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与网络传播的出现与发展
要想了解网络传播,首先要厘清与之相关的各种概念。
(一)网络媒体的界定
互联网从一种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到跻身于与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并列的地位,关键就在于其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媒体的性质和功能。换言之,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新的信息传输技术,更重要的是这种技术使互联网复制、嫁接、延伸了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功能。那么,什么是“网络媒体”呢?它与一个与之近似的词“网络媒介”意义是否完全一样?
1.媒介和媒体
媒介和媒体有什么区别?要弄清楚这一点,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媒介,什么是媒体。
这两个术语现在在传播学界和新闻业界都用得比较多,但是这两个词在现实中有混用的情况。如报纸是媒介,报社也是媒介,电视是媒介,电视台也是媒介。同时,人们也常常将“媒介”称为“媒体”,即将传播机构、工具和内容都称为媒体。
在英语中,媒介“media”是“medium”的复数形式,它大约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义是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媒介的概念十分宽泛,从传播学广义上来说,万物皆媒介,又称“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1],即所有媒介都可以与人体发生某种联系,如斧子是手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书籍是眼的延伸,广播是耳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渐渐和传统的大众传播渠道合而为一,因此,加拿大学者弗兰克·凯尔奇又提出“信息媒介”[2]的概念,使媒介这一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大。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广义上的媒介。但是,从狭义上来说,只有大众传播媒介才是可以称为媒体的媒介。
媒体,不管是从字面上,还是在实质上,都比媒介更进一步,也就是说,它更成体系、成系统。媒体一般指大众传播媒介,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是一种能使传播活动得以发生的中介性公共机构。根据美国学界的规定,用户数达到占全国人口1/5以上的媒介才算是大众媒介,可以称为“媒体”。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划分并排序,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被称为“第一媒体”,广播为“第二媒体”,电视为“第三媒体”,互联网为“第四媒体”,手机为“第五媒体”。但是,如果按目前的影响力的强弱来划分并排序,这种排序几乎正好要倒过来。
后两种媒体常常被称为“新媒体”或“新媒介”。这其中的“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永远是与“旧”“传统”相比较而言。由于不断地会有新的数字媒介出现,网络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着的,因此,“新媒体”或“新媒介”的内涵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它们是作为动态的研究对象而出现的。
新媒介的不断产生丰富了现代媒介环境,它们与传统媒介共生,不断地与传统媒介争夺市场,使传统媒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而新媒介之间宏观和微观的竞争也十分激烈,每当一些功能更便捷强大的新传播形式出现,原本流行一时的数字媒介也会因使用者人数减少而渐渐失去原有的影响力。
2.网络媒体
广义上的网络媒体在传播形式上其实可以囊括五种媒体形式,而且由于媒介融合,事实上网络媒体也可以包含所有五种媒体的功能。狭义上的网络媒体则指的是互联网网络或网站等机构或计算机、手机等终端。
与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相比,网络媒体有以下特点。
(1)数字化。数字化是网络媒体的基本特征。利用数字化技术,网络媒体不仅可以复制和传输信息,而且可以在不同信息传播形式之间实现转化,在传播文字、声音和图像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数字化使网络可以容纳“海量”信息,信息的形式也丰富多样。数字化还使信息的搜索变得易如反掌。由于互联网特有的超文本和超链接特征,网民在网上不仅可以看到最新的新闻信息,而且还可以搜索相关报道、相关资料。数字化也使网络在时效性方面不输于广播电视,特别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个性化。数字技术在电影、电视、音乐、网游等行业的广泛应用,数字电视、交互式多媒体系统、数字电影的普及,使网络媒体传播形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网络媒体具有精确传播的信息传播特征,可以以受众的需求为导向,细分市场,推出用户最喜欢的信息,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定制信息。网络不仅可以进行“点对面”的广播式传播,而且可以进行“点对点”的交互式传播。利用网络,用户只要打开电脑、数字电视或手机等终端,就可以选择接收自己想接收的信息,或以个性化的方式传播自己想传播的内容。
(3)交互性。交互性是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的优势之一。交互性是指围绕新闻事件,传媒与受众之间的信息双向沟通和传输,反映着受众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网络媒体突破了传统大众传播方式反馈速度慢的劣势,对传播者的相关信息作出即时反应。网络媒体不仅能即时提供反馈信息,还可以在传播者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信息,比如意见、观点以及评论,传播者与受传者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交互性给网络媒体注入了不少活力,强大的互动功能不断催生新颖的传播方式,由此改变了现代人进行社会交往的方式。
