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网络表情
网络表情是指网络上使用的符号所构成的表情。2016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明确表示:“表情包文化逐渐进入主流文化视野,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11]当年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材新加了一篇名为《网络表情符号》的课文,以切合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生活。2017年7月18日,在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7)》中,“表情包”入选2016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
(一)网络表情出现的原因
在现实的人际沟通交流中,人们的交流除了依靠语言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表情,因此表情十分重要,因为它能显示出说话者的态度。在没有视频或不想使用视频的情况下,网民在交流时彼此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和姿态,这使网络交流与现实交流相比有了一个缺憾。表情符号由于能够引发人们的联想,反映更多的内涵与外延,因此它们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纯文字交流在视觉体验上的不足,能够提供语气、态度、情感、神态等方面的补充信息。
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个信息冲击力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7%的语调+38%的声音+55%的表情。“从符号学的角度看,网络表情包是承载人们意义表达的图像符号。同语言符号、文字符号相比,图像符号使主体基于视觉中心认知信息,它表征着个体接收和交流信息的方式由抽象的方式向具象的方式、由平面的方式向立体的方式、由呈现的方式向建构的方式转变。‘以图代字、以图代言’的网络表情包预示着‘图像化时代’的到来,对青年群体的网络互动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文化学的角度看,网络表情包是视觉文化的真切展现。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简单易学的制图软件不断出现,为网络表情包的图像化表达、视觉化呈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青年群体热衷制作、收藏、转发各种表情包,在网络空间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表情包图景。可以说,图像热衷和视觉狂欢成为新一代青年群体的文化范式,特别是‘图配文’类型的表情包的流行,诠释着文字或许正逐渐成为图像的注脚。”[12]
传媒研究学者多丽丝·格雷伯指出:“曾经我们一度推崇的借助文字符号传递的抽象意义,已开始让位于建立在图像传播基础上的现实与感受。”网络表情的影响正在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网络表情的图标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现实生活。网络表情之所以能够流行,还在于它比语言符号更具有直观性,表意性更强。特别是现今社会节奏加快,开始进入读图时代。文字的表现力有时候不能够很好地满足网民的需要,而网络表情设计形式卡通化,易于理解,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时间,也让双方感到更为方便。网民们喜爱使用网络表情,通常是因为它们比较丰富、夸张,能把单纯使用文字或声音无法表现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在传媒界,常有“一图胜千言”之说,本来世界早就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但在网络时代之前这主要还是传媒业界的“专利”,进入网络时代之后,可用图像信息及形式的大量丰富,使得每个网民都可以利用各种方式高效地选用或自制“表情”,提高自己的传播效果。“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丰富且极具感染力的表情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表情包则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表情在网络空间中的另类展现。按照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的理论,表情包就是人们表情的延伸和内心的视觉化投射。表情包以具象化的视觉体验丰富着人际沟通方式。相比较而言,文字和语音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酝酿和组织,借助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表情包使得表达想法的准备时间和处理信息的时间大大缩短。”[13]所以表情符号成为网络社交中对文字部分的有效补充,成为网民沟通交流的重要介质。
