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不住的信任
王毛仲的女儿就要出嫁了,封建社会家国一体,这件喜事自然也就成了帝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作为自己的股肱之臣,当朝天子唐玄宗表现得相当关心。早朝后他将王毛仲单独留下,询问婚事筹备得怎么样,需要什么帮忙。真是皇恩浩荡啊!感激涕零的王毛仲赶忙叩头答道:“臣万事已备,但未得客。”报告皇上,臣万事俱备,只是还没请齐客人。
唐玄宗一听,觉得有些奇怪,忍不住问道:“你还会有什么客人没请到呢?我听说张说、源乾曜两位宰相都将出席你女儿的婚宴,这还不够吗?”“此则得之。”这几位小意思啦,我能请得动的。王毛仲伏地答道。
哦,朕知道你请不动的是谁,我帮你请吧。唐玄宗宽慰道。这位客人是谁?这么牛X?请允许我先在这卖个关子。先解决一个令人好奇的问题:王毛仲是何方神圣,竟要皇上代劳请客?!
牛人自有牛的理由。李隆基还是临淄王的时候,王毛仲就已是他的贴心家奴。李隆基升为太子后,王毛仲负责东宫的“马驼鹰狗”等坊。也就是说,李隆基的交通出行、狩猎娱乐都归王毛仲安排。负责这方面工作的,当是心腹之人。待李隆基做皇帝后,韦后、太平公主心有不甘,也想做“武则天第二”,试图让历史重演。历史没给她们机会,唐玄宗的果断出手,击碎了她们的春秋美梦。王毛仲在参与平定韦后、太平公主之乱中厥功甚伟,事后论功行赏,被授为大将军。后又因诛杀依附太平公主、图谋不轨的萧至忠有功,升为辅国大将军。李隆基皇位坚固后,王毛仲水涨船高,被视为头号心腹,并被赋予更重大的职责:担任禁卫军将领。这意味着李隆基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一力托付。
因身处要津,朝中文武、地方大员都争相巴结王毛仲,但有一个人对他则始终保持着君子之交,不远不近,不咸不淡,他就是王毛仲非常想请但又担心请不来的客人——宰相宋璟。
宋璟乃一代名相,少年时博学多才,广有文名。坐上相位后,他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内忧外患的李唐王朝带入了彪炳历史的“开元盛世”。宋璟当时的大唐政坛上人望极高,领袖群伦。宋璟对于王毛仲这类人,心里自然是瞧不上的。但毕竟是主子的家奴,俗话不是说“不看僧面看佛面”吗?
嫁女是件大事,对王毛仲这类出身卑微者而言尤其如此。借一场大婚,可以在权力的角逐场上进行“漂白”,自此正儿八经、完完全全地融入圈子,当是这场Party的题中应有之义。婚宴是否风光,重要指标之一是看能请到什么样的宾客。能请到什么人,谁又会不请自来,王毛仲对此心里很清楚。宋璟属于哪一类呢?他心中没数。如果宋璟缺席,主人家会倍感没有面子,这场豪华婚礼的影响力也将会大打折扣。
一连几天,王毛仲都为此忐忑不安。直到唐玄宗主动开了金口,答应帮自己请上宋璟时,他的心才稍微踏实些。
于是,次日早朝谈完政事后,唐玄宗将宋璟留下,对他说道:“我的奴才王毛仲要办喜事了,你应当和各位朝廷要员一起去他家贺喜。”
“好的,万岁!”宋璟垂首答应。
王毛仲真有面子。
婚宴那天,王府门前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前来道贺的各路宾客如过江之鲫。正午时分早已过去,桌上的美酒佳肴,层层堆积如小山状。虽饥肠辘辘,但众宾客没人敢动一下筷子,为什么呢?因为分量最重的客人还没到。
好不容易,宋璟终于来了!来了之后,他并没有就座,而是站在自己的位子上,端起酒杯,向西行复君命礼,表示我是遵循皇上之命前来出席喜宴。施礼完毕,又见宋璟将酒杯一放,说声“啊,我肚子痛!”对王毛仲抱拳作揖表示抱歉,然后便匆匆告辞而去。
肚子痛只是借口,个中深意想必大家都懂。注意到了么?自始至终,宋璟的屁股都没沾过凳子。
