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谏,务必一言中的

劝谏,务必一言中的

真是没大没小,乱了辈分,什么玩意儿,看老娘怎样收拾你,小娘儿们!窦皇后醋海翻波,更是怒火难耐。

让窦皇后不爽的原因是,凡在公开场合,汉文帝总是安排自己宠爱的慎夫人与皇后同席而坐。这种不按常理的排位显然是坏了规矩,皇后是谁呀?母仪天下,大汉唯一啊!

对汉文帝的不按规矩出牌,众大臣觉得不妥,但只能“腹诽”,没人敢公开站出来“说三道四”。

与“小三”坐在同一席上,窦皇后可是一百个不情愿。后宫之首,叫我情何以堪,颜面何存!但皇后也没办法,心里敢怒,口中难言。如今的慎夫人正是万千宠爱集于一身。

“小三”与“原配”享受同等礼遇,是因为汉文帝的默许。这种情况在帝国已存在很长时间了,并俨然成了惯例,直到袁盎的挺身而出,才最终得以纠偏。

袁盎是谁?汉文帝的中郎官是也。他性格刚直,敢于直谏。史上最有名的举动,就是曾奏请诛杀晁错以平众怒。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姑且不提。

那天天气不错,汉文帝的心情也很好,他想出去搞个调研。于是,汉文帝携窦皇后与“小三”慎夫人到了郎官府衙。能在自己的地头上接待皇上来访,这该是多大的恩典啊。接报后的袁盎,三步并作两步,赶忙将一行尊贵迎入了衙内大堂。

就这一次出了状况。在安排座次时,袁盎“引却慎夫人坐”,什么意思呢?他把慎夫人的坐席排在皇后之后。这不是矮化本宫吗?慎夫人不干了,但见她“怒,不肯坐”。看到慎夫人不高兴,“上亦怒,起,入禁中”。糟糕,就为安排席位,袁盎不但得罪了慎夫人,而且连皇上也得罪了。汉文帝连水都不愿喝上一口,站起身来,怒气冲冲就要起身摆驾回宫。

不过,我觉得也有人会高兴的,她就是窦皇后,因为终于有人站出来为她出头了。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袁盎就是英武。只见他快步走前一步,将汉文帝一把拦下,说:“皇上,借一步说两句话!”大庭广众之下,汉文帝还是给了他面子,走到一旁,没有好气地说道:你讲吧!言罢,龙头高高仰起,眼睛则直勾勾地盯着屋顶。

袁盎不卑不亢,行过君臣之礼后,上前规劝文帝道:“我听说‘尊卑有序,则上下和’。现在陛下早已册立皇后,慎夫人的身份只是妾,既然是妾,怎能与主人同席而坐呢?如果陛下真的宠爱慎夫人,可以赐她丰厚的金银财宝。陛下现在的做法,恰恰可能会给慎夫人带来祸害。陛下难道忘了‘人彘’的悲剧了吗?!”

听闻“人彘”一词,汉文帝仿若受到电击一般。是啊,当年戚夫人反客为主,独得刘邦专宠,一时风头无两。可惜好景不长,刘邦驾崩之后,吕后就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然后将其丢弃在厕所里,任其在悲惨中死去。

想到这,汉文帝如梦初醒,立刻转怒为喜。马上召来慎夫人,并将袁盎的这番话告诉她。慎夫人倒没说什么,只是从自己的私房钱里,拿出五十斤黄金赐给了袁盎。

给主子进谏,务必一言中的,要让他透彻地明白。主子接受或拒绝,可能带来不同的后果,往往事关进谏者的身家性命。劝谏不成,还可能惹来杀身之祸。汉文帝的转怒为喜,就是得益于袁盎最后一句话的棒喝。他不想慎夫人将来也像戚夫人那样,被他人砍去双手双脚,成为“人彘”!至于尊卑有序,见鬼去吧,朕的好恶就是最高规则。

袁盎真会说话,这里还有他的另一个例子。有一次,汉文帝带一班文武从霸陵上山。虽是九五之尊,但汉文帝还是像老顽童一样,想从西面陡坡纵马奔驰而下。这可把一旁的袁盎吓坏了,他赶紧伸手挽住马匹的缰绳,然后进谏道:“我听说‘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危险?什么不坐在堂屋的边缘?我想你是胆怯了吧?汉文帝对袁盎讥笑道。

言毕,汉文帝准备揽辔策行。袁盎见状,一个箭步抢过缰绳继续进言:“圣主不乘危,不徼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下峻山,有如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不是吗?陛下可以放纵自己驾六匹骏马拉的马车,奔驰于险峻的高山上,寻找刺激,过把瘾就死。但陛下这样做,对得起高祖的基业和太后的养育之恩吗?

又说到痛处了。汉文帝像泄气的皮球。毕竟,汉文帝的使命感还是相当强的。于是,“上乃止”。汉文帝不玩了,乖乖地回到了行进的队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