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网络安全的主要形式

二、危害网络安全的主要形式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除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外,也带来不少负面的问题。在巨大的互联网络的一些角落中存在着一些以非法目的运营着的网站;以手机为代表的现代数字通讯工具的普及,和以地图搜索为代表的现代卫星图像检索功能的广泛应用,使窃听与偷窥变得十分容易;网络黑客的行为、电子病毒和垃圾邮件会对网络系统正常运转和信息安全产生极大的破坏;在网络世界中,个人的隐私权也更容易受到侵犯;一些不法商家利用网络进行的不法赢利行为,对整个社会的诚信度都会产生不良影响;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一)暗网

在日常可见的全球互联网络之外,还有一个不易可见的网络世界,它被称为“深网”(Deep Web)。“深网”是指互联网上不能被搜索引擎抓取到的内容。现在一般认为最早的深网概念缘于1990年美国海军实验室为保护情报通信而开发的“Tor”浏览器。1996年5月,美国海军研究实验所的三位科学家提交了一篇论文,题目是《隐藏路径信息》,提出打造一个系统,让使用者在连接互联网时不会向服务器泄露身份。2003年10月,这一想法开始正式实施,系统就命名为“洋葱路由”(The Onion Router,简称Tor),从此,非专业的网民也可以浅层访问深网。

一般来说,“深网”并没有多少的神秘之处,很多网站考虑到版权保护或个人隐私等因素,屏蔽掉许多的搜索引擎,一些私下的微信聊天记录或个人存在云盘里的内容,搜索引擎也是抓取不到的。而且虽然互联网发展迅速,但事实上迄今人类世界的信息仍然只有极少部分实现了网络化,有相当多的已经数字化的信息并没有联网或处于局域网中,普通搜索引擎能抓取到的信息量比例仍然很小。因此,处于“深网”中的数据量相当庞大。根据2015年软件服务公司BrightPlanet发布的技术白皮书《深网——打捞潜在价值》(The DeepWeb——Surfacing the Hidden Value)提供的数据,深网信息量在2012年就已经是公开网络的40倍,有效高质内容总量至少是后者的1 000倍到2 000倍。这本身不会带来什么问题,但是在“深网”中还存在着一个被称为“暗网”(Dark Web)的部分。

第一个被公认的成熟、商业化、黑社会化的暗网是2006年诞生的“农夫市场”(The Farmer's Market)。非专业的用户可以利用洋葱路由进入暗网,而警方想要查到用户的IP地址则需要像剥洋葱一样穿越一层又一层的防线。美国缉毒局(DEA)数据显示,2006—2009年,农夫市场在美国的50个州和其他34个国家、地区发展了用户,总用户数逾3 000人,至2011年起年营业额突破100万美元。农夫市场经营几乎所有种类的违禁品,其中又以毒品和管制药品为主,靠提取佣金维持运转,全盛时期号称“非法交易领域的亚马逊”。除了不使用虚拟货币外,农夫市场已具备当代暗网的一切特点,其营业范围至今仍为新兴暗网所沿袭。2012年4月,DEA和荷兰、哥伦比亚、苏格兰等地警方和情报部门合作,关停农夫市场并逮捕威廉姆(Marc Willems)等不同国籍的8名网站组织者,2014年9月,首犯威廉姆以贩毒、洗钱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其余7人除1人死于狱中外均被定罪。

此后有影响的暗网是“丝绸之路”(Silk Road)。由于暗网允许信息交互平台上不泄露个人信息,而比特币可以让资金流动处于匿名状态,这些共同需要使比特币迅速成为暗网通用货币,而且促进了暗网的疯狂生长。丝绸之路创始人乌布利希(Ross Ulbricht)制作了详细的资料告诉买家如何密封毒品,躲避追查,结果两年就狂赚77亿,但2017年5月31日被判终身监禁。影响仅次于丝绸之路的暗网AlphaBay并不像前几代暗网那样直接经营非法生意,而是通过类似网店平台的角色吸引授权大量供应商和客户,从中收取手续费和服务费。2017年6月20日荷兰警方抓获了两名世界第三大恶性暗网Hansa的两名经营者,缴获大量资料,在这些资料里发现了AlphaBay的蛛丝马迹,并随机顺藤摸瓜抓获了AlphaBay联合创始人、加拿大人亚力山大·卡兹(Alexandre Cazes)。7月12日,卡兹在泰国境内关押地自缢身亡。

中国为了保证政府监管,原则上不允许使用深网协议浏览器,而深网中的暗网部分则是重点打击的对象。

(二)窃听

窃听工具在网络时代之前就有,但是自从手机成为通讯及网络终端,它就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信息安全带来了隐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信息安全的问题日益突出,量上的积累已经开始逐渐显现质上的影响。在某些方面,手机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一大泄密工具。