唉,身为宰相,宋璟殊为不易。一面是皇命不可违;一面是读书人的尊严不可亵。但他找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也即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他拿捏得很到位,成功地爱惜了自己的“羽毛”。中国人讲究人情、人脉,并常常因此羁绊。但凡要取得成功,往往要放下身段,作出适当的妥协。王安石在推行变法中,脑中只有一根筋,不善于沟通,导致变法夭折。宋璟在这类事情上处理得很好,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别人,遂能成为一代名相。
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王毛仲,最终还是被唐玄宗抛弃了,他死于高力士的“眼药”。
领导的信任是靠不住的。上级对下级的宠爱,有时也会出现像婚姻间的“七年之痒”那样的情况,会在某一时期,因为某一诱因而突然崩盘。唐玄宗和王毛仲间也是如此。
陶醉于“开元盛世”的良辰美景,唐玄宗后期不思进取,无甚作为,尤在用人方面日渐昏聩。除了重用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大奸之外,在感情上也日益宠信宦官。李隆基还打破惯例,竟让宦官当上三品将军,府门上配置綮戟的仪仗。这些宦官还经常奉命出使。经过各州时,当地官员都竭力奉承,只怕达不到他们的要求。每出使一次,他们得到的财物都不少于一千缗。这些高级宦官敛财有术,京郊三分之一以上的田园都集中在他们手中。杨思勖、高力士就深得唐玄宗的信任与宠爱,杨思勖多次率兵出战讨伐,高力士则常在宫中侍卫。
在王毛仲眼里,宦官不就是身上少了件关键物什的“前男人” 吗?皇上虽然对他们宠爱,但无论如何也不能与自己比拟、等同,更不可能超过自己。这样想着,王毛仲对他们从不正眼瞧上一眼。一些级别低微的宦官,只要稍有违忤他的心意,他就像对待仆人一样辱骂他们。杨思勖、高力士看到王毛仲这样对待自己的同类,心中自是愤恨难平,总想在唐玄宗那儿上点眼药,让王毛仲喝上一壶。
机会来了,这个机会从王毛仲再获麟儿的那天开始。在王毛仲的妻子生下又一个孩子的第三天,唐玄宗派高力士送去许多佳肴美酒、金银丝绸,以示慰问与祝贺。让人没想到的是,唐玄宗还有更重的礼物,即授予王毛仲这个呱呱坠地的儿子五品官职。这是多么隆重的君宠啊,又是多么光耀门楣的事啊!但没想到,这好事将王毛仲带入了万劫不复。
回宫后,唐玄宗顺口一问高力士:“王毛仲高兴吗?”面对皇上垂询,高力士似乎欲言又止。唐玄宗凌厉地看他一眼,高力士才呑呑吐吐答道:“王毛仲抱着他襁褓中的儿子给我看并且说:‘我这儿子怎么做不了三品官呢?’”
这话很刺耳。王毛仲到底有没有说这样大不敬的话,没人作证。可能是高力士的一面之词,或者说干脆就是陷害。但唐玄宗管不了这些,一听即刻勃然大怒说:“以前铲除韦氏,此贼就怀有二心,朕不想说他。今天竟敢用刚出世的儿子来埋怨我?!” 你看,经高力士的一挑拨,不但惹恼了皇上,还把陈年旧账也翻出来了。王毛仲危矣!
趁火候已到,高力士又进一言:“禁卫军的奴才,给他们官职太大了,他们会互相勾结,如不早日除去,必定会发生大乱。” 有道理哦,唐玄宗想了想,突然惊出一身冷汗。于是,唐玄宗以对自己不忠且心生怨恨为由,将王毛仲降为禳州别驾,他的四个儿子受此牵连,被降职为边远各州的参军。即使做出这样的处罚,唐玄宗还是放心不下,当王毛仲走到永州时,又派人在路上将他赐死。
王毛仲的悲剧在于过于自信,恃宠而骄,不屑于结交、笼络主子的其他马仔。作为部下,王毛仲依恃的只有一个皇上,而唐玄宗依靠的对象却不止他一个王毛仲。在李隆基的视野里,他有N个王毛仲可供替代、驱使,只要他愿意。可惜,王毛仲没参透,以为唐玄宗离开他,大唐帝国就无法运转。
不就一奴才吗?王毛仲至死,可能都不知道为何而亡。
唉,当初的面子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