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铸就财富神话
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及网络传播的特性,造就了令人瞩目的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产业是以现代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专门从事网络资源搜集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利用、生产、贮存、传递和营销,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的产业集合体,是现阶段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媒介的融合,网络不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播平台,就像许多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会涉及经济行为一样,网络也越来越多地成为直接创造财富或间接提供创造财富机会的平台。
(一)网络创造财富的高效
从“富翁”一词的字面意可以看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一个人想成“富”人,一般也差不多得熬成“翁”了。在IT业界,事实却是:一方面,这个领域盛产“富翁”;另一方面,IT业界的“富翁”在年龄上往往都远称不上是“翁”。创立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n Jobs)在25岁就成为亿万富翁;创立微软的比尔·盖茨(Bill Gates)31岁成为亿万富翁,成为世界首富时也不过40岁,而且占据年度世界首富的位置多达18次。
现在世界著名的新兴互联网公司CEO几乎都是年轻人,而铸就了这种财富神话的正是网络。
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生于1984年,他2004年在哈佛大学的宿舍寝室里创办了“Facebook”,用户数很快就超过5亿,并且仍然在不断增长。“Facebook”于2010年获得了超过300亿美元的估值,扎克伯格也因净资产达到69亿美元成为当年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翁,《时代》周刊甚至将他评为2010年年度人物。
2014年,上线仅三年的照片分享应用“Snapchat”创始人埃文·斯皮格尔(Evan Spiegel)因企业市值已超过100亿美元,净资产也达到15亿美元。因年仅24岁,于是该年顶替扎克伯格成为当年世界最年轻亿万富翁。
安德鲁·梅森(Andrew Mason)生于1981年,2008年创立了“Groupon”。“Groupon”成为有史以来最快实现10亿美元估值的企业。2010年,梅森净资产达到47.5亿,美国的谷歌公司想斥资60亿美元收购该公司,但却遭到拒绝。梅森的“Groupon”被称为改变了人们购买商品的方式,也改变了企业的营销方式。
生于1982年的古尔巴克斯·查哈尔(Gurbaksh Chahal)个人净资产已超过1亿美元。2009年他创办了社交媒体交易平台“Gwallet”,当年就获得了超过1 200万美元的融资。在“Gwallet”之前,查哈尔还分别以4 000万美元和3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两家广告网站。如今,仍是查哈尔担任CEO的“Gwallet”更名为“RadiumOne”,除此之外,查哈尔还针对社交内容成立了一个广告网站,引领全世界社交网站竞相模仿。
1992年出生的帕尔默·拉奇(Palmer Freeman Luckey)是VR产品Oculus创始人以及消费者虚拟实境头戴式显示器欧酷拉Rift的发明者。拉奇自幼钻研VR产品,15岁创立行业论坛,17岁开始在父母的车库里构建Oculus的原型机。当他将产品推到Kickstarter上进行众筹时,竟筹集到了240万美元。2012年通过众筹创立自己的品牌与企业。2014年3月,Facebook宣布以高达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Oculus,其中包括4亿美元的现金,和价值16亿美元的2 310万股普通股票。截至2016年4月6日,Facebook的股票价格已经上涨至112.11美元,这笔股份总价已经高达约26亿美元。
统计比较传统产业企业家们和网络企业家们从白手起家到资产十亿的耗时会发现:经营传统第二产业标准石油公司的洛克菲勒用时25年,这在传统产业中已经算是非常成功的了。但是,比尔·盖茨从创立微软到个人资产十亿仅用了12年。之后这种耗时就像新媒介的普及所用时间越来越短一样不断减少。创立谷歌的谢尔盖·布林与拉里·佩奇用时8年;Facebook首位总裁肖恩·帕克用时6.5年(在Facebook成立六个月之后,24岁的帕克遇到了22岁的扎克伯格);创立Amazon的杰夫·贝佐斯用时4.5年;马克·扎克伯格接手Facebook后用时4年;创立eBay的皮埃尔·奥米迪亚用时3年;创立Groupon的安德鲁·梅森用时两年半;创立Priceline的杰伊·沃克用时1年。类似的例子还有Instagram诞生551天后价值就达到10亿美元,而有116年历史的《纽约时报》的同时期市值只有9.67亿美元。更让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是,Instagram团队只有13名员工。