手机窃听技术和黑客手机的技术手段也随着智能手机的进步不断发展。这些窃听设备有的像对讲机,有的像笔记本电脑。一种产品本身带有硬盘,可同时存储100个待监听的电话号码。一旦其中一部手机有呼出或呼入电话,即有不同的铃声提示并自动监听,屏幕上还可以显示被监听电话号码与被叫号码及其制式等详细资料,并自动录下通话内容和时间,随时都可以调出回放。还有些手机具有隐蔽通话功能,可以在不响铃、不显示的情况下偷偷地进入通话状态,将周围的声音传递出去。甚至在有的情况下,使用者将手机关闭,监听人员通过特殊仪器仍可遥控,将其变为开启状态,收听一定范围内的声音并进行定位。

无线电波对地域距离的消融,使通过卫星传送的国际长途电话也能被窃听。日本北部三泽航空基地被多个国家用来进行窃听活动。美国利用“猎户座”系列间谍卫星,可以跟踪微波传输,窃听到有关国家的电话通讯。早在2000年,欧盟的一份报告就指出,美国国家安全局建立的一个代号为“梯队”的全球电子监听侦测网络系统一直在窃取世界各国的情报,已使欧盟遭受了至少200亿欧元的商业损失。由于怕被窃听,许多国家的情报部门、军方和重要政府部门都禁止在办公场所使用移动电话,即使是关闭的手机也不允许带入。

2013年6月,曾供职CIA(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技术分析员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将一个绝密文档披露给了英国的《卫报》和美国的《华盛顿邮报》。该绝密文档是关于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实施的一个名叫“PRISM(棱镜)”的电子监听计划。该计划不仅能够对即时通信信息进行监听,同时还可以获取既存信息,许可的监听对象包括任何在美国以外地区使用参与计划公司服务的客户,或是任何与国外人士通信的美国公民。不久,斯诺登又曝光英国的Tempora秘密情报监视项目,根据斯诺登的曝光来看,英国情报机构政府通讯总部(GCHQ)开展的窃听计划比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窃听计划范围更大也更深入。GCHQ在公众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承担传送全球电话和互联网流量的电缆系统进行了秘密监控,其中涉及大量涉及敏感信息的个人信息流,并将大量个人信息与NSA分享。

(三)偷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偷窥他人的欲望。对他人言语行动的好奇心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是正常的也是合法的,但是如果超过一定道德规定的范围就可能给他人带来伤害,超过法律规范的范围就是犯法。随着地理数字技术的日益进步,各种电子地图和卫星影像地图软件开始从网络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通常,人们会在网络上通过电子地图软件查找交通路线、展示旅游图片、标注自己在当地长居或游玩的心得体会,但是,有时这种对卫星影像软件的利用很可能超越国家法律所允许的界限。谷歌街景服务曾被指是“为强盗提供服务”,因为这样的平台方往往会因为提供过于详细的信息,而增加街头犯罪的概率。

搜索引擎的地图技术使普通网民足不出户就能看到过去“连鸟都飞不过去”的禁地,如自从搜索引擎Google推出“Google地球”(earth.google.com)站点以来,对各国军事基地的保密工作受到了巨大冲击,很多国家都指责它有泄露军事机密之嫌。“Google地球”上提供的卫星照片清晰度很高,不仅能够让使用者看到准确位置,而且能够掌握周边的军事部署情况。如“Google地球”的卫星图片中就有印度首都新德里国际机场的高清晰图片,而印度的巴勒姆空军基地就在周围。“Google地球”是一个开放软件,任何人都可以在搜索引擎上直接使用。伊拉克的武装分子曾用它获取英军驻巴士拉基地的卫星地图,这些图片详细标明了巴士拉英军驻地里的建筑物和易受攻击的区域。这种情况对国家安全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各国都在重新考虑在网络时代如何调整涉及国家安全的保密观念、保密制度和保密技术。

2010年,中国国家测绘局等多家部门对全国地理信息市场进行专项整治,互联网地图泄密成为被整治的重点。被查处的多是军事爱好者经常光顾的网络社区,如“月光论坛”。和普通军事论坛相比,“月光论坛”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能直接链接到“Google地球”上,其会员可以免费浏览全球各地的高清晰卫星图片,并在上面标注出军事地点的地理坐标和相关信息。再如“上帝之眼”网站是一家基于“Google地球”软件运行的模拟飞行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任何人都可以驾驶虚拟的小飞机,从一个地点飞到另一个地点,在飞行过程中看到的地面景物与现实地理面貌几乎完全一样。类似“月光论坛”和“上帝之眼”的网站和论坛在国内疯狂增长,在2010年,类似网站与论坛就已经达到42 000多家。

