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民编辑
一般来说,公民记者在传播原创信息之前需要对信息做一些编辑,而处理转发信息的过程则主要是一种编发行为,于是,在“公民记者”一词出现后不久,紧接着“公民编辑”一词也应运而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编辑”一词为对资料或现代作品进行整理、加工,或做编辑工作的人。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公民编辑”是一群非职业新闻传播工作者在发布信息时,不仅可能参与信息的采编播,同时对相关信息也进行了编辑工作。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角度,这一名称的出现意味着公民在现代网络社会中不仅能够自由积极地表达个人观点,还能够将之进行处理后分享传播给社会大众。综合这两个方面,对公民编辑可以这样定义:公民编辑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图文及音视频等各种信息进行编辑的人。
由此可见,“公民编辑”的概念与公民记者的概念一脉相承,它指的是“非专业新闻传播者依托数字媒体平台,自发、协作式地对社会精神产品进行选择和加工,是一种公民自觉意识意义上的自组织编辑行为。”[34]如果说公民记者的率先兴起,是由于互联网出现后,特别是社会化媒体发展早期所出现的一种公民自发的内容生产活动,“公民编辑概念则是在社会化媒体高度发展、社会协作式内容生产和传播成为常态的今天,民众积极参与到当今社会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活动中,日益成为一种与专业内容生产相互补充、相互引申阐发,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分庭抗礼的一种方式和力量,从而重构了社会整体的媒介生态环境。从侧重而言,公民记者更侧重于创作和内容生产,而公民编辑侧重的是对信息(包括原创和非原创)的编撰或基于网络既有内容再编创的传播行为。”[35]
作为网络平台用户的普通民众,通过个人化的定制和采编设置,对各种信息的点赞、转发、评论和分享都客观上实际是对相关信息进行了编辑行为,在一些如聚合新闻App式的内容协作平台上,原本在传统传播环境中处于受众地位的用户还自动成为内容采编推荐系统的一部分。再如,很多网上知识社区就是靠集合广大网民们的知识储备,协同聚合各类知识,最终共建各种实时更新的动态百科。比如,各种被冠以“百科”的平台,都是所有网民都可以参与词条的创建、编写和修改。此类协作平台可以集合起许多公民编辑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募集各方面的专业人士,发挥群体智慧来编撰整合内容。再如一些社会问答社区,所有人都可以提问,所有人都可以回答,其中高质量的问答会被推荐,从而被更大范围地共享。这些平台都既没有规定严格的准入机制,也没有规范化的编辑流程,不仅信息输入是开放的,连之后的编辑也是开放的。因为可以即时更新,所以相比传统同类信息的传播状态,它更是动态的,还可以自动规模化生产和分享。从维基百科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可以看作是这种UGC模式的成功,虽然最初只是一些碎片化的解答,但是当各种微内容汇聚成大数据,就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知识生产力,让其中每一个参与编辑分享的用户也从中感受到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
在工作方式上,公民编辑也不需像传统编辑一样上班,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完成相应的工作。凭借手机或平板电脑等随身工具,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及地点编辑发布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在内的各种信息。公民编辑要处理的信息相对于传统编辑要处理的信息通常更碎片化、更多元化,其评估、选择、编辑、发布的过程既可能是严谨的,也可能是随意的。但是在自由和开放程度上,公民编辑的“尺度”要远超传统编辑。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多元文化平台,而网络内容随时随地都可以修改,公民编辑的行为都是开放的。公民编辑永远可以自由判断、处理获得的评论,更新或修改发布的信息。
公民编辑相比职业编辑有着明显的个人化特点。虽然职业编辑也可以有个人化的风格,但是公民编辑显然可以在工作中凸显更多的个人价值观。互联网时代信息源十分广泛,信息量巨大,人数众多的公民编辑面对海量的信息,在如何接收信息,选择接收怎样的信息方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和标准。由于一般人更关心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所以公民编辑处理和转发的内容一般也是自己感兴趣的。公民编辑所编辑的内容通常以个人为中心,围绕自身和自身的观点展开。由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不可能相同,而在相对自由的网络平台上,公民编辑的行为不受传统媒体中对编辑行为的限制,可以更多地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自由地进行,所以其风格化程度之高非传统媒体的职业编辑可比。传统编辑一般还需要考虑到所编辑信息的大众传播效果,而公民编辑则相对较少考虑大众群体,其传播行为常常只针对一些小众群体。如一些对青年亚文化感兴趣的年轻编辑,在编辑发布和评论时,大量使用网络语言,甚至常使用只有身边几个人明白的“圈内语言”。虽然一些“圈外人”可能会看后不知所云,但是这种风格却能有效地形成群体认同,增进小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感情。
传统媒体的编辑是信息传播过程中重要的把关人,他们遵循着严格的信息筛选规定,像“筛子”一样过滤经手的信息,对哪些信息可以进入大众传播领域有决定权。由于他们的工作一般都有着一个明确的定位或纲领,因此编辑工作总是按预定的方案将相关信息向预定的方向塑造并推送。在公民编辑的编辑工作中,把关环节大大减少。很多情况下,公民编辑是自己信息的唯一把关人。公民编辑不是职业媒体人,编辑工作不是其主职,但是,在传播环节中,他们却在事实上能发挥着编辑的作用。公民编辑可以通过利用各种采集工具在互联网采集信息,然后对相关内容进行再次整合。通过此类行为,他们既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个人观点,同时还扮演了“把关人”的角色,通过对相关信息的处理和筛选,在不同程度上左右相关信息的内容方向。
有的公民编辑本身也是公民记者,即使不是,他们对信息的处理都自由度也更高。公民编辑可以让所有的编辑原则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设定,并在内容输出中发表代表了自己的倾向性的观点。这些原则既可以保持长期稳定,也可以随时调整。
在传统编辑工作中,除自己校对外,他人的校对也是所传播信息的质量保证。但是他人校对环节在公民编辑的工作中实际上是缺失的。有时为抢时间,公民编辑通常是快速地随编随发,出错率相对较高。好在一旦发现问题,在网络平台上及时调整更正也十分便捷,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能弥补一些疏忽。因此校对缺失的缺陷对于公民编辑来说并不是特别严重。
虽然绝大多数的个人自媒体平台的编辑工作都是由个人自己打理,但是一些原本就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和一些成功的个人平台也存在着商业化的运作。在个人自媒体平台的商业化运作中,相关的编辑工作就不再是由一个人,它常常需要一个团队。这样的团队和传统媒体的编辑部一样,会制定一些规章,对内容风格会有准确的定位,不管是对原创作品的编辑,还是对网上已有内容和素材进行二次加工的再创作式编辑,常常都需要进行选题的规划和设计。在内容被生产出来后,团队成员会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编辑加工,而这些环节是为之后的信息推送服务的。因此一个成功的自媒体账号要想运营良好,还是会像传统媒体那样,对采、编、营销等多个环节有严格的要求,相对来说,对编辑也会有较高的编辑素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