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的分代及代际变化
互联网虽然经常被称为“新媒介”,但新媒介的“新”字永远是相对的,网络传播的历史虽然不长,但是流行的网络传播方式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代际变化。提到网络,除了“Net”外,还常用“Web”一词。“Web”或“WWW”,是环球信息网(World Wide Web)的缩写,中文名字为“万维网”。Web1.0和Web2.0通常被用来区分互联网时代的前期和现在阶段,对于未来的互联网,也有Web3.0之说。但是,这种划分边界相对模糊,不管在时间上还是在传播方式上,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一)Web1.0的特征
Web1.0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技术性的痕迹很重,对于新闻信息兴趣较高,盈利基本靠点击量,以点击率为基础开展增值服务,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的眼球经济色彩。Web1.0的发展后期出现了向综合门户合流现象,在这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主营与兼营结合的明晰产业结构,国内的几家主要网站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这个时期,一些传播方式已得到广泛应用,如网上论坛(BBS)、电子邮件(E-mail)、网上聊天(Chatroom)、维基(Wiki)以及新闻组(Usenet)、远程登录(Telnet)、FTP[5]文件传输等功能得到普遍应用。
(二)Web2.0的特征
与Web1.0相比,Web2.0有以下特征。
1.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作
与之前通常是网站单向发布信息的模式不同,Web2.0网站的内容也可以是用户发布的,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这也就意味着它打破了门户网站的信息垄断。Web2.0网站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例如博客、播客、微博和各种百科就是由网络的使用者制造和传播内容的,而用户设置标签技术将传统网站中的信息分类工作直接交给用户来完成。
2.注重交互和内容的聚合
在Web2.0概念下,老的传播方式和新的传播方式,如博客、微博、维基、即时通信等,都更加注重信息的交互传播。不仅实现了发布内容过程中的用户与网络服务器之间的交互,而且也实现了同一网站不同用户之间的交互,以及不同网站之间信息的交互。Web2.0的程序是建立在合作性的数据服务网络之上的,因此提供网络服务界面和内容聚合,并使用其他人的数据服务,支持允许松散结合系统的轻量型编程模型。
3.与Web1.0之间的联系和本质区别
(1)Web2.0与Web1.0的联系。
Web2.0实际上是对Web1.0的信息源进行了扩展,使其更多样化和个性化。Web2.0技术可以成为Web1.0网站的工具。一些在Web2.0概念之前一些网站本身也具有Web2.0特性,例如B2B[6]电子商务网站的免费信息发布和网络社区类网站的内容也来源于用户。因此,可以说,Web2.0的核心不是技术,而在于指导思想。Web2.0有一些典型的技术,但技术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采取的手段。Web2.0技术本身不是Web2.0网站的核心,重点在于典型的Web2.0技术体现了具有Web2.0特征的应用模式。因此,与其说Web2.0是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不如说是互联网应用指导思想的革命。Web2.0带来的网络媒体变革,实现了从“以技术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最大化地给人们的人际传播活动提供各种便利。
(2)Web2.0与Web1.0的本质区别。
Web2.0与Web1.0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用户和用户、产品供应商和企业之间有更多的协作。简而言之,就是Web1.0侧重于大则全的门户网站,侧重于内容、商业模式,它是一对一的、中心化的。而Web2.0相对来说更侧重于用户个人,侧重于应用、服务,它是开放的、联合的、去中心化的社交性网络。在Web2.0时代,大众化中出现了小众化,公媒体中出现了自媒体,巨内容中出现了微内容,中心放射中出现了终端对话。在Web1.0时代,互联网内容是由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制作的,在Web2.0时代,每个人都是内容的供稿者,信息源自许多独立的个人。在Web1.0时代,更多的是一种陌生人之间的交流,有一句著名的话是“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不是一条狗”。但是,在Web2.0时代,更多的是熟人之间的交流,套用一个著名的电影名,是“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内容不再由专业网站或特定人群所产生,而是全体网民共同参与、权级平等地共同创造的结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创造原创的内容,共同生产信息。
因此,在Web1.0时代,互联网更像是供人们浏览,而在Web2.0时代,互联网更像一个供大家任意发挥,任意制作和传播信息的平台。在Web2.0时代,博客、播客、微博、维基及各种网络社区都进一步繁荣,更多的人在互联网上分享到更多人提供的信息。因此,Web2.0实际上是对Web1.0的信息源进行扩展,使其更多样化和个性化。不过,Web2.0并不意味着各种中心和社会层级的完全消失,而是由高度集中控制向分布集中控制转变。
(三)对Web3.0的共识
