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是永恒真理

实践出真知是永恒真理

朱元璋坐上龙椅后,浙江的官员进贡了金华地区出产的一种香米。御膳房精心炮制后呈上,朱皇帝用金筷子夹着尝了一口,顿觉齿颊生香,好吃!于是,朱元璋大笔一挥,诏令当地官员每年进贡,作为皇家特供。

诏令还没走出宫门口,朱元璋马上差贴身太监将使者唤回,然后又当着众人之面把诏令撕毁。皇上的朝令夕改,让近臣们颇感纳闷。朱元璋解释道:“这劳什子一旦定为贡品,地方官说不定会趁此加码,层层盘剥百姓,果真如此,必定给当地农民增加负担,最终受苦的,还是当地的老百姓啊!”

算什么呢?不就一把稻米吗?何况天下都是你朱家的!

窃以为,历朝历代的帝王中,对农民最有感情的,当数朱元璋。此种情感,源于他的苦大深仇的出身。朱元璋数代赤贫,老爹死后连副薄椁也找不到,只能草草一葬了事。再加上他早年的流民生活,因此对稼穑之难、农民之苦,有足够深的体认与足够多的发言权。

人都有口腹之欲,虽贵为天子,朱元璋也不能免俗。特供虽然免了,但他的胃还会不时地痉挛,对金华稻米有着老牛反刍般的念想,就是忘不了这一口。怎样办呢?多亏农民皇帝朱元璋想得出来,他居然独辟蹊径,命人在宫中开垦出一块耕地,专门用于种植这种金华香米。

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在巍峨的宫禁中出现了。每到春耕时节,朱元璋总是亲自率领龙子龙孙,挽起衣袖,捋起裤腿,在这块方寸之地上播种、插秧、施肥……按照时令,一个环节都不少。待到收获季节,又同样下田收割,然后不辞辛劳地晒谷、归仓。朱元璋试图以这种执着,一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心头之好;二来告诉朱氏子孙,不要忘记稼穑之艰、农桑之苦。由此提醒皇子皇孙千万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并希望他们清楚地知道未来该往哪里去。绝不能因“变修”而成为纨绔,毁了大明的锦绣江山。

老朱还真有创意,佩服!

宫禁之中开辟田地种植庄稼,私以为上下五千年,唯朱元璋一人而已,没想到这是孤陋寡闻一如鄙人者的武断和浅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玄宗李隆基也干过同样的事。与朱元璋稍有不同的是,他种的是小麦。

《资治通鉴》记载:“上种麦于苑中,帅太子以下亲往芟之。” 和朱元璋一样,李隆基在宫禁中开地亲自种植,亲自除草,亲自收割。李隆基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与朱元璋出身完全是“南辕北辙”,那他的目的是什么呢?也许有三个原因,一是把亲自种植、收割的这些小麦,用来祭祀祖先宗庙,慎终追远,这事不可以不庄重,以表虔诚;二是借此机会,让皇子们知道耕种庄稼的艰辛。还有一个呢?先卖个关子,暂且不表。

李、朱两位皇帝出身不同,情怀一致,就凭这一点,我认为李隆基的所为或许比朱元璋更难得。

又是一个丰收年。金灿灿的麦子,唐玄宗一部分用于祭祀,剩下的则赏赐给侍臣。侍臣们手捧麦子,一边高呼“谢主隆恩”,一边趁机把所有的困惑和盘托出。唐玄宗环视侍臣一圈后,慢慢道出自己亲种小麦的最后一个缘由:“比遣人视田中稼,多不得实,故自种以观之。”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唐玄宗心系农桑,每年都派人到农村去调査老百姓的庄稼丰歉,但是都难以得到实情,派出去的人报喜不报忧,传回宫内的消息,不外乎又是一个丰收年。所以,他以这种亲自耕种的方式,来考察一年的农业生产状况。

没想到吧,唐玄宗居然有如此高的境界,在宫苑的方寸之地,耕耘出政治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