在中国,很多互联网创业者们积累财富的速度通常也很惊人,一般在较年轻时就力胜一些传统产业的企业家,登上财富排行榜前列。曾先后登上全国首富宝座的丁磊、陈天桥、李彦宏、马云、马化腾,通常都是在创业几年内就达到这样的高度。而像搜狐的张朝阳、京东的刘强东、小米的雷军、360的周鸿祎、今日头条的张一鸣、新美大的王兴、完美世界的池宇峰、滴滴的程维、美图的蔡文胜、蚂蚁金服的彭蕾、58同城的姚劲波等,都是在青壮年时期就享受到了通常传统产业经营者要到老年才能积累到的财富。
(二)网络创造财富高效的原因
现在市值位于前列的公司中,与互联网有关的越来越多,互联网造就的首富也越来越多。如2011年世界最富有的人卡洛斯·斯利姆·埃卢也是靠网络发家。他是墨西哥电信的最大股东和墨西哥美洲电信的首席执行官。2018年全世界最有钱的人是美国最大的一家网络电子商务公司Amazon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他的个人财富达到了1 497亿美金。
铸就这些网络神话的原因有很多,除去创业者本人的智慧和勤奋因素外,网络本身覆盖面巨大、网络平台搭建好以后边际成本趋于零、病毒式的网络营销模式及能够自动兼顾利用“长尾”资源也占有重要的作用。
1.网络覆盖面巨大
虽然大多数的网站从每一个网民或消费者那里得到的利润通常都非常少,但是由于互联网非常大,用户非常多,被用到的次数相应也非常多,非常少的利润乘以非常大的基数,最后就能得到可观的总利润。此外,网络的传播常常是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甚至直接就传到万、百万、上亿。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网站在发展初期举步维艰,但是当用户数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就会出现质的飞跃,相应地,其财富也会以几何级数增长。
2.边际成本趋于零
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这个概念表明每一单位的产品的成本与总产品量有关。比如,如果仅生产一辆自行车,所费的各种人力物力成本是巨大的,但是如果是规模生产,则生产第10 000辆自行车的成本相对来说就会低很多。生产得越多,每多生产出的一辆自行车的成本就会越低。生产自行车需要一些原材料和人工,为多生产一辆自行车必须要付出的成本就是边际成本。传统的制造业总存在边际成本,而且,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法则(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utility)。但是,在网络上传播的产品通常是以信息的方式传播的,不存在需要不断投入生产资源的问题。比如,一些网络平台搭建好以后,一般不需要因为用户人数的增加而增加投入。即便有时需要增加一些服务器或客服人员,其增加的投入与总投入相比也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网络平台搭建好以后的网络传播边际成本可以趋于零。
3.病毒式营销
病毒式营销(Viral Marketing)是一种常用的网络营销方法,它并非真的以传播病毒的方式开展营销,亦非利用病毒或流氓插件来进行推广宣传,而是通过内容的设置或一些合理有效的激励体制引导并刺激用户主动进行传播宣传,通过用户的口碑宣传网络,让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传向无数的受众。病毒式营销同时也是一种网络营销思想,它研究的是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大网络营销信息传递渠道。
病毒式营销是建立在有益于用户基础之上的营销模式,它的前提是拥有具备一定规模的、具有同样爱好和交流平台的用户群体,营销内容需要能够激起人们转发的兴趣。病毒式营销的内容一般不是赤裸裸的广告信息,而是经过加工的、具有很大吸引力的信息。病毒式营销方式以低成本、快速、大范围见效而著称,由于这种传播是用户之间自发进行的,因此几乎是不需要费用的网络营销手段。由于很多病毒式营销的内容信息是受众从熟人那里获得或是自己主动搜索而来,接收渠道比较私人化,因此,对于受众来说,在接受过程中更会有积极接纳的心态。所以,一个没花钱的好的病毒式营销所产生的效果常常可以远远胜过投放大量广告所获得的。
病毒式营销战略一般包含以下四个基本要素。
(1)提供“有价值”的营销元素。这里的“价值”既包括物质利益,如免费获得的某些优惠,也包括精神价值,如让人捧腹的视频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
