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谋定而动

韬光养晦,谋定而动

曹爽本来可以不死,可惜他遇到了司马懿;遇到司马懿,本也可像其他王公贵族那般有尊严地活着。但曹爽最终还是死了,死于自己的私心,死于自己的短见,死于自己的猪脑子。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作为曹魏政权下大将军的曹爽,一度高调地过着近乎嚣张的生活。曹爽骄奢无度,目中无人。比如,他的饮食、衣服与皇帝几无二致。这是明摆的僭越,罪当夷灭三族。但他大权在握,是曹魏政权的柱石,谁敢说他半个不字啊?!不仅如此,曹爽胆儿贼肥,明目张胆地把皇宫的各种珍宝玩好搬回将军府。更令人瞠目的是,他还私自留用先帝宫中的女官当作歌舞乐伎。曹爽在追求有创意的生活方面可谓殚精竭虑。他突发奇想,掘开府内的地面建造一个地下宫室,宫室四周雕饰华丽的花纹,经常呼朋引类在此通宵达旦饮酒作乐。

权柄在握,锦衣玉食,此时已是位极人臣的曹爽,当是志得意满了吧?不是的,他有一丝丝说不出的担忧。每次退朝后,他觉得在同僚的低眉顺眼中,总有一缕若隐若现的阴鸷眼神。是谁的呢?扫来瞄去,他终于一把逮住了这缕投向自己的寒光。

准没错,杀人般的寒光来自太傅司马懿……

自此,司马懿成为大将军曹爽的心病。哼,得找个机会,先下手为强。想到这里,曹爽忍不住咬紧了牙关。

都是聪明人,在眼睛的对视中,司马懿从曹爽的脸色的瞬间变化中感受到了紧迫的危机。怎么办?甘为鱼肉?这不是司马家族的性格。

谋定而后动。这年春天,河南令尹李胜出任荆州刺史,赴任前到司马懿家辞行。进得司马家来,所见让李胜大吃一惊,但见司马懿在两个婢女的搀扶下,蹒跚着脚步从内室出来迎客。婢女让他更衣,司马懿颤巍巍中把衣服掉在地上。他不停地嘟哝着说口渴,婢女端来了粥,司马懿却拿不动碗,只好由婢女端着喝,喝一口漏一口,流出的粥沾满了前胸。李胜见状说道:唉,没想到你的身体这样糟糕!司马懿佯装气喘吁吁地说:“我年老体弱,不久就要死了。你屈就并州刺史,并州靠近胡地,要加强战备。恐怕今后我们难再见面了,我把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就托付给你了。”

前言不搭后语,简直是一派胡言乱语。李胜一听有些哭笑不得,只好更正答道,我是回去愧居家乡的州官,不是并州。司马懿自导自演的小品需要丰富情节,又赶忙装聋作哑,顺口答曰:“你刚刚到过并州?”李胜答道:“是愧居荆州。”一番鸡同鸭讲后,李胜感到情报搜集的任务已圆满完成,于是满意告退并向曹爽禀告:“太傅的病体不能复原了,实在令人悲伤。”自此,曹爽也就把司马懿当成死猫,自认为天下无忧矣!

司马懿真是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绰绰有余。他的装聋作哑只是“潜龙在渊”,韬光养晦罢了。冀州刺史孙礼实在看不惯曹爽的胡作非为,忍不住跑到司马懿家里哭诉,并毫不客气地批评太傅说:“本谓明公齐踪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下建万世之勋。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言毕,“涕泣横流”。是啊,你司马懿身为太傅,本应追循伊尹、吕尚,拨乱反正,维护社稷,建功立业,没想到却和我一样碌碌无为!

面对刺史孙礼暴风骤雨般的指责,司马懿劝慰说:“且止,忍不可忍!”哭什么,没出息,忍不能忍的才是真君子。

机会来了!公元249年,曹魏皇帝祭扫高平陵,大将军曹爽和他的弟弟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曹彦等随驾前行。从这种安排上,可以看出曹爽的大意与愚昧。曹爽出城不久,司马懿就以皇太后的名义下令,关闭各个城门,率兵占据武库,又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然后命令司徒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职事,占据曹爽营地;太仆王观为代理中领军职事,占据曹羲营地。一切安排妥当后,派使者向曹魏皇帝禀告曹爽的种种罪恶。

报告自然是落在了曹爽手里,他看后可不敢呈给曹魏皇帝御览,里面字字如刀啊!面对局势的急转直下,曹爽惶急窘迫得不知所措。城里的老巢是回不去了,他只好扣着曹魏皇帝暂时留宿于伊水之南。

司马懿派人去劝说曹爽,希望他尽早归降认罪。司马懿还指着洛水发誓说,如果曹爽情愿认罪,顶多也就把你的官职免去而已,其他的待遇,一切好说!

有这样的承诺,曹爽动摇了。但他的智囊桓范看透了司马懿的心思,遂劝说曹爽兄弟挟持天子到许昌,然后调集四方兵力勤王。这是一条好计,毕竟天子还在自己的手中。可惜,曹爽兄弟脑子进了水,尽管桓范一再劝说,曹氏兄弟仍是犹豫不决,从黄昏坐到五更。眼看黎明在即,曹爽忽然把刀扔在地上说:“我亦不失作富家翁!”意思是说,我投降了司马懿,仍不失为富贵人家!听到这混账话,桓范悲伤地说:“曹子丹这样的伟人,却生下了你们这群如猪如牛的兄弟!”

曹爽乖乖地回到城里做了名富家翁,但这种富家翁的生活实在过得如芒在背。大将军府被重兵包围,呼吸到的自由空气越来越稀薄。司马懿还在大将军府的四方建瞭望塔,用于监视曹爽的一举一动。曹爽有时到庭院散散步,瞭望塔上的兵士马上高声报告:“故大将军向东”,一会儿又报告说:“故大将军现改向南”。如此下来,弄得曹爽索然寡味,只好匆匆折回室内,独自生闷气。虽是如此,这样的日子,也是屈指可数了。古语说得对,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果然像桓范所说,不久,司马懿找了个借口,将曹氏兄弟和他们的一帮狐朋狗友推出去斩首,还夷灭了三族。

本想奔向宽阔的草原,却一头扎向了马厩。曹爽的结局是性格所致,当时就有人说他“驽马恋栈豆”。曹爽不就像匹劣马吗?只贪恋马房的草料,这种眼界与心胸,还好意思出来混?!

其实,在随皇帝祭扫高平陵时,桓范就提醒过曹爽,大将军您总理万机,又掌管城内禁兵,弟兄万不可同时出城,如果有人关闭城门,又有谁在城内接应呢?

当时的曹爽很自信,回答道:“谁敢尔邪!”谁敢这样做!

真的没人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