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密者众,须带眼识人

告密者众,须带眼识人

北魏国主拓跋焘主政期间,朝纲解纽,政风糜败,地方郡守、县令贪赃枉法,盘剥百姓。拓跋焘眼看再这样堕落下去,将会动摇统治根基,到了该出重手的时候了。

公元437年夏季,拓跋焘来了个全民肃贪的政治运动。拓跋焘发布政令,诏令核心的一条是:“吏民得举告守令不如法者。”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当地郡守、县令有贪污等不法行为,凡官吏和百姓必须进行检举、告发。

应该说,这条措施很有杀伤力。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那个年代,山高皇帝远,没有电话、快递,更没有网上举报。中央政府要掌握地方官员的施政效果以及官风官德,难度很大。常用的办法是安排一两个钦差大臣,到各地巡视一番。但钦差大臣也多靠不住,或蜻蜓点水,或被人收买。更早的年代,我们的统治者,还不缺乏浪漫主义情怀,派出采诗官,像勤劳的小蜜蜂般,周游全国,采集民俚歌谣,汇编成册,上交朝廷。统治者从字里行间把握民意走向。

拓跋焘的诏令初下,确让一些地方郡守、县令有所震慑,贪墨恶行也大为收敛。不少地方官就是因为老百姓的检举而东窗事发,并因此身陷囹圄。国主对反贪的战果倍感鼓舞,心中也是暗自得意。他没想到的是,自己高兴得太早了,没多久,北魏一国官场上的贪污贿赂,不仅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是愈演愈烈。

你道为何?原来地方上的一些地痞流氓、奸猾之徒,把政府的反腐政策作为发财之道。这些无良之辈抓住地方官的一些过失,“迫胁在位”,威胁要挟在位的地方官。如果不满足其要求,就去检举告发。一些地方官因本身不干净,只好“降心待之,贪纵如故”。放下身段,和这些地痞称兄道弟。百姓谁敢告官,这些地痞流氓就前去骚扰。久而久之,百姓不堪其扰,只好噤若寒蝉,地方官反而因此多了一顶“黑色保护伞”。这样一来,没了老百姓的举报,就没了监督,地方官放开胆子照样上下其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身在宫禁之中的国主拓跋焘,又怎能知道这一情况呢?!

差不多一千年后,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也用这种桥段反腐。流民出身的朱重八对贪官尤为痛恨,一旦査实官员有贪腐行为,必定是斩首示众,剥皮揎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但贪腐依然是“春风吹又生”。无奈之下,他打出了“全民牌”,也是依靠群众的力量。老百姓要是发现父母官贪赃枉法,即可举报并同时扭送帝都南京。朱元璋还就此作出补充规定,沿途地方官不但不得阻拦,还要给群众安排好食宿,提供种种方便。

佩服农民皇帝朱元璋的创意。但这一番霹雳手段的效果又怎么样呢?老朱驾崩后,人亡政息。大明王朝的大小官员,不是不敢贪,只恨没贪的机会。朱元璋之后,各种贪腐行为很快便呈现出报复性的反弹。

窃以为,性本善与性本恶是中西文化岭脉的重要分野。无论是拓跋焘,还是朱元璋,在制度的设计上都没能从人性出发,推行的惩贪措施都只能是“稻草人”。

说到检举的话题,忽然忆起武则天手里曾经的一封检举信。晚年的武则天,或许自知杀戮太多,便皈依佛教以自我救赎。为了表示自己一心向佛的虔诚,在广建寺庙、广蓄僧侣之外,女皇还利用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公元692年下了道匪夷所思的诏令:禁止杀生!不准屠杀牲畜以及到河里捕捞鱼虾。

这下可惨了。是年的江淮地区,恰遇大旱,颗粒无收,饿得老百姓饥肠辘辘,无以充饥。以往还能到河里捕些小鱼小虾,聊以充饥,现在却可能是坐牢的营生。没法子,只好外出逃荒,饿死者在路上枕枕相陈、不绝于途。

禁屠令同样适用于官场中人。右拾遗张德,生了个儿子。祖上积德,香火有续。高兴之余,张德决定三天之后大宴宾客。请客吃饭,总不能清汤寡水吧?爱面子的张德心一横,“私杀羊会同僚”。看得出来,张德还是相当好客的,冒着撤职乃至杀头的风险,偷偷地宰了只羊,打算让同事兼客人开开荤,打打牙祭。

那晚,客人都很尽兴。觥筹交错,酒过多巡,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快乐的红光。补阙杜肃也应邀出席这场私人Party,他穿梭酒桌之间,和每一位客人碰杯致意,说些客套话。他还特地走到张德儿子的摇篮边,用手轻抚着孩子红扑扑的脸蛋,对主人恭维道,这孩子有大富大贵之相,长大后,必是出将入相。

晚宴进入尾声,客人陆续离席告辞而去。酒足饭饱的杜肃也准备告辞。在站起身来时,趁人不注意,他偷偷地将一块羊肉揣在怀里,然后与主人热情道别。

杜肃拿这块羊肉回去干吗?给没机会出席宴会的老母亲尝尝?做孝子吗?

自以为天衣无缝,没想到,张德私下屠羊宴客之事,竟然还是被女皇武则天知道了。

原来,有人对他进行了检举告发。

第二天,武则天在殿中听百官奏事。政事谈完后,百官正准备退朝,武则天将他们唤住,并要张德单独出列。武则天对他说,听说你生了个儿子,我很高兴,可喜可贺!一听此番圣言,张德赶忙拜谢。正待转身退回,女皇又冷冷地说了一句:“肉是从哪来的啊?”

张德大惊,如雷轰顶,马上匍匐于地,叩头认罪。见张德吓得面无人色,黑脸的女皇突然“扑哧”一笑,说道:“朕禁屠宰,吉凶不预。然卿自今召客,亦须择人。”张德一听,如释重负。武则天的意思是家中如有红白喜事,则不在她的禁屠之列。但是,女皇提醒道,请客人要慎重,不要什么人都请哦。

虽然得到女皇的法外开恩,张德心里还是充满着困惑,到底是谁从背后捅刀子的呢?

张德的满腹狐疑,被女皇看得透彻,她顺手向他掷来一份奏表。张德拾起一看,刹那间,脑袋因为气愤涨得像猪头。告密的,竟是那晚的座上宾——杜肃。原来那晚宴席之后,杜肃就连夜上了道折子,举报张德为庆贺生了儿子,违背皇命,私下屠宰牲畜。杜肃挺有心机的,为了坐实张德的罪行,还附上那晚偷偷带出来的羊肉……

此时,站在百官之间的杜肃,仿佛被人一把扯光了衣服,赤裸裸地暴露在众人面前,脸上可是红青紫三色交替啊。在众人鄙夷的目光中,杜肃恨不得找个地缝钻入进去。“举朝欲唾其面”,口水都能淹死他!

这是什么人啊?小人的经典代表。宴席上,好话说尽,酒足饭饱。一抹嘴后,又是另一张面孔。杜肃这样做,能得到什么呢?按惯例,当然是一本万利。武氏当政,鼓励密告之风,许多人从中尝到了甜头,杜肃也无非是想有样学样,分一杯羹而已。只是他没想到,武则天的口味变了。

杜肃这种人很多,至今未绝。如何防范杜肃们可能给你带来的伤害?谨记女皇那句话吧——“然卿自今召客,亦须择人。” 是啊,记得带眼识人。

真替杜肃担心,自此之后还能在大唐政坛上混吗?!其实,我这是杞人忧天,杜肃这类人往往活得很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