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官卖官使不得
有些错愕,万万没想到一代雄才大略如汉武帝刘彻者,也曾大肆卖官鬻爵。
不过,刘彻此举,实是出于无奈。冷静地想一想,对他老人家或情有可原。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刘彻说得掷地有声,做起来也丝毫不含糊,表达出强烈的保家卫国的意志。说这番话时,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但仍如空谷回音,足以让后人振聋发聩。
有汉一代,胆肥敢于屡犯强汉者,匈奴是也!
凶悍的匈奴,多年来就一直是大汉的心腹之患,犹如利剑高悬。刚坐上天下的痞子刘邦,一度想挟楚汉战争完胜之雄风,踏破阴山,痛饮“虏子血”。理想很好,但现实却是瘦骨嶙峋。高祖七年,好不容易征召了90万大军,杀气腾腾西进北上,想毕其功于一役,灭了匈奴,孰料却中了匈奴人的阴计,被困白登山。后来靠走单于的“夫人外交”——用大量财物贿赂单于的老婆,靠这种上不了台面的手段才得以安全脱围。经此一役,刘邦像泄了气的皮球,再也不敢向匈奴“亮剑”。不仅如此,还不断将“公主”嫁给匈奴的单于,凭着这种性与姻亲的关系,暂时维持与匈奴脆弱的和睦与平衡。
作为后人的我们,不要痛心疾首于大汉的窝囊。形势比人强啊!四年的楚汉之争,已使刘邦的家底穷得叮当响。比如说,已是九五之尊的刘邦,供以出行的马车,竟然找不到清一色的马匹。诸多大臣上朝的交通工具,则是更惨更寒酸,靠的是牛车。品秩低下的,只好靠双腿走路。想象一下当年长安街头的“车水马龙”,刘邦还有什么敢与匈奴叫板?
冷兵器时代,战马是战争中的重型武器,胜负成败,很多时候由它决定。
和亲之策,是最好也是最无奈的选项。一个女子可抵三千毛瑟。如此算来,汉朝嫁给匈奴为妻的公主,整合起来的力量相当于一个集团军了。后人可以说,王昭君们为民族间的团结与融合作出了牺牲与贡献,我相信当时的刘邦可不这样想,留在他心里的恐怕只有两个字:耻辱!
不信?你会把女儿或妹妹,嫁给有杀父之仇或夺妻之恨的人吗?不敢想象,一个弱女子,告别父母之邦,孑然一身来到异域,言语不通,习俗迥异,将如何面对这种巨大的孤独感?内心燃烧的,除了孤独,恐怕就是血泪。回想起来恐怕不仅仅是心痛。
所以,家底稍微丰厚后,刘家不肯再干这一买卖。尤其到了汉武帝朝,《资治通鉴》中记载,怀着仇恨,刘彻曾连续多年征调十几万人出击匈奴,斩杀或俘获匈奴将士数以万计。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刘彻为出这一口恶气,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仅用以打赏汉军将士的黄金就达二十多万斤,使用的战马达十几万匹,这还不算兵器衣甲和往前方运送粮草的消耗。
战争,就像巨大的黑洞,即使是金山银山般的财富,也可能在顷刻间被呑噬得无影无踪。这不,几年下来,大司农府库已经枯竭,无法继续提供军需了,而前方却不断告急。
活人总不能叫尿憋死吧?!好在皇家不缺资源,经过苦思冥想,刘彻终于憋出了一招。公元前122年6月,他下诏允许百姓出钱购买爵位和赎回坐牢的亲人,也可以交钱减免罪行,还特设所谓的“赏官”,称为“武功爵”,第一级定价为铜钱十七万枚,以上递增,总计为黄金三十万斤。凡购买武功爵至“千夫”的人,可以优先任下级官吏。
国之名器,岂能待价而沽?显然,刘彻也看到这种买卖可能带来的危害,于是设了两道门槛:一是只卖爵位和只能“以钱换刑”;二是即便出价到了“千夫”,也只是候补,两者都不准直接为官。说穿了,更多的是荣誉性质。这样做,于刘彻而言,至少是个心理安慰,或可减少某种罪恶感。
虽解了燃眉之急,此举却无疑是饮鸩止渴。《资治通鉴》中说:“吏道杂而多端,官职耗废矣。”说的是,从此以后,做官的途径变得既多且杂,官职授予也愈加混乱了。
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之后,要再度关上只能是幻想。买官卖官行为到了汉灵帝刘宏的时代,更是得到了“发扬光大”。汉武帝多少还有些遮遮掩掩,巧立名目,到了刘家子孙刘宏时,已是堂而皇之开了卖官铺,明码标价公开售官,将卖官鬻爵制度化了。这也是刘备“叹息痛恨于桓、灵”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毁家纾难者也不全是为了捞个一官半职。有位叫卜式的河南人,世代牧羊,家业到了他手里,已是富甲一方。有了钱,他并没有广置田产,或者包养二奶、三奶。他是一个有境界的牧民。在和家人商量后,他上书朝廷,要求捐出家财助边。汉武帝问他想要做什么官,卜式回道:什么都不要!
