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负重更难

忍辱负重更难

汉高祖刘邦驾崩后,吕雉牝鸡司晨,专柄朝政。吕氏一门,弹冠相庆,期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式家族盛宴的政治狂欢。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使。吕后也就一俗女人,屁股还没坐热,就准备册封几位外戚为王。

她的迫不及待,是要向全天下证明“谁说生女不如男呢?”

经过一轮残酷的清洗,此时,朝中反对势力大都已被剪除,吕氏一言九鼎。她心里清楚,实施封王这一计划,已无大碍。虽说如此,为减少阻力,也体现权力的合法性,她还是想走走程序,以堵天下悠悠之口。

谋定之后,吕后宣右丞相王陵进殿,打算先征询他的意见。如果右丞相王陵能够同意封几位外戚为王的话,就可以增添一份雄厚的民意基础。吕氏之所以就此议题先选择与王陵交换意见,原因真的很简单——王陵听话!

这是上上下下的共识。担任右丞相多年的王陵,任劳任怨,恪尽职守,人们都说他像头老黄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基于这种判断,吕后对获得王陵的支持充满信心。

不行!没待吕后讲完意图,王陵便坚定地吐出这两个字。吕后的谈话被中断,并大大悖于自己的意志,这一下子弄得她没醒过神来,只好怔怔地看着王陵。此时的王陵,或许是因为过于激动,口中说出“不”字时,已是双腮通红、胸膛起伏,却又似乎是如释重负。

太后,您忘了吗?当年高帝曾“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不姓刘却称王,高袓刘邦当年可曾是杀白马饮血盟誓要天下人诛杀之的啊!如果您一定要分封吕氏为王,不怕引发天下人的强烈反弹吗?王陵继而提醒道。

吕氏听罢,阴冷地盯了王陵一眼,甩手径自转回内宫……第二天朝议,吕氏重拾话题。她把脸从王陵身上撇开,转而问向左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王陵满怀期待,渴望得到两位朝中重臣的奧援。没料到,两人的回答让王陵及朝中同侪大跌眼镜。

什么话?高级马屁话!且听听两位怎样对答:“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诸吕,无所不可。”吕后听后大喜,心里很是熨帖。就是嘛,我老公打下天下,当分封刘氏子弟为王;现在老娘俺掌朝,分封几位吕氏为王,又有什么不可以的?!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两个老东西就是醒目,比王陵这混账强多了!

虽说可以一言九鼎,但分封诸吕为王,毕竟有违祖制。现如今,有陈、周力挺,自是十拿九稳,我吕某又为娘家大光门楣了!想到这,吕后不禁“凤”颜大悦。

朝议结束,走出宫来,王陵拦住陈平、周勃,大声斥责,并讥讽道:“当初与高帝饮血盟誓,你们两位也曾信誓旦旦!现在太后女主当政,你们甘于逢迎,可是转向转得很快啊!我不知道将来,你们又有什么颜面去见高帝于地下呢?”

陈平与周勃相视一笑,然后意味深长地对王陵说:“现在,在朝廷之上当面谏阻太后,我俩确实不及您;可将来安定国家,确保高祖子孙的刘氏天下,您恐怕就不如我俩了!”

好大一张牛皮啊!但牛皮可不是吹的!果然,吕氏之后,大汉政权之所以得以重归刘氏后人,靠的正是陈平、周勃等一帮朝中老臣、重臣。假如当时在朝堂上,陈平、周勃和王陵一样,一力反对,甚至以死抗争,情势或更为凶险。凭着吕氏的狠毒,说不定会血溅朝堂,刘氏一脉也可能被斩尽杀绝。从这点看,陈平、周勃可以说是以另一种形式践行当年与刘邦的盟约。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唐太宗之后,面对武则天的咄咄逼人,狄仁杰、张柬之等朝臣也是虚与委蛇,苦苦等待时机,最终成功地将大唐权力归还李氏。

有时,忍辱负重、委曲求全,要比引刀一快、慷慨就义艰难得多。前者需要勇气、耐力、胆识与智慧。后者呢?可能只要有胆量就够了。

你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