(2)有便捷的扩散信息方式。只有在人们拥有像微博、微信等易用且使用成本低廉的传播工具时,迅速、大范围的信息扩散才有传播手段作为基础。
(3)能够激起公众的兴趣和积极行动。病毒式营销手段往往可以以极低的代价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因为它利用了参与者们主动传播的热情,使这种传播在用户之间自发进行。
(4)传播范围能够以几何倍数增长。通过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渠道,一则信息不断地被转发给好友、同事,信息的接收次数在短时间内即以几何倍数增长。
一个病毒式营销战略不一定要包含所有这四个要素,但是包含的要素越多,营销效果会越好。
4.“长尾”资源被自动兼顾利用
“长尾”(The Long Tail)这一概念由《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2004年发表的《长尾》一文中最早提出,用来描述诸如亚马逊和Netflix之类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长尾”实际上是统计学中幂律(Power Laws)和帕累托分布(Pareto Distributions)特征的一个口语化表达。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人们往往只有精力关注曲线的“头部”,而不得不忽略处于曲线“尾部”的,那些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人或事。安德森认为,网络时代是关注“长尾”、发挥“长尾”效益的时代。
“长尾理论”其实是针对“二八定律”的反向思维。“二八定律”是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归纳出的一个统计结论。在这个统计结论里,有一个大致通用的百分比数字,那就是“20%”和“80%”。这两个数字表现出一种不平衡关系,即少数主流的人(通常为20%左右)可以造成主要的(通常为80%左右)的影响,如人们常说世界上“20%的人口享有80%的财富”“20%的人有80%的购买力”等。在传统传播环境下,人们往往迷信“二八定律”,以至于在市场营销中,为了提高效率,商家常把精力放在研究占社会20%的上层富人的消费意愿上,或大量生产有80%客户会购买的占总商品量20%的主流物品。在这些做法中,被忽略不计的那“80%”就是长尾。
由于网络平台一旦搭建完毕,之后对零散细碎一些个人用户的管理几乎可以实现自动化。这就可以将大量原本忽略不计的小客户也纳入体系,从而聚沙成塔积累起可观利润。Google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走“长尾理论”路线的公司,其成长就依赖于许多广告商和出版商忽视的“长尾”部分。占据Google业务相当大份额的“AdSense”,其服务的客户是数以百万计的中小型网站和个人。这些小客户对于普通的广告商和媒体来说,回报率太低,因此广告商和媒体往往不愿付出服务。在网络时代,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互联网企业销售的信息产品,如搜索、音乐或软件的下载等,支付和配送成本近乎为零,这样就可以降低门槛,关注小额消费者,给他们以机会,最终使众多的本可以忽略不计的零散流量汇聚成巨大的商业价值。Google就是用很低的成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通过为其提供个性化定制的广告服务,将这些数量众多的群体汇集起来,形成非常可观的经济利润。最后,这些“尾部”加在一起产生的总体效益并不低于“头部”,有时甚至超过“头部”。
长尾理论示意图
(三)网络购物节现象
网络传播带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而网络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现象级的新事物就是始于中国,渐渐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影响的网络购物节。这些节日既不是国家的法定节日,也不是传统节日,而是与伴随网络发展出现的其他文化现象一样,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一些社会环节出现变化而得以被创意出来的人造节日。由于参加此类节日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最终这种原本是电商促销性质的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狂欢节。
1.“双11”
“双11”即指每年的11月11日,原本因为有四个“1”,所以成为了网络文化中的戏谑的“光棍节”。但随着网络文化的演进和商家们的借机炒作,它先是变得有些像情人节,之后,自从2009年起,以天猫、京东、苏宁易购为代表的大型电子商务网站都会在这一天进行一些大规模的打折促销活动,以提高销售额。慢慢地,这一天逐渐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大规模的商业促销狂欢节。