关于Web3.0,维基百科这样定义:Web3.0一词包含多层含义,用来概括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方向和特征,包括将互联网本身转化为一个泛型数据库,跨浏览器、超浏览器的内容投递和请求机制,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语义网,地理映射网,运用3D技术搭建的网站甚至虚拟世界或网络公国,等等。
互联网的更新换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学术界对于Web3.0的认识还有很多分歧,但对其主要特征已达成如下共识:Web3.0跟Web2.0一样,仍然不是技术的创新,而是思想的创新,进而指导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如果把Web3.0和Web1.0、Web2.0放在一起比较,那么,从功能上来说,Web1.0能满足网民少部分精神需求,如阅读新闻、下载资料等,缺点是仅能阅读,不能参与,网民没有归属感;Web2.0能满足网民更多精神需求,具有互动的特点,网民上传东西更容易,在网络上有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及虚拟社交关系,有了一定的归属感;Web3.0能满足网民更多的精神需求,随着第三代身份证使对个人合法身份的确认更加容易,网络可以更多地介入真实生活,网民不但有归属感,而且更加有主动权。
一个常用的比喻是:在Web1.0时代,网站是别人的家,我只是看看,我是陌路人;在Web2.0时代,网站是朋友的家,有人和我聊聊,我是客人;在Web3.0时代,网站是你我的家,吃喝买卖随己,我是主人。
Web3.0的特征,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点。
1.Solomo
2011年2月,美国著名风险投资公司KPCB(Kleiner Perkins Caufield&Byers)公司合伙人约翰·杜尔(John Doerr)把最热的三个关键词“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整合到了一起,随后,“Solomo”概念风靡全球,被当时一致认为是互联网发展趋势。无处不在的移动和无线通信应用使上网更方便。
2.语义搜索
Web1.0和Web2.0主要仍是语法搜索,计算机机械地搜索关键词句,但它并不理解关键词句的意义;而Web3.0时代,随着和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的结合,在运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三个方面形成新的网络体系,可以进行语义搜索。计算机仿佛能理解内容,经过后台计算,为用户滤掉无用的信息,提供最有用的信息。Web3.0将用户生成的内容信息进行整合,对用户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根据用户的偏好寻找可信度高的发布源,得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帮助互联网用户快速、准确地搜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内容,避免了大量信息带来的搜索疲劳,使内容信息的特征性更加明显,便于检索。
3.网速更快
端到端的高性能通信速度更快,能更及时地提供组播服务,进行服务质量控制,可开发大规模实时交互应用。
4.空间更大
采用IPv6协议,使下一代互联网具有巨大的地址空间,网络规模将更大,接入网络的终端种类和数量更多,网络应用更广泛。
5.更加开放
Web2.0只能通过PC终端应用在互联网这一单一的平台上,如今,层出不穷的移动终端的开发与应用需要新的技术层面和理念层面的支持。而Web3.0更加开放,有“三广+三跨”之说,即“广域”“广语”“广博”和“跨区域”“跨语种”“跨行业”。它对外提供的API将会是网站的标准配置,不但可以应用在PC互联网这一单一终端上,而且适合多种终端平台,实现不同终端的兼容。
6.更安全
Web2.0模式下的社交网络平台不能确保注册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允许用户随意发布的博客、微博、百科等会使网络上堆积大量杂乱无章的信息,为用户的搜索带来极大的不便。Web3.0提出了“可控”的概念,可通过对互联网用户的发布权限的长期认证,进行网络对象识别、身份认证和访问授权,可信度高的信息将会被推到互联网信息检索的首项,实现可信任的网络。
7.效益更大
在Web3.0时代,各种网络财务安全解决方案应该进一步完善,在线支付和电子商务逐渐普及,网络赢利模式更有效,网络营销效果更显著,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此可见,Web3.0不仅是一种技术创新,它通过更加便捷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定制信息,能够更多地体现出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
(四)IPv6和物联网
1.IPv6
IP协议的版本号主要有IPv4和IPv6,“IPv4”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的缩写,IPv6是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互联网工程任务组)设计的用于替代IPv4的IP协议。
IPv6的技术特点有如下几点。
(1)空间大。IPv4地址资源面临枯竭,而IPv6能为全球每一台网络设备提供不重复的IP地址,号称“哪怕是一粒沙子都有可能获得一个网络身份”。
(2)速度快。比IPv4网速至少快100倍,每秒钟可以传送相当于十几张VCD光盘储存量的信息量。IPv6支持永远在线,为客户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服务。
(3)操作简便。IPv6比IPv4更“傻瓜化”,属于典型的“即插即用”,网络新手可以立刻上手操作。
