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上位者的实力和号召力

成功上位者的实力和号召力

《资治通鉴》是赵家耗巨资编撰的大制作,内容虽只写到五代,但在《后周纪》里,作为两个时代的过渡,仍可见到宋太祖赵匡胤的身影不时出没。人们感兴趣的是,司马光怎样着墨于他呢?司马光老先生面临“三道坎”:森森皇权、中国人“为尊者讳” 的传统美德以及“秉笔直书”的史德。他会不会为此很纠结呢?

先读上几段再说,还是让各位看官自己下结论吧。

那时的赵匡胤,还只是周世宗身边的一位高级跟班。公元956年,周世宗命令他率部赶赴清流关救援。此时,南唐大将皇甫晖早已在山下布好了阵,正与后周的前锋部队交战,皇甫晖暂处在上风。眼看后周部队挺不住了,危急时刻,赵匡胤恰好领兵赶到,并从山后杀将出来。皇甫晖遭到前后夹击,眼看不妙,赶紧败下阵来,逃入滁州城中,还准备摧毁护城河上的桥梁,据河坚守。赵匡胤见状,跃马指挥部队涉水而过,直抵城下。

皇甫晖不甘认输,他站在城垛上对赵匡胤说:“人各为其主,能否容我排好队列再战?”古代人打仗,有时也不乏君子之风。赵匡胤对这一请求笑了笑,朝城头竖起大拇指:OK。

于是,皇甫晖率部出城再战。看到敌人列队而出,赵匡胤抱住马脖子,一边突破敌阵冲了进去,口中一边大喊:“我只取皇甫晖,别的都不是我的敌人!”言毕,手持长剑直取皇甫晖,但见寒光一闪,长剑刺中脑袋,赵匡胤将皇甫晖生擒活捉。

擒贼先擒王。滁州遂告攻克。

生猛吧?司马光笔下的战争场景,寥寥数语,抓住关键几个动作,敌我双方搏杀的态势读来便如身临其境。谓予不信,录一节原文过过瘾:“晖整众而出,太祖皇帝拥马颈突陈而入,大呼曰:‘吾止取皇甫晖,他人非吾敌也!’手剑击晖,中脑,生擒之。”

赵匡胤的威武,是不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呢?

数日之后,赵匡胤的父亲、马军副都指挥使听说儿子攻克了滁州,深为儿子感到骄傲,也想见见久违的宝贝儿子,遂半夜领兵赶到滁州城下,大声呼喊快开城门,没想到吃了儿子的闭门羹,传令“不开城门”。老爸气得肺炸:“龟儿子,老子宰了你!” 赵匡胤回答道:“父子虽至亲,城门王事也,不敢奉命。”都是吃皇家饭的,您老应该知道开启城门是王家大事,虽然我们是父子,但不敢随便受命啊。

公私泾渭分明,但赵匡胤有时也会犯点小迷糊。周世宗派遣翰林学士窦仪负责清点、登记滁州库存的物资,赵匡胤派心腹前去仓库提取绢帛,窦仪对此要求一口回绝。理由是,您在攻克州城之初,即便把库中东西取光,也没人敢说一二。如今这些物资已经登录归为官府所有,没有诏书命令,绝对不能擅自提取。心腹气呼呼地回来报告,赵匡胤听后,不仅没生气,反而因此对窦仪青眼有加,更为器重。

赵匡胤不断地累积战功,也不断地累积声名。每当亲临军阵,必定用精美的辂马绳带装饰坐骑,铠甲兵器锃亮耀眼。部下担心他的安全,劝道:“这样的话,会很容易被敌人认出。”是啊,不是容易成为敌人弓箭的活靶子吗?赵匡胤置若罔闻,淡定地答道:“我就是要让敌人认识我!”

南唐齐王李景达率领两万精兵,在名叫六合的地方附近与赵匡胤对峙。此时赵匡胤身边虽只有两千兵马,但个个英勇善战。李景达不敢贸然出击,只在营帐外设置栅栏却敌。赵匡胤的部下见状迫不及待要冲杀过去,赵匡胤一把将部下拦住并解释说,敌人设置栅栏固守,是探不清我们的实力,如今我们只有区区两千人,倘若攻过去,我们的家底不是被他们看得一清二楚了吗?不如待他们来了再出击,必定可以打败他们。果然,没几天,南唐兵进攻六合,赵匡胤率领部属奋勇出击,将李景达打得大败。

打仗是玩命的活,总会有些人贪生怕死。战斗中,对那些不卖力的士兵,赵匡胤假装督战,挥剑朝士兵头上戴着的皮斗笠砍去。第二天,逐个检査士兵的皮斗笠,凡是有刀砍痕迹的,全部推出去斩首。从此以后,所部士兵没有再敢打退堂鼓的了。

治史的最高境界是不虚美、不隐恶,也是史家必须遵守的史德。司马光笔下的这些历史细节,还是让后人感受到赵匡胤的基本真实面貌。后来,赵匡胤发动兵变,上演了一幕“黄袍加身”,有人对此多有微词,认为老赵是“既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我倒觉得,司马光笔下的这些细节,足以说明赵匡胤“当拥有天下”,他有这样的实力和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