(二)网络传播的历史
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五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网络传播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传播媒介,它不但集中了人类传播史上包括图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电话等所有媒介形式的特征,而且集中了人类传播方式中包括个人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的多种传播方式。
正如每一种新媒体的诞生并不意味着旧媒体的消亡一样,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虽然会对传统媒体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但至今看来,并未导致传统媒体的覆灭。而之前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的传播方式,实际上在网络传播阶段都还仍旧存在。也就是说,网络媒体的出现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新旧事物的更新换代,而更多的是对之前各种传播形式的整合。如当人们使用手机网络功能时,通话延续了口头传播的功能,短信延续了文字传播的功能,微信延续了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的功能,无线上网延续了有线网络传播的功能。
1.前网络时代媒介拓展的主要模式
在网络媒体产生之前,媒体的发展实际上经过了几次持续的模式革命。具体来说,这种革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1)传播功能的突破与延伸。每一种新的媒介都在之前媒介的局限中寻求突破,并在新的功能与界定中实现了原有媒介形式的延伸,逐渐演化出具有自身特点的独特形态。这种变革和适应的连续性是革命性的,它们从量变到质变,最后演化出新的媒介形式。新媒介并不是无中生有地突然冒出来的,它与旧媒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这种渐变特性,可以认为,在互联网诞生之前,有一个所谓的“前互联网时期”。在“前互联网时期”,印刷、广播、电视以及通信技术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数字技术。这种“前互联网时期”的信息传播方式,在自身内在逻辑的作用下,逐渐向互联网技术逼近:报业通过改造排版技术引入电脑,通过建设新闻综合业务网引入网络;广播、电视业通过开发新的广播、电视系统引入数字技术,数字录音、录像使节目制作与传播环节网络化成为可能;通过建设广播电视的无线、通信卫星、有线三类覆盖网,广播电视业也为自己准备好了进入互联网的底层网;通信设施是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设施,电脑出现以后,在传统的电报、电话业务以外的电信新业务已经完全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应用。
(2)新旧媒介的共同演化与共同生存。在既往的媒介发展中,每一种媒介都在媒介大系统中产生,并在这样一个不断扩大的、日益复杂的自组织范围内共同演化与共同生存。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会给其他既有媒介和整体媒介环境带来影响,这种影响有时会大到影响其他媒介的生存与社会地位。以亲身人际传播为例,在现代社会,人类早期积累起来的手势、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仍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基础作用。传统媒体无论如何也无法取代手势、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功能,所以,当网络成为人们的交流工具时,各种生动有趣的网络表情成为现实中各种手势、表情、动作的虚拟延伸。一方面,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与网络融合,对自身进行了网络化、数字化的改造;另一方面,它们的传播形态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世界传播发展史上的许多事实都可印证新旧媒介之间的联系,如印刷同书写的联系,早期印刷报纸的样式同手抄新闻信和新闻书式样的联系,影视同摄影、录音、文字语音的联系,等等,都展示了传播系统、传播形式沿革过程中的新旧联系。
(3)传播从精英走向大众化。复旦大学张国良教授认为,任何一种媒介,尤其是所谓大众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精英社会(Elite)走向大众(Popular),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趣味、习惯、文化等较为一致的小群体(Specialized)这样一个“EPS”的过程。[3]有一种说法是,在本杰明·戴(Benjamin Day)的《纽约太阳报》出现之前,人类传播媒介的任何一项成果几乎只用于上层统治阶级,印刷术在16世纪尤其是19世纪30年代才开始面向大众;大众传播时代,新通信传播技术的使用也是一开始仅局限于少数人,如1887年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发明了留声机,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留声机才真正推向普通公众。实际上,互联网出现后,一开始也是仅供少数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使用,到20世纪90年代才以商业化方式走向大众,开始真正按照专门化、个性化要求,赋予大众以媒介接近权和话语权,为大众服务。