(二)网络表情的诞生与发展
1982年9月19日中午11点44分,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Scott Fahlman)教授在网络上发送信息,突发奇想地第一次在电脑上输入了“:-)”,人类历史上网络交流的第一张笑脸就此诞生。后来法尔曼又将右括号换成左括号,向左歪着头看,“:-(”就像一个苦脸的人。从此,网络表情符号在互联网世界风行,为社会广泛接受。一些网络表情成为互联网的通用符,此后各国网民和各类技术人员又创造了大量错综复杂的表情符号,网络表情从简单的标点符号变成各种聊天软件中的表情,并衍生成各种图形图片和各种格式的动画,并形成各种风格的系列,许多系列的表情包成为网络流行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网络表情经历了从键盘符号到表情包的流变,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网络表情这一概念不仅深入人心,还有了专门的英文单词:emoticons、emoji等,smiley(笑脸表情)、kaomoji(日本颜文字)等词也渐渐为人们所熟知。2015年,Emoji表情中的“笑哭(Face with tears of joy)”入选《牛津词典》的年度词汇。2016年年底,Kika发布了《全球用户Emoji使用行为大数据报告》,报告表明:“笑哭”的表情以21.25%的发送量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表情。2017年年底,腾讯QQ、新华网、新华社广东分社联合发布了“中国最火表情排行榜”,数据显示,当年中国网民最喜欢的表情是“捂脸”,它是7.6亿网民的最爱,并被衍生出各种版本,这个表情在微信、微博等App默认内置。微博方面,用户最喜欢使用的表情是“二哈”,“捂脸”排在第二位,第三名是“笑哭”,第四位是“心”,第五位是“Doge”。私底下聊天,用户更喜欢“呲牙”表情,一年用了303亿次,连续五年登顶。
表情包在网络文化中已成为一种视觉景观。“表情包的出现完成了虚拟空间交流过程中媒介对人体神态表情的延伸,满足了网络空间参与者更好地表达情感、传递讯息的要求,其开放式编辑、病毒式传播、跃进式革新等特征促使表情包成为最快速迁移现实热点信息至网络虚拟空间的绝佳的载体。”[14]当年一些网站的自定义表情功能甫一推出,许多用户就立刻开始不再局限于只使用即时通信软件自带的官方表情,而是在自制网络表情的过程中体会和展示个性的释放。现在,随着表情包制作软件越来越多,许多流行的影视作品、网络段子、热点话题和焦点新闻事件刚一发生,就迅速成为新表情的素材来源。在网络表情制作中,还可以非常容易地植入制作者本人的许多带有个人印迹的元素,不同的素材通过在表情制作中不同的拼接组合,常常能产生出许多带有网络文化特点、风行一时的网络表情。
(三)各国不同的网络表情文化
现在,每年的7月17日被定为“世界表情包日”,这源于iOS操作系统中“日历表情”上面的日期是7月17日。为了庆祝这一天,2017年twitter分析了全球用户的表情包使用情况。结果发现:从使用的表情包来看,美国人似乎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积极乐观,他们最经常使用的是一张疲惫的脸。和美国人相比,土耳其人更喜欢一张经典的笑脸。法国和意大利的人则更经常使用和爱有关的心形表情。日本人似乎也非常喜欢使用一个跳动的心脏的图案,这个图案一般被用来示爱。沙特人很喜欢用一个怪异的蓝色的心形图案,这可能被看作是想表达自己很“冷漠”的意思。韩国人则更喜欢亲吻的嘴唇。在巴西、哥伦比亚和阿根廷这些以喜好音乐而出名的国家,人们最喜欢的是音乐符。澳大利亚的twitter用户们很乐观,他们最喜欢竖起大拇指的表情,德国人也喜欢使用这个表情,尽管他们经常给人以很严肃的印象。南非人喜欢使用一双手的表情,而西班牙人则更喜欢展示肌肉的表情。印度和墨西哥的人更加虔诚一些,他们更加喜欢“双手合十”的表情。
在世界文化全球化的同时,文化的“同质化”也成为趋势。像交通标志一样作为通用符号的网络表情,本来表意应该是全球统一的,但是,在实际使用中,表情表意方面在东西方文化有着微妙的不同。如在亚洲人的网络聊天中,“笑脸”常常用来“示好”,中国人和日本人在用网络表情时,用笑脸十分多。但是,有研究显示,欧美人在使用笑脸的网络表情时,其含义为“幽默”,只有在网络上展示幽默时,才用到这个表情,因此对笑脸的使用频率显然不如亚洲人高。[15]
网络表情在日本被称为“颜文字”,这里的“颜”是脸的意思。日式颜文字比美式网络表情稍显复杂,但是往往更可爱。日本颜文字的表情一般是正的,不需要像美式的网络表情那样要侧着脑袋看。一些笑脸旁边还加上别的符号作为修饰物,表现更为丰富的表情,如「-_-|||」表示尴尬到流汗的面部,「-_-b」则表示人物脸上滴下汗滴。
(四)常见的网络表情
1.键盘网络表情
网络表情符号最初都是由键盘中的特殊符号、字母和数字组成的,比如,“∶-)”表示最普通、最基本的一张笑脸,常用在句尾或文章结束之处;而“∶-D”表示非常开心地咧嘴大笑;“∶-(”表示正在生气或悲伤;“T T”表示哭泣的脸上眼泪长流;“^0^”表示惊讶;“^!^”表示赞许;此外如:
(-_-) 笑脸
:-P 吐舌头
:-x 嘴巴被封起来了
<@_@> 醉了
;-) 抛媚眼
↖(^ω^)↗ 小猪为你打气!
