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与把关人理论
(一)把关人理论
“把关人”(Gatekeeper)又译作“守门人”。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特·卢因(Kurt Lewin)在1947年提出的。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一词。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把关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是否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提供者、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卢因认为,在信息传播网络中有大量的把关人存在,只有符合传播群体规范或符合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D.M.怀特(D.M.White)将这一社会学理论引入新闻传播学界,进而发现,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介组织中实际上也设置了重重的把关人,如政府、利益团体、广告商、受众以及受众组织、传媒机构的管理者、传媒企业的股票持有人等,他们从自身利益价值出发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终面对受众。因此,在传统意义上,把关人就是利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筛选模式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从而形成信息传播的垄断和集权的人。
把关人理论的提出是以社会控制为目的的,但是,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和对传播学研究的深入,把关不仅仅是一个控制信息进入传播领域的过程,而且是社会现实通过大众传媒进行的动态建构过程。从传播方式看,传统媒体的传播主要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对无数匿名受众的传播,或是所谓的“一对多”“点对面”的传播。报刊与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的运作程式,类似一只巨大的筛子,从四面八方汇合的信息流,线状地挤进新闻业这只狭窄的筛子,并由此散播给众多读者或观众。而记者和新闻机构,有时背后还存在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集团,是控制筛子的把关人,他们对涌入这种“传媒之关”的各种信息进行筛选过滤。
(二)网络传播对把关人理论的影响
如果把传统大众传播的媒体把关比喻为一只筛子,那么,网络传播的把关结构就是一种散布型的信息交流结构,一旦进入网络空间,任何传播主体,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可以凭借数字化的大规模信息交流系统建立多向的相互联系。同一个人或组织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送者。在这张分散型的传播巨网里,任何一个节点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信息都能够流入网络之中。如果说,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往往是记者、编辑、管理者和隐藏其后的各种政治集团、利益团体等,把关人与传播者角色既可以是重合的,也可以是分开的,那么,网络传播环境下,把关则出现了明显的角色泛化和不确定性,这种“泛化”和“不确定”使把关被弱化,把关的方式变得多元化,传播者与把关人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变化。
具体而言,网络传播中把关人与传播者之间关系的变化表现在如下方面。
1.把关人角色弱化,把关可行性降低
网络的低门槛打破了传统把关人对信息的强控制,网络传播信息的迅捷性和无障碍性降低了把关的可行性。网民可以自由地发布信息,无数个信息发布点在世界范围开放,由此导致网络传播环境下把关人角色的泛化和不确定性,出现了多元化的把关人。把关人角色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把关作用的增强,反而导致把关作用的弱化。个性化和匿名性的传播让任何人都可以充当自我传播的把关人。网站管理者虽然有权屏蔽某个帖子或取消某个人在某个社区的传播资格,但这种措施只能在信息发布出来以后进行,其控制程度比起传统传播大为减弱。把关人把关的作用范围随着各种网络传播形式的产生而不断缩小,这就意味着其整体功能相对来说是在不断降低。
网络的海量信息也导致把关难度加大。在传统大众传播条件下,因为存在把关人的严格控制,未经核实的信息是不能被传播的,传统媒体的信息控制通过各个层级的把关人来完成,把关人在传统媒体中处于决定媒介内容的支配地位。一些“小道消息”虽然也有各自不同的流通渠道在少数人中传播,但很难造成巨大的全民性的影响。而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它是一种“弱控制”的媒介,传播权力从少数人的手中分散到了广大网民手中,网络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区别在减小。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甚至人人都有自己的“电视台”的状态下,大批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网络使用者自由地发布信息,其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很难得到保证。网站管理者进行把关时,面对的是海量并且随时变化的信息,不可能充分行使编辑控制权。太多的信息常常混淆把关人的视听,使其目不暇接,管不过来。由于传播和转载非常迅速,网络管理者常常根本来不及作出反应,这些进一步降低了把关的可行性。因此,网络传播使昔日的把关人失去了信息传播中的特权,把关人角色无形中被弱化。网民在获得和传播信息时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既可以自己控制以何种方式获得信息,也可以随时就自己接收到的信息作出反馈。讨论、交流、评价、质疑代替了信息传播的单向垄断,这种便捷的交互性也使把关行为被弱化。
2.“层层把关”到“自我把关”
在传统媒介环境中,大量的新闻信息经专业机构的层层把关、筛选,再通过特定的常规传播渠道抵达受众。在整个线性流程中,专业信息机构中的记者、编辑以及决策层“当仁不让”地充当着把关人的重要角色。如果信息的内容或形式与这些把关人的“口味”不符,则根本得不到进行大众传播的机会。而网络传播的低门槛和去中心化,使其传播环境能够容纳在量上更大,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多元化的信息。价值取向不同、审美旨趣不同、利益倾向不同的人都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自由发表见解、释放自己思想的力量。网络媒体的“平民化色彩”使每一个网络用户都拥有了信息的传播权,也成为自己的把关人,在传统媒体那里集聚的把关人权力被上述形形形色色的传播主体共同分享,传播权力由垄断走向分散。
根据卢因提出的广义的把关人理论,任何参与信息传播的人都对信息进行了一定形式和程度的把关,而这种把关在网络传播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网络时代,对信息的优先获得权、选择发布权已不是传统把关人的特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把关人在这一时代的没落,而意味着把关人的权威性和号召力要有所保证,要有能力成为网络虚拟社会中公认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传统媒体一般的把关模式是“记者→编辑→审核→发布”,而在网络媒体中,一些把关人变成“推介人”或“引路人”,网络编辑、网络管理员、网络管理职能部门等把关人是技术与人文之间的桥梁,他们要在健康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自律的约束下,为网络用户提供一种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标准,以实现虚拟世界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所以,在网络时代,把关权产生分化,“自我把关”模式取代了传统媒体的“层层把关”模式,传播权几乎已经完全被大众所分享。广大网民拥有信息采集和发布的权利,享受高度自由的传播权。
(三)我国主要的网络把关手段
现在我国的网络把关,采取的是“自我把关优先”原则下的“后台关键词监控”与前台“管理员事后审查”相结合的“树状把关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只要信息的发布者不发布含有需要被屏蔽的关键词的内容,就不会受到任何限制。除此之外,还采取以“用户举报”和“不实信息曝光”相结合的办法来阻断不法或不实信息的传播。
具体而言,目前网络上除了自我把关外,其他的把关手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引导手段。国家和政府作为把关人,通过扶持重点网站或进行议题设置,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引导,以此来贯彻自己的意图。
(2)技术手段。通过屏蔽、关闭等技术手段,控制一些“不雅词”或违法内容的搜索及传播。
(3)法规约束手段。我国已经相继出台及更新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等法规条文。
虽然这些把关手段对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均起到了约束作用,但是都无法完全杜绝不良信息的出现和传播,所以,网民和网站的自律也是十分重要的。中国互联网各种自律公约对网民的自律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长期地看,从小接受网络媒介教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