是吗?汉武帝满腹狐疑。
派人再问。卜式回答言简意赅:没有国,哪来的家?!
这是怎样的一种纯粹啊!汉武帝确认后更是满腔感动。当然,卜式也同样感动了后来的中国人。
家族间的遗传,除了血液,也可能是某些行为方式。看看汉武帝的不肖子孙汉灵帝是怎样卖官的吧,可谓殚思竭虑,且创意非凡。
汉武帝的卖官之举多少还有些无奈,汉灵帝呢,就为了自己一个“爽”字!
历朝历代,机构、官职繁多,且多为沿袭,但“西邸”这玩意儿似乎很陌生,史书上只出现过一次。
“西邸”是什么东东?告诉你吧,是汉灵帝专设的卖官鬻爵机构,同时帮助他打理由此赚取的“私房钱”。
“西邸”的发明者汉灵帝,谈起这老兄,知名度可不小,刘备常为之叹息。不知道有没有人搞过“中国最昏庸的十大皇帝” 的评比,汉灵帝肯定入选,并能牢牢位居前三名。
汉灵帝统治下的东汉王朝,暗无天日啊!重用宦官,打压忠良,盘剥百姓,穷奢极侈。他的种种败政,咱们在这就不去说了,打住、打住。花钱如流水,国库又日渐亏空,有什么好招啊?继续刮地皮?但放眼全国,已是遍地沙石裸露,还能掘出一丁点的油水么?
岂能难住这皇帝老儿。他把目光转向手里握有的大把乌纱帽,完全可以把它们置换成白花花的银子嘛!于是,天才的设想“西邸”应运而生。白痴般的汉灵帝,智商很低,却把卖官的生意做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他按照官位的高低,明码标价,如俸禄等级为二千石的官标价两千万,四百石的官标价四百万。
不管如何,官位还是稀缺资源,毕竟僧多粥少,一个位子抛出后,往往出现多人争相竞夺的局面,怎么办好呢?这也难不住汉灵帝,他有大把的创意。汉灵帝按照“德行”进行酌定,依次入围的出一半钱,下限是出到三分之一。不过想来也滑稽,汉灵帝对买官者实施“德行”考核,这不是对“德”字的极大侮辱吗?
帝国的官职可以公开买卖,让天下许多逐利之徒亢奋不已。像嗜血的狼嗅到了血腥味,买官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了。针对这个情况,有人专程到宫门上书,提出对买官的程序要进一步规范。比如有人要买某县的县令、长官的职位,朝廷要依据每个县的大小、贫富等不同情况,确定县令、长官的价格。富人买官当然可以现金交易,贫困的人中标后则可先欠着,到任后照原定价格加倍偿还,这样不就更具公平性吗?
如此一来,老百姓承受的苦难更大了!因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他们买官成功后,必将以报复性的心态,对百姓敲骨吸髓,层层盘剥,买官的钱最终还是由百姓“埋单”。
面对哗哗流入的银子,汉灵帝眉开眼笑。他对这种饮鸩止渴式的卖官上瘾了,不断推出卖官的方式和等级,甚至还私下命令朝中重臣出卖三公、九卿等官职,每个“公”卖钱一千万,每个“卿” 卖钱五百万。到了后来,汉灵帝又把“侯”拿出来卖。只是这个时候,买官卖官的市场已经搞乱、搞烂了,已难以卖个好价钱,就连“关内侯”这样的高位也仅能卖到五百万钱。
不用说,这卖官的钱,全部进了汉灵帝个人的腰包。看着一天天鼓起来的私人钱袋,汉灵帝洋洋得意,时以讥笑的口吻与左右谈起前任汉桓帝,说他不懂经营家产,没有钱花,那是活该!
讥笑他人却没想到被历史嘲弄。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里有句“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是的,刘备的痛恨,是百姓的痛恨,更是历史的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