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遭遇“石头局”

高欢遭遇“石头局”

目有双瞳,是朱友敬造反的动力。还有更离谱的,一块石头也能成为手下捣鼓东魏丞相高欢觊觎皇位的理由。

案牍劳形,整日待在办公室里处理那些棘手的事,着实让人心烦气躁。一天早上,高欢将手里的公文一扔,向门外喝道:“来人,备马!”他想出去走走,呼吸一下外面的新鲜空气。

去哪儿呢?手下建议高欢到天池一游。这天池在汾阳,与现在东北长白山的不是同一回事。

正合吾意!高欢点头允准,并下令即刻起程,他也要来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

临近中午,轿夫终于气喘吁吁地将高欢抬上了天池,他兴致勃勃地走下轿子。天好蓝,山好青,水好碧。纵是繁华铺就,宫里的毕竟是人工雕琢的,这一切与大自然的赐予可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哦。高欢一边贪婪地呼吸着清新空气,一边站在高处,极目远眺,欲穷尽远近的湖光山色。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眼看暮色临近,高欢仍然流连在景色间,不忍离去。手下见状赶忙建言:“丞相大人,还请打道回府吧!”

“好吧,起轿!”尽管万分不舍,高欢还是如此吩咐道。话音未落,正准备上轿的他,无意间看到轿底下溜出一块石头。

高欢弯下腰一看,石头光溜溜的表面上,隐隐约约好像刻着字,定睛细看,是“六王三川”四字。

咦,怎么回事?反复打量捧在手掌间的石头,高欢眼光拉得直直的,双眼充满着疑惑。

领导身边从来不乏“高参”,并且是懂得“擦鞋”的高手。行台郎中阳休之就自以为该是展示才华的时候了。他凑了上去,咬着高欢的耳朵说:“恭喜大人!”怎么讲?高欢两眼盯着阳休之。“天命依归啊!”阳休之说得不紧不慢,“‘六’是指您的表字;‘王’的意思是应该统治天下。河、洛、伊是三条河流,泾、渭、洛也是三条河流。这表明,上天要您接受赋予的神圣使命。相信我吧,请丞相大人准备做关、洛地区大片膏腴土地的主人!”

直说吧,阳休之的意思,无非是撺掇高欢将东魏天下占为己有。

“不要乱说,现在已经很多人在暗地里说我要谋反了!”高欢严厉地瞥了阳休之一眼。然后,若有所思地离开轿子走前几步,再一次远眺山下那片辽阔的土地。

行台郎中杜弼不甘人后,走到高欢旁边,俯下身子耳语道:效仿尧舜吧,接受东魏孝武帝的“禅让”,自己做皇帝,一享九五之尊。杜弼说着说着,末了便是唾沫四溅。没待他说完,高欢便高高地举起手杖,朝他一顿猛打,打得杜弼满地找牙。

高欢擅权16年,但自始至终没敢另开炉灶自己做皇帝。直到其子高洋篡权建立北齐后,他才被称为献武皇帝。不过,那时高欢已死去多年,是属于死后追认。

你说,高欢想不想当皇帝?我觉得回答是肯定的。但他为什么不取而代之?在这个问题上,他与曹操有共同的害怕,怕被视为乱臣贼子,并因此写进历史。如此说来,高欢还是有着强烈的道德感与历史感。

历史上总有这样一拨人,老是迫不及待地以天呈异象来撺掇主子当皇帝,有点“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味道。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更是极致。这些手下人是什么心态呢?无非有二:一是自以为摸透了老板的心思,赶快劝进,怕落后于人;二是想水涨船高,老板都升格为皇帝了,那么自己拥戴有功,保不齐可以弄个开国功臣什么的。说来说去,还是为自己打算。只不过是有人成功了,有人掉了脑袋。

但回头一想,那块诡异的石头从何而来?为什么恰巧出现在轿子底下?莫非是阳休之们设的“局”?

并非小人之心胡加揣测。这一点难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