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还是不罚?

罚还是不罚?

李日知是唐睿宗时代的一位高官,曾任刑部尚书多年。政声人去后,虽已挂冠多年,李日知在百姓中仍然很有口碑。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他宽厚、仁慈。

那年头,为人下属,如果不好好干活,或领导交代的事没用心做好,受到的惩罚往往是一顿杖责。所谓杖责,也就是打板子。行杖时,一般是责打背部。这一惩罚对被杖之人,既是肉体之痛,也是人格之辱,摧毁的是人的尊严与自信。

有些当官的喜欢对犯错的下属行杖责之刑,一是官位赋予了这种权力,二是出于立威、显威的需要。当然,有些偷奸耍滑者确实该打,但更多的是因为为官者的心理阴暗。不是有这一说吗?“当官不杖人,请我都不来”吗?持这样想法的为官者,多少有些不够厚道,或者多少有些性格变态。

大权在握,李日知却不干这样的事,对部下从没行过杖责之罚。《资治通鉴》说:“日知在官,不行捶挞而事集。”虽不杖责下属,但刑部各项事务都完成得井井有条,十分圆满,也因此屡屡受到唐睿宗的批示表扬。

世事无绝对,有一次他差一点破了戒。

一位令史,耽于私事,竟然将唐睿宗御批的某项敕令放诸脑后。三天过去了,李日知仍没收到令史的执行报告。打听到原委后,李日知勃然大怒。皇上交的差,执行不过夜,你竟然忘了?!天呐,你、你、你肩膀上扛有几颗脑袋?!

今日怪不得老夫了!

李日知马上叫人找出已布满灰尘的刑杖,然后集合所有的官吏围观。这位羞愧满面的令史,则乖乖地趴在板凳上,准备受刑。

两旁站着几位虎狼般的皂隶,只待尚书大人的一声令下,厚重的板子便会雨点般地捶打在这位令史身上。奇怪的是,李日知“给我打!”的口令却迟迟没有发出。静默一会儿之后,反而听到他的一声长叹,说道:“我欲捶汝,天下人必谓汝能撩李日知嗔,受李日知杖,不得比于人,妻子亦将弃汝矣。”然后,便放了这位令史一马。

李日知是厚道人吧?连宽宥的理由都是这般厚道!我要是杖打了你啊,不仅让你被天下人耻笑,连你的老婆孩子都会嫌弃你的。

如此驭下,李日知是否失之于宽呢?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吏皆感悦,无敢犯者,脱有稽失,众共谪之。”你看,除了感动之外,下属再没人敢违犯规章,并且一旦有人做事失职,众人都会异口同声对他进行谴责。

吏道纯熟啊。谁说李日知这一招,不是更厉害的杖责呢?

与李日知相反,性子火暴的幽州总管燕荣,就喜欢动辄打人,下属屡受皮肉之苦,苦不堪言。燕总管打人与众不同,概括起来有两个特点:一是打人工具是荆条,二是要打到上千次才会停手。

荆条打在身上,受力面小,痛感极强。小时候调皮捣蛋,闯祸后,父母总是高高扬起类似荆条的竹梢,以示惩罚。每每这个时候,小心脏吓得抽紧。幸好是亲生父母,顶多也就抽上一鞭,也就这一鞭,能让你痛上三天三夜。总管大人不是亲生爹娘,下手够狠,直到打得气喘吁吁。如此性情严酷,部下见到他犹如老鼠见到猫,尽可能躲避三舍,实在绕不过去了,只好低眉顺眼站立一旁,身子则吓得似筛糠。为“稻粱谋”,找份工不容易,不可能轻易炒掉老板,众下属只好念着“忍字决”。

一天,燕总管带着几名马弁外出检査工作。翻过一山头时,他见到山路两旁长有一丛丛的荆条。荆条粗实、修长。燕荣驻足良久,忍不住心花怒放。哈,这可是上好的材料啊,做出来的荆条肯定好使,抽人时够劲。于是,燕荣马上吩咐马弁用刀砍下,现场做成几根荆杖。是不是真的好用呢?燕总管决定立即找人试一下,他从随员中随手指出一位,你来吧!这位不幸被选中做“小白鼠”的马弁,满脸无辜又无奈,对燕荣哀求道,我没有什么过错啊,为什么打我?

燕总管哈哈一笑,对他宽慰道:“后有罪,当免汝。”先记下,待以后你有罪再帮你免掉杖刑。什么逻辑,但又能说什么呢?“小白鼠”只有乖乖趴下身子,接着便是一阵紧过一阵的哀嚎声。

说来也巧,没多久,这位下属在工作中偶犯过失。二话不说,燕荣又要用荆条鞭打他。上次打的伤口刚刚结疤,再来一次是人都受不了。好在总管大人的承诺言犹在耳。于是,下属壮着胆说:“上次试打时,您答应我以后有错,是可以宽恕的。”燕荣抿嘴一笑,说:“无罪尚且要打,何况有罪呢!”说完,挥起荆条,啪的一声后,接着便是无数的“啪啪”声和一阵阵惨叫……

对属下如此,朝廷的命官也一样躲不过燕荣的荆条。

隋文帝经深思熟虑,决定调任观州长史元弘嗣为幽州长史。接到通知后,元弘嗣担心会受到燕荣的侮辱,死活不肯赴任。隋文帝生气了,朕的话当耳边风?待问明情由后,隋文帝把燕荣叫来并对他规定道,元弘嗣以后凡犯了打十杖以上的罪过,执行前必须上报朝廷批准。燕荣一听,知道元弘嗣在皇上那儿上了自己的眼药。“竖子何敢玩我!”哼哼,敢玩我?燕荣很生气,元弘嗣有好果子吃了。

于是,待元弘嗣到任后,燕荣假公济私,屡屡给他穿小鞋。他安排元弘嗣监管收储粮食。晒在太阳底下的稻谷,刮起的风吹走了些许,这立即成为燕荣鞭打元弘嗣的理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省却上报朝廷批准的麻烦,燕荣每次对元弘嗣的鞭打都不超过十次,但一天往往要打好几次。权力范围内的合理伤害,让元弘嗣无可奈何。燕荣觉得这样还不够解恨,他找了个机会,干脆把元弘嗣下了监狱。

一不做,二不休,燕荣想干脆来个肉体消灭。于是,他断绝一日三餐的供应,打算将元弘嗣活活饿死。此时,身陷囹圄的元弘嗣可真是叫天不灵,呼地不应。万般无奈之下,元弘嗣急中生智,抽取身上棉袄中的棉絮伴凉水咽下,他的妻子则天天到皇宫门口喊冤。冤情终于传入宫中,隋文帝知道后,派人进行彻査。直到这时隋文帝才知道燕荣为政暴虐,贪赃枉法,并早已是声名狼藉。

是谁的天下?这还了得!隋文帝龙颜大怒,当即下旨将燕荣召回,并着他自尽。

元弘嗣终于逃出生天。不仅如此,他还苦尽甘来,隋文帝让他接替燕荣留下的缺。受尽燕荣苦头的元弘嗣,一日权在手,想必会善待他人吧?事实却让你大跌眼镜,司马光这样写他:“酷又甚之。”元弘嗣对下属,比燕荣还要残酷。唉,真是没想到。

没有受到监管的权力,就是一匹野马,稍一撒腿便能伤人筋骨,甚至直取他人的小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