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的发展变化

三、社交网络的发展变化

社交网络平台近年来在网民生活中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此类平台与传统网络平台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更以用户为中心。用户贡献、组织和传播内容,用户的观点和行为成为关注的焦点。第二,传播形式的多样化。是一种基于用户需求的综合化服务平台,以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和技术手段激发用户的使用兴趣。第三,高效的交流反馈模式。进一步实现了方便快捷的信息共享,网状结构形成了信息多向度的流动。

总的来说,目前最流行的广义上的社交网络传播形式主要有微博、微信等。目前,美国使用人数最多的社交网络平台是Twitter和Facebook,而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新浪微博和腾讯公司的微信。

(一)微博

微博,是“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微博客”中的“博客”(Blog)指的是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的私人日志。微博则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是2006年3月由博客的创始人伊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推出,英文原意为小鸟的“叽叽喳喳”声,用户能经由手机短信、即时通信、电子邮件、Twitter网站或Twitter客户端软件输入最多140个字符。2009年8月,中国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微博,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

1.微博的传播特点

(1)高效便捷。

微博与传统博客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篇幅短小。通过微博发布的信息往往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既方便快捷,也避免了冗长带来的阅读疲劳。

(2)多种发布渠道。

微博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等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并通过回复或转发,与好友交流和共享。这种“海纳百川”的网状结构,使微博具备了高效快捷的信息传播能力。

(3)多中心互动。

在微博的世界里,每一个用户都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信息源,“被关注”得越多,信息传播范围就越大。“蜂窝状的信息网络”增加了用户体验的黏度,容易产生忠实的“粉丝群”,大家通过微博就各种话题讨论互动。

2.微博与博客传播的区别

(1)更即兴。

微博的简洁易用使大量原创、一闪念的内容得以被迅速传播。相对来说,博客上的文字更偏向是深思熟虑、逻辑严谨的。

(2)更即时。

当事件发生时,利用微博的发布功能,可以第一时间将文字、图片和影像传到互联网上,其时效性超过博客。

微博以极其简单、快捷的操作方式拥有了比博客更低的准入门槛,变得更加“亲民”。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加快,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微博提供的浓缩式信息非常符合人们对于信息获取及人际交往的快捷化需求。同时,微博超快的信息更新速度,让信息传播效率大增。

微博的网状、集群、整合式的传播,极大地改变了“点对点”和简单互动的人际传播方式,它的传播方式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既满足了网络时代网民们的多元信息需求,同时又赋予每个微博用户以互联网的接近权和话语权。《微博力》一书作者谢尔·以色列(Shel Israel)在评价Twitter时感慨:“你或许仅仅关注了一小部分人,或者仅仅被一小部分人关注。但是,即便只有一个人关注你,仅仅通过若干分割空间,你便可以同全世界数百万正在使用Twitter的人产生联系。”[19]如果内容受关注度高,一条微博信息可以迅速风靡世界,这也帮助这一传播方式迅速流行。

除此之外,微博还由于建立了手机和互联网应用的无缝连接,培养手机用户使用手机上网的习惯,增强手机端同互联网端的互动,从而使手机用户顺利过渡到无线互联网用户,促进了无线互联网的发展。与手机移动终端及多媒体的联结,更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将这一单纯的信息发布平台转变为灵活度更高的互动平台。

(二)微信

微信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推出的一款手机应用,是亚洲地区拥有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信软件。微信提供免费通讯,仅需少量流量即可进行语音聊天,同时支持文字、图片、视频信息。

相对于微博的更具大众传播特性,微信主要是面对熟人朋友圈的社交网络平台,但同时它也通过“附近的人”“摇一摇”及二维码的“扫一扫”等功能来建立弹性社交网络,或设立微信公众号来进行大众传播。能够很好地兼顾强弱关系链、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功能特点使微信的实际被使用率超过微博。

1.微信的传播特点

(1)在熟人圈的强关系链中,所有参与者均为平等的传播主体,通常相互知晓真实身份。

(2)在弹性社交链中,可以随时与周边的人建立起一个临时的社交网络。

(3)作为一个交流互动的多媒体平台,有丰富的非语言符号帮助传达丰富的信息。

(4)能够同时提供交流的公开性和私密性、即时性和延时性。

微信和微博都兼具社交和媒体属性,都使用者众多,但在许多层面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虽然所有人都可以轻易通过注册成为这两个自媒体平台的传播者,但是微信和微博排名前100位的传播者几乎不相重合,仅此就能说明两个平台的传播特性各不相同。

