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三、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影视、音乐作品的版权问题

网络吸引网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网络上有数不清的影视、音乐作品可免费下载。提供这种打着“免费”旗号的下载服务,实际上是利用别人的知识产权资源为自己获利。为此,一些网站不断地被告上法庭。相关案件也让百度等搜索引擎不得不在技术和管理上进行改革,提高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度。

影视作品被侵权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一些技术上的突破,流媒体技术和一些快速下载及信息共享软件的广泛应用,为一些对于网络知识产权观念淡薄的人利用这些技术进行非法赢利活动提供了便利。如BT是一种多点下载程序,每个下载点都提供整个文件的一部分。它采用多点对多点的原理,同一时间下载软件或档案的人数越多,速度就越快。它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了高速下载的手段,让他们可以轻易交换、共享音乐、电影和软件。这样,BT实际上就以互助的方式帮助网友们进行了信息交换,许多网民都知道可以用这种方法看免费的电影。

实际上,类似的下载技术和用于下载的科技产品在不断出现,并且其功能也不断翻新。各种文件共享活动让电影、音乐和软件厂商等行业每年损失数十亿美元。

对于网站盗用电影赢利的情况,国外有的单位与个人往往比国内更敏感,更快地作出反应。例如,2007年3月,美国媒体公司维亚康姆起诉YouTube及其母公司Google侵犯其作品版权,并提出10亿美元的赔偿要求。公司负责人指出,已发现超过价值15万美元的未经授权的影片能直接在YouTube上免费观看。2008年7月,维亚康姆赢得了法院的裁决。

2017年年初,财视传媒发现一个名为“恩美路演”的公众号擅自播放了《梦想三分钟》节目,非但未注明来源,并且更名换姓,篡改了制作权属信息,而其关联微博“恩美路演平台”也配合传播了上述视频。对于《梦想三分钟》系列视频,财视传媒经历采访挖掘、脚本制作、现场拍摄以及后期剪辑包装等多项流程,每期制作时间往往超过2周。而在恩美路演的公众号中,几十期节目短短4个月就播放完毕。在盗播的后几期视频中,片尾还删除原制作人名单、加入商务合作的联系方式,证明其行为并非单纯分享而是意在牟利。2018年6月13日,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判定被告“恩美路演”著作权侵权事实成立,其盗播《梦想三分钟》共计38期节目的行为侵犯了财视传媒对《梦想三分钟》享有的网络传播权。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判令侵权方“恩美路演”赔偿财视传媒经济损失76 000元以及因本案做出的合理开支38 020元,两项赔偿共计114 020元。但是对于财视传媒来说,由发现到取证,再到庭前谈判与庭审,维权也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及一年半的时间。

(二)网络游戏被架设“私服”

由于大多数经典游戏的服务器都设置在国外,国内的游戏爱好者登录速度较慢,再加上官方服务器收费较高,因此出现了大量的“私服”现象,即私人私自架设服务器。游戏产业在中国刚起步,客户服务不是很完备,尤其在面对大量玩家时,相应的网络管理不够,而许多“私服”在服务上还要超过“官服”。有些“私服”靠广告来获得收入,玩游戏免费,因此更有吸引力。

“私服”的存在对于原本较为成熟的网络游戏价值链形成冲击,本来设置游戏账号的模式可以说既解决了收费问题,又解决了很大一部分的软件盗版问题。而“私服”的出现完全打破了用账号经营游戏的模式,游戏使用者市场被分流。“私服”为帮助玩家闯关,利用源代码修改游戏规则,这一做法也损害了游戏的完整性。

早在2011年,仅在上海一地就破获过多起架设“私服”,运营山寨网游的案件。如2011年8月,黄浦区法院以侵犯著作权罪判处架私服的郑某拘役6个月并处罚金3.6万元,周某拘役5个月并处罚金1.6万元。这两个年轻人看到《海盗王Online》是一款深受年轻玩家喜爱的在线网络游戏,便私自架设服务器,开起了“山寨海盗王”网站。郑某先从网上下载了《海盗王Online》游戏的源代码交给周某修改,然后又花了1 700元租了两台服务器用于游戏运营。很快,经过简单修改,《逍遥海盗王》《追梦海盗王》《无极海盗王》三个山寨游戏上线运营。运营不到一年,游戏就有注册用户近万人,郑某通过银行转账、支付宝账户等共收取交易货款6万余元。2011年3月,公安人员在无锡将两人抓获,法院审理后认为,两被告人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共同复制发行其计算机软件,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侵犯著作权罪,依法应予刑事处罚。2016年5月,中国在线游戏开发和运营商畅游公司旗下3D手游《秦时明月2》与江苏常州警方联手,破获一起非法架设运营手游服务器的私服大案。这是行业内破获的第一起较大手游私服案件。2018年11月,在网易游戏法务团队的协助下,江苏宿迁警方“净网行动”打掉了一个“90后”黑客团队利用网络经营私服游戏的犯罪团伙。该团伙在QQ群及贴吧上推广运营的名为“82西游”的端游私服,无论从画面、玩法还是人物设计,均与网易公司运营的《梦幻西游》完全相同。该私服用户数一年时间即超过4 000人,每月非法获利超20万元。