(4)安全性高。IPv4网上黑客病毒泛滥,而因为IPv6的地址空间实在是太大了,如果病毒或者蠕虫还想通过扫描地址段的方式来找到有可乘之机的其他主机,如大海捞针,所以IPv6的安全性得以提升。
2.物联网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依然是互联网,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延伸和扩展到了在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地步。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RFID[7]、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具有无限延伸的特点,这个特点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人们在超市购物后不用排队等候结账,在推着购物车走出大卖场的时候,商品上的电子标签会将商品信息自动登载到商场的计价系统,货款自动从信用卡上扣除。与此同时,每件商品被采购的信息立刻回馈到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产品生产商那里,使生产商们时刻都能准确地获知自己产品的销售情况,为及时调整生产和供应提供了准确的数据。
(五)无线互联网
无线互联网是一个全国性的、以宽带IP为技术核心的,可同时提供话音、传真、数据、图像、多媒体等的高品质电信服务的新一代开放型电信基础网络,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3G无线互联网
无线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3G(3rd Gener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
3G的无线互联网服务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信息类的业务,包括新闻、天气预报、股票信息等;第二类是通信类的业务,主要是通话、电子邮件和传真业务;第三类为电子商务类业务,包括移动银行、移动办公室和电子贸易等,主要是代付款业务;第四类是网络社区类的业务,主要是一些娱乐、游戏、交流、共享类的服务。
2.4G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集3G与WLAN[8]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的技术产品。它的图像的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与电视不相上下,能支持下一代互联网和所有的开放式移动多媒体信息终端,以及电子信息设备、家用电器,实现与固定网或专用网的无缝连接,通过软件中间件支持和开通多种多样的IP业务和信息服务。
简而言之,4G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1)速度更快。
4G网络基本上是IP网络,下载的传送速度为3G(国际标准为2Mbps)的50倍,即约100Mbps,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可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多媒体通信。
(2)更加便捷。
在蓝牙[9]和Java[10]等技术的推动下,4G时代的手机可以与日常用品结合在一起。理论上,任何一件物品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它可以是可穿戴设备,人们甚至不用手握着就可以打电话,并用它来遥控家中的一些电器。
(3)智能性更高。
利用4G手机,人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及各种专业服务网络的联网得到智能化的信息服务,移动网络本身也会提供更多样的增值服务,如人们可以用手机完成各种支付,现金进一步淡出人们的生活。
3.5G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标准和技术。
2017年11月15日,工信部发布《关于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使用3300-3600MHz和4800-5000MHz频段相关事宜的通知》,确定5G中频频谱。根据工信部、中国IMT-2020(5G)推进组的工作部署以及三大运营商的5G商用计划,我国于2017年展开5G网络第二阶段测试,2018年进行大规模试验组网,并在此基础上于2019年启动5G网络建设,2020年正式商用。
和4G相比,5G具备高性能、低延迟与高容量特性的优点。
对于用户来说,5G具有更高的速率、更宽的带宽,只需要几秒即可下载一部高清电影,能够满足消费者对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等更高的网络体验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5G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更低的时延,能够满足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应用的特定需求,对打开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促进创新型经济的发展能提供基础支持。
由于现代科技和应用的发展速度都十分迅速,因此互联网络的代际更替也十分频繁。一些技术上的变化总是会带来更多的传播模式的变化和更多元的社会影响,这些都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留下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