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的产生、发展与影响

一、自媒体的产生、发展与影响

互联网是一个共享信息的公共平台,由于其低门槛带来的高接近权和话语权,使“自媒体”的概念得以产生,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一)自媒体的概念

“自媒体”又称“私媒体”“草根媒体”,除此之外,还有像“公民媒体”“独立媒体”“参与式媒体”这些与之接近或内涵交叉的概念。

自媒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著名专栏作家丹·吉尔莫(Dan·Gillmor)对“新闻媒体三个阶段”的定义中。2001年9月28日,吉尔莫首先在自己的博客上提出“新闻媒体3.0”(Journalism 3.0)的概念,将新闻媒体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新闻媒体1.0”(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新闻媒体2.0”(指互联网出现后,新闻的呈现形式起了相当大的变化,受众接受新闻的界面逐渐向电脑等新科技工具转移,然而此时新闻的传播方式并没有太大改变,仍然维持少数媒体向多数受众传播新闻的模式),“新闻媒介3.0”(网络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加上分享与链接两大特性,造就了博客这样的工具,也产生了无数的“草根发行人”,受众不仅仅是被动、单向地接受媒体所“喂食”的新闻,也可以主动成为新闻传播者)。

2002年年底,吉尔莫给自己的想法起了一个新名字:“We Media”,他在2003年1月出版的《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上撰写了一篇题为《下一世代的新闻:“自媒体”来临》(New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Here Comes“We Media”)的文章。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者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与克里斯·威理斯(Chris Willis)二人联合在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了一份自媒体研究报告。报告对自媒体一词进一步释义,提出自媒体是一种普通公民经由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与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

2004年7月,吉尔莫写作的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一书面世。2005年3月,该书繁体中文版在中国台湾出版,书名译为《草根媒体——部落格传奇》。书序中写道:有了笔记型电脑、手机,以及数位相机,读者摇身一变成为记者,他们改变新闻的形式,从演说形式变成对话形式。[1]2005年8月,此书的日文版又出版,书名意译为《博客——改变世界的个人媒体》。很快,“新闻媒体的三个阶段”的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可,“1.0”指传统媒体或旧媒体(Old Media),“2.0”指新媒体(New Media),“3.0”指自媒体(We Media)。

现在一般认为自媒体是指自愿在网上提供及时的“新闻报道”的个体或组织。个人或非官方机构的组织通过数字传播手段,犹如拥有了自己的媒体,可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群体传送信息,从而出现了“一人一媒体”“所有人向所有人传播”的局面。

(二)自媒体的产生因素

目前,自媒体的主要载体包括博客(含播客)、微博、微信、直播平台等。

1.主要自媒体的出现

虽然自媒体发轫于即时通信的出现,但是一般认为,真正自媒体时代到来的标志是博客的广泛普及。我国自媒体的兴起一般以博客被引入中国的2000年为起点。网民自此不再满足于只接受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主动加入到采集、制作、传播新闻的行动中来。博客的出现意味着普罗大众获得了自由的话语权,标志着新闻传播互动性的巨大改善。它极大地动摇了主流媒体在信息发布方面的垄断地位,把“宣讲”变成了“对话”。任何博客主只要有一台电脑和网络连接,就能实现信息的制作与发表。2005年以后,新浪、网易和搜狐的博客用户数剧增,早期的博客主要支持文字、图片、链接等内容上传,并通过读者留言以实现互动,之后,传播视频信息的技术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博客与主打视频信息的播客渐渐融为一体。

最早在中国为大众所熟知的微博是2009年由新浪网推出的“新浪微博”。由于微博相对于博客篇幅简短,更方便用手机浏览和发布信息,其使用率迅速超过博客。相对于博客用户的偏精英化,微博推动了草根群体登上自媒体的舞台。由于微博的影响力很快超过博客,许多原本以博客为平台的网络意见领袖迅速转战微博。

2012年,腾讯公司将试运行一年的微信公众平台正式推出,由此我国自媒体主要使用的终端从电脑逐渐转向手机。微信相对于博客、微博,成为可以更好地实现强弱关系相互融合与转化的网络社交平台。它突破了传统网络社交模式,实现了弱关系向强关系的转化,一方面能确保熟人圈的私密性,另一方面又能方便地进行大众传播。

2016年被称为中国“直播元年”,使用和观看直播的用户达到3亿多人,各类直播平台超过300家,各大互联网公司相继研发或融资直播平台。至此,自制视频成为自媒体重要的表现形式。这些视频的内容除展现自我风采、分享身边动态外,也常成为新闻的原始素材。移动通信技术的改善及费用的降低使个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视频的拍摄和分享,“弹幕”等新的传受互动方式出现并被迅速接受。自媒体从“人人都是作家记者”到“人人都有麦克风”,又发展到“人人都有电视台”。