那么,利用这些卫星影像软件,合法与违法的“边界”在哪里呢?根据中国国家测绘局的解释,网站上呈现出来的某一区域的卫星影像甚至航空影像都不能叫电子地图,因为它没有坐标,也没有人文或者自然的属性。但是一旦用户在这个区域获取了一些应该保密的军事设施的地理坐标或被重点标注的目标,包括军用机场、导弹阵地、雷达阵地、海军港口、部队驻地和一些重要的敏感目标等,这一行为就构成了泄密。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也让许多小机器有了摄录功能,如行车记录仪、测速拍照系统、执法记录仪、监控摄像头等,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将眼前的一切拍摄下来,数字化图像信息的保存、传递都十分容易。这种随时的摄录虽然常常为举证或制作公民新闻、个人小视频等提供了方便,但是这也使许多并不情愿被随意拍摄的人不得不身处摄像镜头的“汪洋大海”中。

(四)黑客行为

1.“黑客”的两个义项

黑客这一身份在互联网史中有两种指代,一是指精通计算机技术,善于从互联网中发现漏洞并提出改进措施的人;另外,此词也指通过互联网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系统查看、更改、窃取保密数据或干扰计算机程序的人。黑客对计算机有着狂热的兴趣和执着的追求,他们不断研究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喜欢挑战高难度的网络系统并从中找到漏洞。黑客们对于网络既可以有建设性,也可以有破坏性。现在“黑客”一词后一义项更为常见。

组成黑客的主要群体通常都是年轻的男性,很多甚至是在校学生,有着很强的计算机爱好和充足的时间,好奇心强,精力旺盛。

2.黑客对国家安全的破坏

黑客们常常未经准许,擅自入侵计算机信息系统,其行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入侵他人系统的目的和动机也各不相同。一旦黑客入侵国家政治、经济及军事等要害部门,盗取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对整个国家的安全或重大企业的利益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在互联网构成的虚拟空间中,虽然黑客本身所做的事情似乎是一个虚拟的游戏,但是能在现实中造成危害社会的后果。

早在1994年,美国国防部就曾遭到一个自称“美国国家安全第一号威胁”的黑客的侵袭,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人员对此案无计可施,长时间无法侦破。后来,由于这个黑客平时老爱在网上表现,竟然还留下了真实的电话号码,根据这名黑客的电话号码,美国特工人员发现他来自英国伦敦。最后,当这名黑客再次入侵五角大楼网络系统时,美国在英国国际刑警的帮助下将其抓获,发现他竟是一个年仅16岁的音乐学院的普通学生。

1998年2月2日,我国发生了第一起非法入侵中国公众多媒体网络案,24岁的吕某和22岁的袁某利用手提电脑非法获得网络系统管理的最高权限,修改密码和口令,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2005年,美国超过300万的信用卡用户资料外泄,导致用户财产损失。几乎与此同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网络主页先后成为黑客们模仿犯罪的对象,他们设计了类似的网页,通过网络钓鱼的形式获取利益。这一现象使很多用户对网络交易的信心大减,也使世界各国的银行都提高了对网络交易安全的重视程度。2009年7月7日,韩国遭受有史以来最猛烈的一次网络黑客“DDoS攻击”[1]。韩国总统府、国会、国情院和国防部等国家机关,以及金融界、媒体和防火墙企业网站受到了攻击。9日,韩国国家情报院和国民银行网站无法被访问,韩国国会、国防部、外交通商部等机构的网站一度无法打开。2010年1月12日上午7时开始,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百度遭到建立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黑客攻击。网民访问百度时,会被定向到一个位于荷兰的IP地址,百度旗下所有子域名均无法正常访问。2017年10月,瑞典运输管理局网络遭遇黑客DDoS攻击,导致该局负责管理的列车订单IT系统瘫痪,电子邮件系统与网站宕机,影响了旅客预定或修改订单。2018年5月,每年接纳近两亿次乘客的丹麦国家铁路网络遭受黑客DDoS攻击,客户无法通过其应用程序、网站、售票机和车站的某些售票机购买机票,大量旅客的行程陷入混乱状态。这还仅是购票系统受到攻击,如果驾驶系统也被攻击,后果更加不堪设想。