2.微信与微博传播的区别

(1)社会化程度深浅不同。

微博作为一个浅社交平台,是一个泛传播的平台,内容信息的同质化严重,信息价值相对较低。微信作为一个深社交平台,是一个精传播的平台,更具有朋友圈的特性,虽然用户发布的内容没有限制,但是目前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信息有限制,由此使得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价值更高,用户更精准。微博比较适合社会热点的实时传播,体现媒体的传播特性;而微信信息传播更加精准,用户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对信息了解更加深入,所以更是一个传播深度信息的平台。

微博更像传播媒体,微信更像社交圈子。微博更倾向传播社会化的信息,作为自由媒体平台,它更像是新闻媒体平台,其发布的信息无论是好友还是陌生人都是可以看得到的,其特性是使用户既可以看到关注的人的微博,也可以看到没有关注的人的微博。而微信则倾向于依从社会化关系,注重用户圈子的维系,用户在圈子当中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分享。微信的传播是带有私密性的闭环传播,用户发布的信息只能在自己关注的圈子或被关注的圈子当中传播,没有成为好友的陌生人根本看不到朋友圈里的信息,传播更具有隐蔽性。

(2)排版形式上的不同。

微博常见的发布形式是“文字加上图或视频或链接”。在中国,虽然已取消140字限制,但是长文或长图一般较少。此外,虽然微博支持多种视频来源,但用户更倾向于使用无广告且加载快的“秒拍”。微信个人发布的内容一般也是简洁的“文字加上图或视频或链接”,但公众号大部分用篇幅和时间稍长的图文或视频。在排版方面,微信与微博显然不同,微信一般是H5[20]页面。虽然微信支持大部分的主流视频格式,但是因为有容量限制,所以附带的视频一般都是先上传到一些视频网站,然后再进行链接。

(3)发送和接收生态的不同。

微博用户在发布频次上完全不受限制,而微信用户虽然个人使用上没有发布频次的限制,但是微信公众平台的订阅号用户1天只可群发1次消息,服务号用户1个月内只能发送4条消息。不过,每次发布的时候,可添加多条消息,同时发送。这样一来,微信上的消息就存在头条和非头条的差异,发布者需要思考如何编排各消息的位置,此外,为了提高点击率,微信中的“标题党”现象更为突出。

二者的传播时效性都比较强,持久性都比较差。但是微信的用户对于错过的信息还有非常大的可能会去翻看,而微博上的信息一般错过了就错过了。只有当一些信息被热门推荐时,才较有可能被延时接收。此外,由于微信的内容相对来说一般比微博与其用户的切身关系更强,更不易被错过,因此存在得相对更为持久。

(4)互动设计上的不同。

微博和微信的用户都可通过转发、点赞、评论、收藏、发消息、打赏等方式参与互动。微博和微信在转发时都可添加评论,点赞数量都会对所有人显示,收藏和发消息机制也很类似。但微博公开显示转发量,却隐藏了阅读量,微信公开显示阅读量,却隐藏了转发量。

在评论机制的设计上,微博的所有评论除非博主主动设置选择项都会即时显示,且用户可在评论区通过回复、点赞的方式互动。在显示某人的微博主页的时候,还能插播一条“他/她赞过的微博”。而微信公众号的评论要经过用户精选后才能在文章底部展示,评论者之间的互动不便直接显示,主要局限在点赞上。

微信在打赏机制上做得比微博早,效果更好。微信的打赏功能需要运营者先持续稳定地创作发表一定数量的原创作品后才能受邀开通。打赏按钮上方可以填写15字以内的打赏引导语,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微信用户的打赏概率。而微博一直到2016年才开始做“头条文章”板块,模仿微信在文章底部增加了打赏按钮,从实际使用率来看,远低于微信。

微信和微博上的传播者和受众都存在重合,但微信的重合度更高,即普通人更爱在微信上发布动态信息。在使用目的上,微博用户主要是为了及时了解有什么新鲜事正在发生,而微信用户最主要的目的是和朋友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