自媒体依托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凭借现代化的电子化和数字化手段,实现了信息在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及大众传播层面的便捷连接,极大限度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展现出网络媒体社交化的特征。自媒体作为个人媒体,改变了民众信息传播方式、重构了信息传播格局,使传播活动出现民众化转向,变成与组织媒体同等重要的媒介形式,成为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自媒体发展状大的原因

促进自媒体形成并迅速发展壮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数字化电子设备走向普及。

电脑的普及使得大量普通人拥有电子设备,随着智能手机也越来越普及,网民可以更便捷地传播想要传播的信息。

(2)大众存在“揭示”和“分享”的欲望。

“揭示”和“分享”确实能给人带来畅快感和成就感。大众出于心理的需要,希望揭示真相,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这些信息如果能随时进行传播,对于信息的创造和分享是一种激励。

(3)传统媒体扩大信息源的需要。

信息源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至关重要,几乎每个新闻机构都会开通各种电子联系方式,并用物质鼓励受众提供新闻线索,而自媒体是传统媒体的一个很好的信息源。

(三)自媒体的特点

传统的新闻媒体将传播者与受众分得很清,传播者与受众是“一对多”“自上而下”“点对面”的传播互动方式。而自媒体打破了这种不平等的格局,自媒体的传播是一种“共享模式”,不再有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都能做新闻,“人人即媒体”。

1.对“人”的强调

相对于传统媒体,自媒体极大限度地体现了包容性、平等性和参与性,蕴涵着大量的草根智慧,已成为当代传播格局中不可忽视的新力量,并成为传统媒体密切关注的对象。相对于大众媒体来说,自媒体有三个基本特点。

(1)个人性。这种个人性来自传播精神,它不用遵循媒体工业的运作机制,是大众传播媒体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共同延伸。

(2)随意性。微博上的一段援引、微信上的几段对话,许多自媒体的使用并没有强烈的目的性,却达到了最贴近生活的传播效果。

(3)多级传播。“转发”是自媒体传播的一个重要部分。“转发”信息使信息得以多级传播,同时也将使原本的受众瞬间变成传播者。

从外表看,网络空间展现的是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但实质上,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其背后隐藏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社会的发展脱离不了“人”,同样,互联网的发展也不能和人脱离关系,而人在社会中存在,都有着沟通和互动的心理需要,需要被人理解、与人交流,需要从别人处得到认同感与关注。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新的媒介也从功能诉求与技术诉求转向关注互联网的使用者“人”的关系诉求。信息传播方、信息接收方与传播工具之间的关系虽然被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但它们永远不是传播的主体,也不能自主决定传播的性质,真正的传播主体还是信息的传播者——人。

2.个人的公共话语模式

自媒体作为人人可以参与的媒体,既具有个人性,也具有公共性。其个人性表现在任何个人均可利用互联网,几乎零门槛地申请开设自媒体平台账户,犹如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媒体。其公共性表现在,这些私人创作的平台可以起到和大众传播平台一样的传播效果,所发布的信息可以让大众接收到,并参与其中进行二次传播。自媒体都是吉尔莫定义的“草根媒体”。在吉尔莫看来,“草根媒体”不仅可以生产民有、民享的“草根新闻”,而且将带来“新闻业的转变”。

在自媒体时代,由于草根阶层也可以拥有话语权,因此,在多元化的声音中,“主旋律”的声音相对变弱,人们不用被迫接受一个统一思想,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人际途径获得相对独立的资讯。这种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在保持传统的“点到面”传播方式的同时,加强了“点到点”的传播方式。自媒体建构的话语方式,体现了美国新闻学者詹姆斯·W.凯瑞(James W.Carey)倡导的“李普曼式的‘告知新闻’到杜威式的‘对话新闻’的转向”[2]。传统的新闻媒体是“把新闻视为演说”,“告诉你新闻是什么”,信息的流向是从上到下,话语方式是“告知”;而自媒体的信息流向是从边缘流向中心,话语方式是“对话”,更显平民化、交流化和主观化,在亲和力方面更有优势。

自媒体的出现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是对传统媒体的补充,它的出现和繁荣,真正凸显了互联网的知识价值,标志着互联网发展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在媒介决定论的时代,“媒介即讯息”强调的是以媒介为本;而在自媒体时代,“我们即媒介”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因此,自媒体无形中助推了公民新闻的发展,让媒介真正成为“人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