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意从来高难问
唐玄宗李隆基精晓音律,也喜欢武事。
公元713年,唐玄宗率文武百官,来到骊山脚下讲习武事。所谓武事,就是举行阅兵。为壮场面,帝国的兵部专门从各地征调二十万士兵。讲武那天,场面十分浩大,旌旗蔽日,连绵五十多里。
看到这场景,李隆基起初还是颇为高兴的,但不久便面露不悦之色。为什么呢?“以军容不整”,说得是那些军人,站没站姿,
坐没坐相,东歪西倒,毫无军人仪容。你说就凭这种精神状态,如果拉到战场上,能有什么战斗力?
来人,把郭元振押过来!唐玄宗怒不可遏。郭元振是谁?帝国的兵部尚书。这不奇怪,讲武出了状况,只有找他了。
郭元振很快被押到帅旗之下。推出去,斩了!唐玄宗喝令道。郭元振一听,吓尿了!
郭元振眼看性命不保。
且慢!在这险过剃头的时刻,中书门下三品刘幽求、中书令张说赶忙跪在唐玄宗面前,言辞剀切进谏道:“元振有大功于社稷,不可杀!”
唐玄宗想想也有道理,郭元振当年确是有功于唐朝李氏政权社稷的,于是接受了刘、张的谏言。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唐玄宗下令将郭元振流放新州。但总需有人对军容不振一事负责吧?唐玄宗想了想,决定就拿给事中、知礼仪事唐绍问罪,谁叫他制定的军礼不够整肃呢。充当了冤大头的唐绍,很快被刀斧手推了出去。眨眼间,金吾卫将军李邈便急匆匆进来报告说,唐绍已被斩首,并将他的头颅传檄令三军。
斩了唐绍,唐玄宗越发不痛快。为什么呢?其实,唐玄宗并没有真的要杀唐绍的意思,只是李邈没能揣摩到领导的想法。唐玄宗只不过是想立立军威,并没有真正想将唐绍推出来祭旗。可惜的是,李邈立功心切,根本来不及咀嚼皇上的真实意图,匆忙间,将唐绍斩首了。
如果是这样,李邈肯定没有好果子吃!果然不久,他就被唐玄宗免职,并诏令永不叙用。
天意从来高难问。服从命令是军人天职,李邈本来没错。只是,有些老板,说一句,藏半句,很多下属又来不及仔细揣摩,或者说没这个智商直抵上司心间,代人受过自没法逃脱。更悲哀的是,他们至死都不知道,在哪儿得罪了老板!
谁说不是呢?姚崇就曾有一个经历,并给他带来深深的恐惧。姚崇,曾用名姚元之,因避唐玄宗年号“开元”之讳,而复原名姚崇。
姚崇,实乃有唐一代,乃至封建历朝之名相。
天威难测。尽管姚崇才智过人,但在唐玄宗眼里仍只不过是一个家臣,招之即来,随便使唤。姚崇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主子稍假以辞色,便惶惶不可终日。
谓予不信?拈手一例。
身为宰相,当然也要管干部。经多方考察并深思熟虑,姚宰相准备提拔任用一郎吏。所有的程序都已走完,但毕竟上面还有唐玄宗,不能开玩笑,必须请示。于是,他进宫面圣。唐玄宗听罢,不吭声,只是“仰视殿屋”,两眼直勾勾地看着屋顶。姚宰相以为老板没听清,只好“再三言之”,唐玄宗依然是一言不发,既不点头,也不摇头。一句话,不表态。
这是什么意思啊?姚崇心中甚是惶恐。退出宫时,因心神不宁,脚步还有些踉踉跄跄,差点摔了一跤。回到家里,饭没吃,澡没洗,便和衣躺下,只是无法入睡。
当时,站在一旁的宦官高力士也十分纳闷,忍不住向唐玄宗问道:“陛下刚刚总理天下,宰相上奏言事,您应表明自己的态度啊,可为什么反而是不闻不问、一言不发呢?”
“朕任元之以庶政,大事当奏闻共议之。郎吏卑秩,乃一一以烦朕邪!”唐玄宗之前为什么不明确答复姚崇呢?他说,我放手姚崇总理朝廷庶政,若遇有军国大事当然要当面奏闻并共同商议,但像任用郎吏这样的小事,如果都要一一来请示,那我还不累个半死?这样的事就不必来烦我了吧!
唐玄宗真是聪明,很懂得权力的边际与分工。正因为有如此智慧,抓大放小,才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
虽然说伴君如伴虎,但姚崇有机会给这样的老板打工,我想还是非常值得的。君明臣贤,相互成就,并一同写进了历史。只是遗憾,唐玄宗没能将这聪明进行到底。
不过我还是为姚崇捏了一把汗,如果他真的不向唐玄宗请示,会不会死得更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