(4)传播方式始于互动归于互动。“EPS”过程还同时呈现了这样一个发展脉络:亲身非语言媒介→语言互动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分众传播媒介→个人媒介→电子人际互动传播媒介。媒介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互动性人际传播开始,陆续离开这种互动性,最后又在网络媒介中实现互动性回归这一曲折的发展历程。文字的发明,使瞬间的思想与意义得到了固化,却又使信息的制作者与接受者产生了阶层上的鸿沟,特别是信息制作者只能由少数人承担。印刷媒介以巨大的几何级数产生了大量的信息接受者,特别是在大众化报纸那里,接受者可以遍布上至总统、部长,下至一般职员、普通工人的各个社会阶层,但是信息只由少数人提供。后来的媒介只有电话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一对一的互动通话,广播、电视尽管有“主持人”这样一种在节目与受众之间起着“拟态人际传播”的角色,但与广播电视节目所拥有的广泛的受众人数相比,信息的制作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地位更加不平衡,记者、编辑、主持人等无疑具有对新闻信息更多的控制能力。这种不平衡状态在网络传播中得到改善,通过网上论坛、电子邮件、在线聊天、博客、微博、微信等,人们重归了人类在远古时代依赖亲身符号与口语传播得以在互动中共享信息的传播状态。
(5)媒介的发展与社会形态的对应。网络之前的传媒对应着不同的社会化形态,即所谓前农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也就是说,信息传播技术本身并非如技术决定论盲目夸大、盲目推崇技术自身发展的逻辑力量那样在真空中自行发展,而是对应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推动着人们的信息传播要求,进而延伸到信息技术革命的诞生。前工业社会开始时只能靠口语传播和文字传播支撑其发展,而工业社会日益膨胀的协调与控制现实的需要,以及工业化、都市化带来的人们对大众传播的需要,刺激了可以大规模、大批量复制的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的诞生;后工业社会,人们强调和追求人性化的信息,使网络媒体、网络传播应运而生。
2.互联网的历史
(1)互联网发展的阶段。
一般认为,互联网的发展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远程终端连接时期。这一时期,主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键盘和显示器)分布在各处并与主机相连,用户通过本地的终端使用远程的主机。这一时期只能提供终端和主机之间的通信,子网之间无法通信。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局域网时期。它包括了通信子网和用户资源子网,实现了多个主机互联,实现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终端用户可以访问本地主机和通信子网上所有主机的软硬件资源。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广域网时期。198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开放体系互联基本参考模型,实现了不同厂家生产的计算机之间的互联,开始使用TCP/IP协议。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时期。ATM技术、ISDN、千兆以太网使网上电视点播、电视会议、可视电话、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络图书馆等高速、可视化的信息传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的无线互联网时期。在这一时期,作为移动终端的手机的普及使网络的使用变得更加便捷,许多与无线网络相关的增值服务方式大量出现,如各种App、手机付费,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2)美国早期互联网发展。
网络媒体的雏形最早出现于美国军用机构“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阿帕网,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军用、教育科研部门的民用、商业化运作的民用。
阿帕网是美苏冷战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初,古巴核导弹危机发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冷战状态随之升温,核毁灭的威胁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话题。在美国对古巴进行封锁的同时,越南战争爆发。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这个中心被苏联的核武器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设计这样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他的点仍能正常工作,而这些分散的点又能通过某种形式的通讯网取得联系。1969年,ARPA开始建立一个网络,把美国的几个军事及研究用电脑主机连接起来。当初,这个阿帕网只联结四台主机,在军事要求上是置于美国国防部高级机密保护之下,在技术上它还不具备向外推广的条件。
1969年11月21日是计算机和网络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性时刻。这一天,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台计算机与斯坦福大学的另一台计算机连通,宣告网络的正式诞生。1970年,美国四座城市的大学计算机实现连接。1972年,阿帕网建立了40多个网点,开发出电子邮件、远程登录、文件传输三项重要功能。与此同时,阿帕网接入的节点数量也不断增加。
