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鸡不成蚀把米

偷鸡不成蚀把米

有些人,有些事,一旦与皇室、皇权沾上关系,就有可能变得复杂起来。

唐文宗李昂的母亲萧太后来自福建民间,她打小就离开了桑梓地,家里只剩下一个弟弟。因为唐朝中后期,实是多事之秋,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百姓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皇宫也是风雨飘摇,大厦将倾。身处宫禁的萧太后应付着轮番上演的“宫心计”,自顾不暇,家乡和小弟也只能挂在心里、梦里。

直到唐文宗即位后,萧太后才把积压多年的心事彻彻底底地倒了出来。事母至孝的唐文帝知道后,即命福建观察使为太后寻找弟弟。皇命在身,观察使丝毫不敢怠慢,马上遣出各路人马暗中四处寻找皇舅。但因时过境迁,当年又没指纹没DNA没身份证没照相机,寻找工作只能是大海捞针。一阵地毯式搜寻之后,观察使只好沮丧地报告朝廷:暂时査无此人。

但这多少还是弄出了些动静,寻找皇舅的消息逐渐在当地流布。有一个名叫萧洪的人,给茶商当役夫,听说后觉得值得一搏,于是向老板说自己有一个姐姐流落他乡,多年杳无音讯。故事编得太逼真了,萧洪自己信了,茶商也信了。茶商立功心切,赶紧把萧洪引见给萧太后的亲戚吕璋的妻子。吕妻见人之后,无法辨别一二,于是带他去见萧太后。还没等萧太后说出个子丑寅卯,唐文宗就迫不及待和他相认,马上下诏任命“舅舅”萧洪为太子洗马。

真是一笔无本的好买卖!受此启发,另一个名叫萧本的福建人,也想走这条“终南捷径”,并为此做足了功课。他摸清了萧太后家族的种种关系后,跑到神策左军中尉仇士良家里,声称自己是萧太后的亲弟弟,同时揭发萧洪是个大骗子。因为萧本言之凿凿,仇士良信了,重要的是,唐文宗也信了,萧洪因此被判罪。萧本呢,则一步登天,被擢升为右赞善大夫。

可以暂告一段落了吧。孰料半路又杀出了个“程咬金”——萧弘。他扬言自己才是萧太后真正的弟弟。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知道后,觉得伸张正义乃臣子之责,于是上书朝廷:萧本是个骗子,根本不是太后的弟弟,这一点朝廷上下都一清二楚。但由于萧本是经仇士良引见给皇上的,满朝文武都噤若寒蝉,不敢说出真相。现在我告诉大家,萧弘才是太后的亲弟弟,他现在来见我并请求我向朝廷奏明真相。我建议朝廷召见萧弘,让他和萧本二人当面对证,以辨真伪。

又来了?!唐文宗对此不胜其烦,但还是接受了刘从谏的建言,立马下诏,命御史台、刑部和大理寺三司会审。

三司受命审理此案,结果很快水落石出,萧本、萧弘两人都是骗子。萧本被免职除名,流放爱州,萧弘则被流放儋州。萧太后真正的弟弟呢,据知情者说仍在福建,但始终未主动和姐姐萧太后相认。

骗子甘冒“欺君之罪”,只不过是出于对权力的垂涎,他们为了这个目的,可以忘了祖宗,忘了来路。仇士良、刘从谏这些官员,为什么也争相趟浑水呢?无非也是想向权力献媚,试图从中攫取某种利益罢了!

荣华富贵诱惑巨大,汉昭帝当国时,还有人胆敢假冒太子。

某一天,有个男人乘坐黄牛犊车径自来到未央宫北门。到那儿后,下车不走了,守卫驱赶他,这个男人傲然说道:别动我,我可是汉武帝的太子刘据!

卫士懵了!怎么回事?

说来话长。刘据是汉武帝刘彻的嫡长子,其生母为卫皇后,所以时人更多地称他为“卫太子”。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他被立为太子。汉武帝还专门为他修建了“博望苑”,以结交各路贤达积攒人气,实际上也是广造舆论,以备登基。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汉武帝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苏文等佞臣蒙蔽,要诛杀太子。刘据走投无路却又不愿等死,遂起兵反抗,兵败后逃亡,终因拒绝被捕受辱而自尽。多少年后,刘据的孙子刘询继位,深为爷爷的冤屈不平,追谥刘据为“戾”,故又称其为“戾太子”。

按照上述逻辑,刘据已在人间消失无疑。那么,这个男子又跑来凑什么热闹呢?想必是想攀附权势,幻想荣华富贵呗!

没有确证,又时过境迁,突然间冒出一个大活人,并自称是太子,岂不引起一番轰动?!

事关国体,汉昭帝不敢怠慢,下诏命三公、九卿、将军、中二千石官等一同前往辨认。

长安城中的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对此也充满好奇,纷纷上前围观,前后达数万人。右将军为防止发生不测,率兵据守在宫门前。前往辨认的丞相、御史、中二千石官等谁也不敢出言确认真伪。最后赶来的是京兆尹隽不疑,甫到现场,即命手下人将该男子逮捕。有好心人劝他说,这人是否真是前太子,目前还不能确定,还是从长计议的好。

听此一说,隽不疑正色道,各位又何必怕他是否真是前太子呢?春秋时,卫国太子卫蒯馈因违抗卫灵公之命,逃出卫国。后其子卫辄继位,拒不接纳其父回国,此事连《春秋》都加以肯定。前太子刘据得罪了先帝,逃亡在外,就算真的没死,如今自己又回来了,也是国家的罪人!于是,将此人押送到牢狱中。

汉昭帝与大将军霍光听说后,对隽不疑连声称赞,并说道,公卿大臣就应当由这种精通经典、明白大义的人来担任。隽不疑由此名重一时,其他身居高位者自愧弗如。

再说那个自称“刘据”的男人吧。后经廷尉审讯调査,才知这人根本就是“假冒伪劣”,本是夏阳人,叫成方遂,以占卜为职业。刘据的一位侍从曾请他占卜,并对他说:“子状貌甚似卫太子。”你的身材相貌都与前太子刘据相像。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成方遂还当真了、动心了,“冀得以富贵”。没想到,偷鸡不成蚀把米,反以“诬罔不道之罪”被处死。

富贵逼人,多少人对此朝思暮想又梦寐以求。这本也没什么错,好像符合人性。只是这些人动歪了心思,搭错了桥段。可怜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