随着这个节日的深入人心,每年的网络交易额迅速以指数级攀升。2009年,淘宝网站举办了首届“双11”活动。当时网购还未蔚然成风,但是依然在短短一天内创造了5 000万的销售额,这在当时已是很少有购物平台能达到的水平。之后,2010年:9.36亿元,2011年:5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京东也开始加入“双11”战局,尽管只有40万单的交易额,但打破了阿里一家独唱的局面。2012年:191亿元,这一年淘宝商城正式更名为天猫。2013年:350亿元,2014年:571亿元,2015年:912亿元,2016年:1 207亿。
2016年的“双11”开始呈现出三个新特点:一是参与商家更加多元。线下商场和超市,以及电信、航空、酒店、餐饮等服务业也不同程度参与其中。买家卖家进一步全球化,“双11”期间,来自全球235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通过中国电商平台购物,众多欧美知名电商也推出促销活动,将“双11”发展成全球性购物节。二是线上平台拉动线下体验。三是消费热点折射经济转型升级。家电、通讯品牌销售额占比提升,绿色和健康商品畅销,高端进口商品品牌占据销售排行榜前列。三线以下城市和农村成为新的消费驱动力,农村网购更加普及,城乡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提升。
2017年天猫首次启动了“三台联播”的“双11狂欢夜”,动用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邀请了大量文艺界和体育界的明星,还首映了一部阿里集团CEO马云主演的电影《功守道》。事实证明,这种安排有效地提高了“双11”和马云本人的曝光度,根据头条指数的关键词热词趋势分析,“马云”在“双11”期间获得了第一名,指数值高达240万以上。根据全网的热度变化趋势,在“双11”前后的72小时之内关于“双11”的讨论热度高达80.21,根据微舆情的情绪地图可以看出在“双11”之后用户通过微博展现出来的情绪,最显著的就是:喜悦。而2017年11月11日全天,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总交易额达到1 682亿元人民币,移动端成交占比90%,共产生8.12亿物流订单,覆盖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京东下单金额锁定1 271亿元。由此,该节一举成为2017年全球最大购物日。
2.其他网络购物节
“双11”的成功带动了中国的消费,受其影响,一些其他的时间点也被商家找理由做成了类似的购物节。
(1)“双12”
“双12”购物节始于2011年12月12日,初衷一方面是为了借“双11”的热度“趁热打铁”,让在“双11”卖断货的商家补足新货再大战一场,或让那些在“双11”期间销售状况欠理想的商家再有一个机会清一下库存;另一方面,由于“双11”的促销宣传主要是为天猫的大店家服务;如火如荼的活动对淘宝小商家的客户实际上产生了“截流”,所以“双12”更倾向于是为了满足低端交易的需求。相对于“双11”简单直接的下单购物方式,“双12”更着力于营造一种让消费者“逛市场”的感受,寻求让网络交易的买卖双方建立起一种更亲切更人性化的关系。在“双12”的活动中,消费者不需要被动地等商家推销货品,定下折扣,而是可以直接向卖方发出购买要求,在挑选到喜欢的商品后,将其加入购物车,再点击求优惠按钮。这种询问、挑选和议价方式更像是传统的“赶集”。2011年“双12”淘宝网的成交额为43.8亿元。之后,亦如“双11”的营业额一样迅速逐年攀升。从2016年开始,“双12”引入商家直播环节,让卖方可以在直播中直接展示自己的商品,向消费者讲解各种细节,甚至直接展示产品的生产流程,大大提升了交易过程的透明度。
(2)“京东6·18”
原本每年6月18日是京东店庆日。自从京东2004年转型做电商,每年店庆日的当月京东都会推出一系列的大型促销活动,其中6月18日是京东促销力度最大的一天。随着网络购物节现象的愈演愈烈,该节最终成为与“双11”遥相呼应的又一大全民网购狂欢节。
每年的“6·18”京东都会根据网络经济热点变化一些促销手段,如2017年,京东利用大数据技术针对每位消费者的不同喜好,为消费者打造定制的专属界面,不同消费者看到的商品、店铺、清单、会场都是不一样的,从而达到“让货找人”。
2018年,在准备“6·18”时,在5月29日的启动会上,京东CEO刘强东展示了一套“无界零售”技术,使该年的购物节成为“无界零售成果的大阅兵”。送货无人机、无人车、AR化妆镜、电视大屏边看边买、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柜、全自动的“么么照”[28]抠图合成、店内热力图分析工具等都在销售中占据了抢眼的位置。当年6月18日24点,京东“6·18”全球年中购物节累计下单金额达1 59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