩,感恩的实质是唯命是从;恪尽职守要讲究君臣之“礼”,不能让主子难堪,心里要搞清楚,大唐到底是谁的天下!

可惜,诗人白居易不明白、也不愿遵守官场的“潜规则”,死守“达则兼济天下”的信条,最后只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