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小人之术的下场

学小人之术的下场

石显是汉元帝身边的大宦官,炙手可热。

主子的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给了石显许多专权祸国、排斥异己的机会。名臣贾谊的曾孙贾捐之对石显的做派十分憎恶,多次上书汉元帝,要他远小人。折子虽没明确点名,石显心中有鬼,自动对号入座,因此对贾捐之咬牙切齿、恨之入骨。汉元帝有心让贾捐之出来做官,但耳根子软,经不住石显的一番磨叽,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虽然如此,汉元帝对这位名门之后还是颇加青眼。即位之初,就经常诏令贾捐之进宫,垂询国事。贾捐之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贡献了许多治国理政的好点子。但自从得罪石显后,因他从中作梗,贾捐之得到的这种恩宠少了很多。石显屡屡使绊子,多番设置障碍,目的是司马昭之心,无非是不想让贾捐之有机会再见到皇上。

小人也心虚啊!

没了面圣的机会,纵有满腹经纶又与何人说?贾捐之有些着急,有些烦躁。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他的好友杨兴最近倒春风得意,正“以才能得幸”,因为才具丰赡而受到汉元帝赏识,多次被召进宫,君臣无间,促膝交谈天下事。

于是,贾捐之兴冲冲登门拜访,呷一口茶后对老友杨兴说:“京兆尹这个位置已空缺了许久,难道老兄你对这个位置没兴趣吗?” 杨兴含笑不语,眼光却是充满期待。仿佛受到了鼓舞,贾捐之干脆和盘托出自己的打算:“如果我能面见圣上,一定保举你,并且有把握让兄弟你坐上这个位置。”那敢情好啊,杨兴兴奋莫名。于是,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浆。杨兴来了个回报式的赞叹:“贾老兄你笔下生花,言语精妙。假如你能当尚书令,肯定会比现任做得更好!

唉!一声长叹后,贾捐之接话道:“如果我能当上尚书令,老兄你做京兆尹,京师是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而尚书则掌握全国官员的政治命运,我们哥俩联手,便是强强联合。果若此,天下一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皇上与士人间也就不再有任何隔阂了!”言罢,贾捐之又是一声叹息,然后又“复短石显”,大骂石显恶人当道,坏了国事。

“显方贵,上信用之;今欲进,第从我计。”哎,老兄,别骂了,石显现正得宠,是皇上跟前的红人。如果我们真要谋求上进的话,你必须听从我杨兴的计划。

杨兴有什么好计呢?臭棋一着!他撺掇贾捐之联名上书汉元帝。如此这般之后,贾捐之觉得老友的办法可行。熬了一个通宵后,折子一早通过杨兴的“绿色通道”送入宫里。折子里除大大赞扬石显的一番美德外,还建议封石显为关内侯。两人想得周到,还在折子最后举荐石显的弟弟入宫,任中书或尚书下属的官员。注意到了吗?是尚书的下属。尚书呢?自然有更合适的人选——留着给贾捐之呀!

汉元帝要应付许多的宫妃,他老人家忙得很呐!上的折子还没来得及批阅,贾、杨哥俩见没回音又迫不及待地再上一书。这一回,折子虽由两人共同拟定,却由贾捐之单独署名,核心内容是保荐杨兴,建议朝廷任命杨兴为京兆尹。

这算是哪一出呀?刘家的官职,再怎么着也是国之名器,难道是你贾、杨两家饲养宰杀的猪肉,可随意分配、瓜分?!

真是太傻太天真了!果然,贾、杨的小伎俩一出手,就被石显看透了。前两天还天天敲打我,给我上眼药,一转身便给老子戴高帽?打的什么主意?哼,非奸即盗!

石显的一番条分缕析,让汉元帝大为赞同。玩我?汉元帝很生气,石显读懂了皇上的愤怒。妥了!石显拊掌大笑,然后一使眼色,贾、杨这两位难兄难弟就被关入大牢。两人扛不住严刑拷打,只好全招供了。石显一听,大喜过望,连夜向汉元帝报告:“贾、杨心怀奸诈,互相标榜,意图攫取朝廷高职,欺骗陛下,实乃大逆不道!”

如此一说,再加上石显的添油加醋,汉元帝可是要发雷霆之怒,立将贾捐之绑赴刑场斩首。杨兴则被剃光头发,罚去做苦工。

有些时候,君子若不走正道,非要学小人之术,君子也会成为小人。如此,事情办不成,反而贻笑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