游戏私服看似能够让玩家得到便利的体验,实则经常暗藏木马病毒,通过诱骗玩家下载盗取用户的计算机资料、手机号码和个人隐私,这些损失后果都需玩家自己承担。

(三)经典作品被任意改编

由于现在电脑、录音设备和影视编辑软件都很容易获得,而网络技术以及与音频、视频相关的一些数字技术都变得较容易掌握,因此,对一些经典影像资料进行改编也变得十分容易。许多人怀着娱乐的目的将一些经典的或流行的音视频作品进行改编,并将改编后的作品放在网上供人们欣赏,从中感受另类的快乐,而这种快乐不断吸引着更多的人加入这一改编大军。

2006年1月3日,一个名叫胡戈的人将电影《无极》的一些片段模仿央视法制节目《法治在线》的框架重新剪辑,节目预告、插播广告、段落提示、图文说明等元素一应俱全,甚至连解说词都严格遵循典型的《法治在线》风格。令胡戈本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一夜成名,这部20分钟短片的受欢迎程度一时超过当时所有的电影。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只有在网络时代才会出现的尴尬:投资3.4亿人民币、耗时3年制作的电影《无极》在网上的点击率败给了根据其盗版碟画面制作的,仅仅花费6元、耗时9天改编的搞笑小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为此,《无极》的导演陈凯歌曾声称要将胡戈告上法庭,而网络上竟然出现了“一边倒”的民意倾向——几乎绝大多数人都支持胡戈,而对陈凯歌的感受重视不足。其实谁都明白,如果司法程序启动,胡戈必输无疑。但是,很多人都希望改编电影情节的娱乐行为能够少受些限制。许多网民想当然地将是否以营利为目的作为判断是否侵权的标准。从法律的角度严格地讲,维护知识产权重点打击的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侵权活动,但是,就像偷别人的钱捐给慈善部门也是犯法一样,即使是属于非营利性质的传播,使用未取得使用许可的信息也是不被允许的。

2018年6月7日,以“几分钟看完电影”系列短视频走红并跻身自媒体名人行列的谷阿莫被台北地检署正式起诉,称其未经授权使用电影片段重制,涉犯“著作权法”。原告方之一的我国台湾视频网站KKTV的披露,他们2017年买下韩国电视剧《W——两个世界》的网络播放权,但谷阿莫通过剪辑将其缩成11分钟的解说短片,扭曲剧本原意,并通过YouTube、Facebook、微博等平台公开传播,将电影剧情全部“破梗”,十分影响票房。一位来自我国台湾开南大学的教授在《中国时报》中评论此事道:“如果大家都抢着当谷阿莫,就没有一次创作,加工创作者要从哪里生出‘二次创作’呢?”

除一些著名的电影被改编外,一些流行歌曲也没能逃脱被网络戏谑的命运。每当有一些新闻事件发生时,歌曲的曲调就被拿来套上新写的词和从各处剪辑来的视频片段,制作出各种版本的改编版。这种现象在民间草根创作中屡见不鲜,但是此类改编显然没有征得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授权许可。

(四)域名被抢注

所谓域名,是一种互联网上用于识别和定位计算机的地址结构。互联网上的每一个IP地址由四个被句点分割的数字组成,如203.113.26.67。这种地址表示方法的缺点是缺乏直观性,人们很难一看这一串数字就立刻明白该网址的内容性质。域名可以说是对这个问题的补充,它可以被地址服务器解释为网络上使用的IP地址。而与IP地址相比,用域名定位计算机的方法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识别与记忆。

