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胆有识可坚守
久坐宫禁之中,闷得慌,十分无聊。
这一天,好不容易才将堆积如山的奏章批阅完毕,汉文帝仰了仰发酸僵硬的脖子,然后猛地站了起来。刹那间,他觉得美轮美奂的皇宫是监牢,皇帝做得也很无趣。案牍劳形,伤脑筋!
出去遛遛吧!不大一会儿工夫,汉文帝带着几名随从,坐上专用马车“皇家一号”,朝城外疾驰而去。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汉文帝贪婪地观赏着路两旁的景色,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还是民间好,做什么劳什子皇帝!汉文帝心里发出一声感喟。
可惜,安保工作的百密一疏,坏了汉文帝的心情。“皇家一号”行驶到中渭桥时,突然,有一个人冷不丁地从桥底下蹿了出来。受此惊吓,汉文帝专车的马匹撒蹄丫子一路狂奔,车内端坐的汉文帝被颠簸得东歪西倒,“龙头”狠狠地撞到车厢的横木上,人还险些被摔出车外,头上瞬间起了好几个大包。
“吁!吁!”惊出一身冷汗的车夫终于将马车喝停。从惊吓中回过神来的侍从都狂奔过来爬上车,七手八脚将汉文帝搀扶下车。此时的汉文帝脸色发青,呕吐不已。
“给我把这个人抓住!”只见气喘吁吁的汉文帝恼怒不已。吃了豹子胆了,竟敢惊动圣驾?!肇事者很快被逮住并移交给廷尉治罪。
此时担任廷尉的是张释之。这一年,他刚刚被汉文帝提拔担任了这一职务。事关重大,张释之亲赴案发现场,经详细调査和推演后,张释之心中有数了。他把处罚意见上报汉文帝。这人犯了什么过错呢?“此人犯跸,当罚金。”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犯了交通管制的有关规定,应当罚款。
报告没看完,汉文帝就狠狠地扔在地上。他对张释之怒喝道:你想搞什么名堂!你知道吗?这个人惊了我专车的马匹,幸亏我的马脾气还算温和,要是换了匹烈马,我的命就没了!你现在仅仅判他罚金了事?你安的是什么心?你是他的同伙吗?
一怒而四海秋。面对雷霆之怒,张释之并没有丝毫慌神,他走前一步,对汉文帝解释道:“皇上,如果这个人在惊动马匹时,将他抓住并当场杀死也就算了。可是您现在将他交给廷尉,那我只能按法办事。法,是天下人应共同遵守的。如果执法者稍有倾斜,天下就没有公正稳定的法律了,百姓还怎样生活呢?”
历史上,汉文帝算是位开明之君,是“文景之治”的开创者。他注重德治,贵为天子,还亲自为母亲煲药。听罢张释之的一番高论,也只好就坡下驴,表扬说:“廷尉当是也。”嗯,你张释之说得不错,做得也不错,准了吧!
另有一次,有个小毛贼胆子忒大,在太岁头上动土,竟敢偷盗高祖庙中神位前的玉环。那可是大不敬啊!汉文帝接报后震怒无比,要求有关部门限期破案。皇上的脾气便是命令。有关部门很快破了案,这名小偷同样交给廷尉张释之处理。张释之按“偷盗宗庙服御器物”的律条,判案犯斩首示众。听完张释之的报告,汉文帝又不高兴了。他冷冷地对张释之说:这个人偷的可是先帝的器物,我以为你一定会判诛其全族。没想到,你却拘泥法律条文仅判他死罪,你这样做,不是违背了我恭奉宗庙的虔诚了吗?你叫我怎样向太后交代?
“法如是,足也。”皇上,按照法律只能判他斩首。张释之脱下帽子,一边顿首谢罪,一边申辩解释。但汉文帝余怒未消。张释之站起身来,缓缓对曰:“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杯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那也是啊,如果以后有人去盗窃高祖长陵上的一掬土,相比之下这罪就严重多了,到时皇上又用什么法律来惩罚他呢?难道也来个夷十族?
一语点醒梦中人。汉文帝“许之”,批准了张释之的判刑意见。怕太后想不通,汉文帝还亲自前去做她的思想工作。
张释之不揣圣意依法办案,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这种胆识和职业操守值得让人翘起大拇指。但我觉得,汉文帝更值得让后人敬佩,没有他的法律意识,纵有十个张释之也枉然,说不定一同成了刀下鬼。
张释之的坚守,体现的是一种“气”。这种浩然之气不独士大夫有,有些草根的表现或更为纯粹。不信?且看一位老农的“三不”。
不给王侯让路,不接受王侯的赏赐,不告诉王侯自己的姓名。牛气!这三“不”,一位老农民做到了。
荆州,地处咽喉,也是税赋之地。南北朝刘宋政权统治者对这一要津极为重视,行政长官由皇室成员驻守担任,宋武帝在遗诏中还作了进一步的规范,遗命以后将由几个儿子依照长幼次序,轮番驻守荆州。当时,临川王刘义庆在荆州已经驻扎了八年,朝廷准备另选一个亲王代替他,有内部干部交流的意思。按照顺序,这回应该派南谯王刘义宣接任。新任宋文帝却认为刘义宣的人品和才能都很平庸低下,难堪大任,于是改变主意,对刘义宣不予任用。
候选人流产,安排谁去呢?宋文帝颇费思量。数月之后,衡阳王刘义季的名字进入他的视野,并成为继任荆州刺史的最终人选,同时都督荆、湘等八州的军事。
刘义季难道比刘义宣就更合适吗?看看下面这个例子吧。
有年春天,刘义季外出打猎,走到田野上,看到有位老农身披苫衣,弯腰在地里耕种。按规定,平民百姓见到父母官要作回避,何况还是“王”?老农却头都没抬,好像根本没看见,继续忙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皇上不急太监急,刘义季的随从见老农这态度不高兴了,立即走上前大声斥责。听到叫骂声,老农依然不抬头,边干活边回敬道:“盘于游畋,古人所戒。今阳和布气,一日不耕,民失其时,奈何以从禽之乐而驱斥老农也!”
老农民有文化啊,说得真好,让人痛感畅快淋漓。老人家说的什么意思呢?翻译一下就是:游猎取乐,古人深以为戒。如今天暖气湿,一天不耕种,百姓就会错过农时,怎么可以放纵狩猎的快乐,并为此驱赶勤于耕作的老农呢?说得不卑不亢且又一语中的。听罢,刘义季立即挥手阻止手下人的无礼,对老农说了声“贤者也”。然后,要左右亲信赐给老农食物,没想到又被老农拒绝了,他说的理由是:“大王您不侵夺农时,境内的老百姓都可以凭大王田地上种出的食物吃饱,我老汉怎敢独自领受您的赏赐呢?”
话说得可是字字在理,刘义季一时愣住了,但又无法反驳。为掩饰内心的尴尬,也想体现一下亲民,他下马走前一步询问老农的姓名。面对王侯兼刺史的垂询,老农不慌不忙干完农活的最后一道工序,朝刘义季拱了拱手,不发一言,转身告辞而去。
刘义季久久地望着老农渐渐远去的背影,若有所思……
读到《资治通鉴》这段记载时,正值夏夜,虽已汗流浃背,心里仍如春风拂过。刘义季不耍特权,从善如流;老农则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敢在权力面前说“不”,岂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