1974年,决定各计算机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的TCP/IP通信协议在“互联网之父”文顿·塞夫(Vint Cerf)的主持下研究成功,互联网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塞夫于1976年至1982年间在阿帕机构从事计算机研究工作。1974年,他与罗伯特·科恩(Robert S.Cohen)共同发表一篇论文,提议用一种能够利用长号码到许多不同网址寻址的办法设计互联网的基本框架。此后,塞夫一直在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地进行从主机到主机的传输控制协定(TCP)以及网络之间的协定(IP)的研究工作。从1980年起,TCP/IP成为美国电脑通信标准,又经过更多的技术改进,最终被接受为普遍的电脑通信标准。1982年,美国国防部通信局和ARPA为阿帕网建立TCP/IP,表明了全球性的互联网正式诞生。塞夫在引导互联网产生、研制与互联网有关的数据包以及安全技术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研究成果意味着所有加入互联网的电脑都有了一个可以彼此联系的“地址”,意味着数据的传输有了一定之规。他所研究的通信协议促成了互联网的诞生,并至今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尊重与普遍的使用。
在网络传播发展史上,1986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在此之前两年,域名服务器(DNS)开始建立,互联网的主机数突破1 000台。1986年,美国科学基金会(NSF)建立了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连接范围包括了所有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与此同时,美国宇航局、能源部等部门的计算机网络也相继建成。互联网开始真正摆脱战争机器的角色,步向通信与传播领域的新里程。
1989年年底,阿帕网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1990年,互联网上第一个提供电话拨号上网服务的商业机构“世界联网”成立。1991年,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 Lee)设计出一个超文本链接的软件——万维网(WWW)。同年6月,在连通互联网的计算机中,商业用户首次超过了学术界用户,这是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互联网成长速度一发“不可收拾”。1992年,年轻的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设计出万维网的浏览器马赛克(Mosaic)。这两项技术对互联网的普及化、大众化产生了巨大影响。1993年,网上开始流行实时语音交谈,商业和新闻媒体开始关注互联网。1994年,美国各大机构开始直接通过电缆连入互联网,美参议院和白宫开始为民众提供信息服务,互联网上开始出现购物市场,网络电子商务开始起步。与此同时,第一个网上银行也正式开始营业。“世纪网络第一人”杨致远(Jerry Yang)所创造的互联网发展史上的“雅虎神话”也一同进入了人们的视野。199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正式完成互联网的私有化工作,宣布不再为互联网主干网提供资金支持。互联网由此彻底走上了自我发展的道路。
(3)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7年至1993年,这一阶段属于研究实验阶段。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互联网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1994年至1996年,这一阶段属于萌芽起步阶段。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互联网,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之后,多个互联网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互联网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迅速的发展。至1996年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2002年,这一阶段属于快速发展阶段,国内互联网用户数每半年翻一番。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改善、用户接入新技术的采用、接入方式的多样化和运营商服务能力的提高,网络传播方式越来越多,上网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网上实现。
第四阶段:从2003年到2008年,移动互联网开始作为传统互联网的补充。这个阶段的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主要在手机上看新闻、读小说、听音乐等。除了内容之外,开始有了一些功能性的应用,比如手机QQ、手机搜索等,手机流媒体开始占据用户大量的碎片时间。
第五阶段:从2009年至今,智能手机逐渐代替电脑成为互联网最重要的终端。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App、电子商务在智能手机上的广泛应用,智能手机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随身携带物,网络几乎是无处不在,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并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有关互联网的发展的行业报告有很多,其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简称CNNIC)发布的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权威性最高,不仅被纳入中国政府统计年度报告,还被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等国际组织普遍采纳。CNNIC于1997年11月发布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之后形成半年一次的报告发布机制。2018年8月20日,CNNIC发布了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这是中国网民规模首次过8亿大关。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手机网民规模为7.88亿,占比达9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