2.既是网络语言也是网络表情的符号
有些字可以说既是网络语言也是网络表情,如“囧”和“Orz”。
(1)囧。“囧”,本义为“光明”。普通话的“囧”与“窘”同音,因其楷书外观貌似失意的表情,在互联网上迅速流行,被赋予“尴尬、郁闷、悲伤、无奈”之意。
囧字从2008年开始最先在台湾地区流行,随后,在香港地区,有网民将电视剧《乱世佳人》中的演员胡杏儿常做的委屈八字眉模样与囧字对比,进行恶搞,促使囧字在网络上更加流行。随后囧也开始在内地快速普及,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被誉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
(2)Orz。“Orz”这种看似字母的组合并非一个英文单词,而是一种象形的符号,原本代表一个人面向左方、俯跪在地,O代表这个人的头,r代表手以及身体,z代表的是脚。日本人最初在电子邮件、即时通信软件中广泛使用这个符号,表现失意或沮丧的心情。
“Orz”被广泛使用后,其含意逐渐增加。除了一开始的“无可奈何”或“失意”之外,开始引申为正面的对人“拜服”“钦佩”之意,另外也有反面的“拜托!”“真受不了你!”之类的意思。
后人们常常将囧和Orz结合起来,用囧替换掉了O,写作“囧rz”,并衍生出更多的用法,如“囧r2=3”,用“2”代替“z”,使之更像人的身体,意为“五体投地,同时还放了个屁”,表达“表面拜服,实则不屑”等意。
3.卡通网络表情
随着图文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表情渐渐越来越有技术含量,先是一些彩色的、会动的可爱形象被专门设计了出来,后来,一些网络软件本身都会自带一些表情图谱。现在,一切现有的动漫人物都可以制作成网络表情,而原创网络表情也衍生出许多新卡通造型。此外,还有越来越多的网络表情使用动画格式。网络表情有许多是网民自行制作,素材除了简单的绘画或卡通动漫人物和名人影星图片外,有些人还利用各种软件对各种图片进行加工,制作出符合自己要求的表情,丰富了网络上表情的种类。
与每年各国都会在年底公布年度网络热词一样,现在每年各国也会公布年度被用得最多的表情包系列。如:2016年度中国十大最热门网络表情系列是“黑人问号脸”“蓝瘦香菇”“傅园慧”“黄子韬”“宋民国”“还珠格格”“发射爱心”“Bobby Hill”“爸妈专属”“故宫系列”。2017年度最热的表情包系列为:“小猪佩奇”“笑着活下去”“佛系”“在违法的边缘试探”“网红猫楼楼”“悲伤蛙Pepe”“皮皮虾,我们走”“假笑boy”“年代画报”“素质三连”。
(五)网络表情使用中的群体认同
表情包的选择与使用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群体的划分,不同人群有各自偏爱和钟情的表情包,并表现出不同的群体认同。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群体认同是指群体成员将群体的目标、规范、行为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和行为标准,群体成员在主观上所具有的群体归属感。表情包的使用率不断上升促使表情包自身不断分化,不仅表情包的类别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表情包风格也显示出不同群体的文化特征。表情包的使用不仅能展现不同文化、价值观、生活习惯的差异,还能体现出不同群体之间身份的差异。
比如,被称为“中老年表情包”的网络表情通常色彩艳丽、饱和度高,字体华丽多变、频繁闪动,字体和动态效果仍是早期的PowerPoint和Word软件的风格。相对年轻人爱用的表情包中常有卡通形象和抽象形象,“中老年表情包”主要是简单的照片和文字组合,审美范围比较集中在自然风景等方面,所配文字内容多高色彩饱和度的“谢谢”“早上好”“祝你幸福”等简单直白的祝福词,充满积极乐观的“正能量”,而非年轻人热衷的嘲讽逗趣。
“中老年表情包”的风格常常得不到年轻一辈的认同,图像文本在身份认同动态过程中能够显示出多元主体对象征性符号资源的竞争性表达,而就年龄结构而言,使用表情包的主要人群偏向年轻人。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对全国5 386名大学生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8%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在社交软件的聊天中会使用表情包,其中有3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网络聊天中使用表情包的频率很高,聊天离不开表情。2016年,“新世相”发起了一项“24小时不用表情”实验,在5 300多名参与者中,绝大部分年轻人竟然都挑战失败。
当年轻人掌握网络话语的主导权,他们在自己的网络世界通过独特风格的表情包制作与运用,将中老年表情包的使用者排除在群体之外。同类表情包的生产者与传播者组成了一个个小圈子,如热衷于萌文化与宅文化的二次元群体有着他们专属的表情包,他们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交流互动,形成文化身份认同。这体现了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的兼容并蓄和多元化特性,无形之中推动了网络文化的发展。
和网络语言一样,网络表情永远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在现实中,一些原本在中国人际交流中较少出现甚至没有的动作,如“拥抱”“爱心手势”“V字手势”“笔芯(比心)”,现在在年轻人中已经非常自然。与此类似,网络表情的意义也一直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中。如MSN中“哭泣”这个网络表情慢慢演变成了“撒娇”的意思;要表现“害羞”时常用的倒是“尴尬”的面孔。一方面“尴尬”的表情脸上有两团红晕,更加可爱,另一方面,这个表情似乎能表达出更多“害羞”的楚楚动人。类似的还有像“眨眼”原本具有“抛媚眼”的含意,但是因为网络聊天毕竟不是直接面对面的,这种暗示和挑逗的意味慢慢被淡化,更多的时候传达的是“得意”的意思。QQ中的“发怒”表情不一定表示聊天对象真的就处于发怒状态,有时要结合聊天时的具体情境和上下文来判断对方的态度。表示“浅浅的微笑”的表情在中老年人中还被大量使用着,表现聊天气氛友好,但是在年轻人中它的意思已经转成了“呵呵”,其潜台词有“感到无语、不想评论”之意,在聊天中有极大的杀伤力。另外,表示“微笑再见”的表情,在年轻人中表达的意思则是“友尽”,即“谈不下去了”。
“网络表情符号作为虚拟网络世界中的‘副语言’,使人们在网络中的交流更具有亲和力和趣味性。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现代人的心理,在客观上起到了减压阀的作用。网络表情符号经历了由字符画到图像和视频的叠加演变,在这个过程中,网络表情符号的象形意义逐渐减淡,象征意义日益凸显,这契合了符号功能由最初的指示对象到传递复杂意义的演变规律,展现了符号解释项具有无限衍义的潜力。这种象征性意义体现了对于互联网不同群体文化的隐喻,实现了互联网中身份不在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