1.域名的特点

域名具有以下特点。

(1)域名由英文字母、数字、句点及其他特殊符号组成。

(2)域名体系采用层次结构设置,因而域名具有不同的级别。

(3)根据后缀的不同,域名还存在着类别的差异。常见的有“.com”(适用于工、商、金融企业)、“.ac”(适用于科研机构)、“.gov”(适用于政府部门)、“.edu”(适用于教育机构)、“.net”(适用于互联网络、接入网络的信息中心和运行中心)、“.org”(适用于各种非营利性组织);此外,还有以行政区的缩写作后缀的,称为“行政区域名”,如中国注册的顶级域名为“.cn”,美国的顶级域名为“.us”,山东省域名为“.sd.cn”,等等。

(4)在同一等级水平内的域名必须是唯一的。

(5)域名注册手续十分简便。

域名在互联网中的作用相当于门牌或地址。在全世界,没有重复的域名,无论是国际域名还是国内域名,全球接入互联网的用户都能准确无误地访问到。

2.域名的重要性

企业和个人都可以注册国际顶级域名,不过,对于企业来说,域名的意义更加重要。如果一个企业还没有域名,那就意味着其在网上还没有一个正式的“门面”,其他企业或用户就无法在网络上找到该企业。域名是企业在互联网上的标志,是企业进入互联网、网络用户访问和联络企业的唯一途径,它不仅可以有效保护企业的公众形象和无形资产,而且是企业迈入信息化社会,融入国际大市场,进行电子商务应用的标志,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国内视频网站六间房在成立之初,使用的域名是“6rooms.com”,但这个域名很难让用户一下子记住。为让六间房互联网品牌易记易用,六间房于2007年8月通过域名交易花了几十万购得新域名“6.cn”,结果网站流量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翻番。2014年4月22日,小米手机官方网站启用新域名“mi.com”。小米科技公司创办人雷军透露该新域名花了2 300万元,但“mi.com”比双拼的“xiaomi.com”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来说更简短好记,也对应了小米的徽标和英文名称。

3.抢注域名现象

因为域名对企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全球互联网域名体系从它出现的第一天起就带来很多商机,由此在“先注册先使用”及“允许转让及交易”的域名管理制度下变相促进了投机行为。域名抢注就是一个域名在被别人注册之前,抢先将此域名以注册人的名义注册下来的行为。

互联网产生自美国,因此最早的域名管理机构也出现在美国。美国在其他国家认识互联网之前,就已经注册了“.com”“.net”“.org”等大量顶级域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美国企业和个人就在全球高价炒卖域名。在中国,保有一个域名所需费用一年不过人民币几百元,转让费却可能是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像美国著名的国际企业“美国在线”由于忽视了其知名品牌“icq”在中国的网络品牌保护,没有及时注册带有中国标志的“.cn”域名,而痛失了“icq.com.cn”的所有权,并为此损失了上百万元人民币。

在中文域名遭抢注的案件中,受害者不光是跨国公司旗下企业,我国一些企业的品牌同样也遭到过境外公司抢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域名谋利并不完全是件坏事。域名交易市场的兴起,正好与域名注册形成互补,能够让互联网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资源分配的优势。在西方,企业通过交易市场购买域名已成为常态,域名交易市场也成为许多企业获得好域名的重要途径。谷歌公司的“g.cn”,以及微软独立搜索品牌“bing”的“bing.com.cn”,都是通过交易在中国市场上获得的。域名交易在我国也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并逐渐发展成为服务完善、从业人数众多的一个综合性服务行业。

4.抢注域名的界定

根据《域名争议解决办法》,同时存在以下三种情况,才会被认定为是“恶意抢注”:

(1)被投诉的域名与投诉人享有民事权益的名称或者标志相同,具有足以导致混淆的近似性;

(2)被投诉的域名持有人对域名或者其主要部分不享有合法权益;

(3)被投诉的域名持有人对域名的注册或者使用具有恶意。

北京国网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就曾因为掌握10%的中国互联网域名而震惊互联网界。它通过CNNIC注册了几千个域名(其中包括与数百个国际著名公司品牌字母相同的域名),从而成为CNNIC上域名注册的第一大户。此举让很多著名公司陷入恐慌,多家大公司对其提出了诉讼。最终,几乎在所有的诉讼中,该公司都被认定为侵权而败诉。

传统互联网域名领域还在跑马圈地,尘土飞扬,无线互联网域名的抢注又已狼烟四起。各类抢注域名的行为导致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域名资源实际上闲置,每年仅投入在这上面的管理费就高达数亿元,不仅可能会干扰正常的市场秩序,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可能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自2018年1月1日起,工信部进一步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域名使用,要求备案域名必须完成域名实名认证,从事互联网信息使用的域名应为其依法依规注册所有,个人性质备案域名注册者应为本人,单位性质备案域名注册者应为单位(含公司股东)、单位主要负责人或高级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