3.对个人信息的侵犯

除一些重要机构外,一些名人的电脑和手机也会成为黑客入侵的对象。

2008年,在美国,奥巴马开通了Twitter为自己的选举造势,没想到他的Twitter账号在竞选时被入侵,入侵的黑客冒充奥巴马向选民承诺,要给Twitter上的15万粉丝每人价值500美元的免费汽油,事后一名18岁的黑客承认对该次入侵负责。

2011年8月3日,英国《太阳报》向读者发送电子邮件,称读者的地址、生日和电话号码等信息可能在一次黑客攻击中被泄露。虽然《太阳报》同时表示在此次攻击中黑客没有获得财务信息和密码,但是仍然导致了一些混乱。如黑客创建的一个链接至《太阳报》网站的页面称,新闻集团CEO鲁伯特·默多克已经死亡。

2013年8月美国互联网巨头雅虎网站被黑客入侵,在这起已知的对单个企业计算机网络的最大规模入侵中,雅虎被盗信息包括用户姓名、电子邮件地址、电话号码、出生日期、密码和安全问题及答案。之后此事件的影响不断扩大。2016年9月,雅虎公司宣布黑客于2013年的损失为至少5亿用户的账户信息。当年12月,雅虎又表示,被盗账户数量约10亿个。2017年雅虎公司宣布,此事件中实际有30亿个用户受大影响,被媒体惊呼“半个世界都被盗了”。雅虎因此面临至少41个联邦或地方法庭的诉讼,因为失窃账户数量增加会导致诉讼数量的增加。2017年6月13日,雅虎核心业务被美国大型通信企业威瑞森通信收购,闪耀互联网世界22年的光环黯然熄灭。

2018年7月20日,新加坡一保健集团健康数据遭黑客攻击,150万人的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新加坡的总人口约600万人,这意味着新加坡平均每四个人,就有一个人的信息遭到泄露,这其中包括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甚至连李显龙本人的配药记录、门诊信息等也遭到外泄。这起事件也被当地媒体称为“新加坡遭遇的最大规模网络安全攻击”。

黑客的行为无疑是一种严重的犯罪,人们对待黑客犯罪的态度却往往不同于传统的犯罪。长期以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电脑黑客都是一些异常聪明的年轻人,他们熟练掌握着计算机知识。许多黑客在实施犯罪时都还不满20岁,因此,许多犯罪分子常常被人们称为“神童”“大侠”。而这种态度往往让公众忽视了黑客攻击巨大的社会危害性,对于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的未成年人,更有可能引诱他们尝试同类活动。

(五)病毒

1.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被定义为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最早出现在电脑中,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犯罪分子制作、传播病毒的目的虽有不同,造成的危害却都很大。自从1971年发现第一例计算机病毒以来,计算机病毒就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而互联网的发展助长了计算机病毒的扩散,往往一个小小的病毒在一瞬间就能传遍全球,危害极大。

1988年11月3日被称为“黑色星期四”,一个美国年轻人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把一个“蠕虫”程序放到了互联网上,导致上千台网上计算机瘫痪,而出现这一后果还是以当时世界上上网计算机数量较少为前提的。从此之后,各种互联网病毒层出不穷,“杀毒”成为一个赢利颇丰的行业,并且在互联网上有着庞大的市场。各种病毒程序的出现改变了许多人对互联网安全性的看法,引起人们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视。

1999年4月,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的“CIH”病毒是由我国台湾青年陈盈豪制作的。当初他的目的仅是出于恶作剧,但是这个病毒造成全球近6 000万台计算机瘫痪,仅中国大陆地区就有几十万台计算机硬盘受损,损失超过10亿元人民币。

2011年4月,曾攻击伊朗核电站、进行过工业破坏活动的“Duqu”蠕虫,转而变身系统中的后门程序,窃取了多国高科技企业机密技术资料。

2017年5月13日,全球多国爆发电脑勒索病毒WannaCry及其变种,两天时间便有100多个国家超过10万台电脑遭受了攻击。受害者电脑会被黑客锁定,提示支付价值相当于300美元的比特币才可解锁。该病毒在一年后仅在中国每天仍有近千台设备受其感染。

目前病毒传播已经形成产业链,并且控制在少数集团的手里。这些集团通过软件下载、网盘传播、视频播放器播放、木马程序传播、游戏外挂、小说下载等方式传播推广病毒,获取经济利益。

2.手机病毒

人们原来认为电子病毒仅存在于计算机中,但是实际上,任何有内存并处于网络操作系统中的电子产品,只要与外界有数据交换,就可能感染并传播病毒。

2004年6月,手机上传播的病毒被首次发现以后,手机恶意程序的数量大幅提升。手机病毒主要采用短信发送、电子邮件发送、微博传播、链接个人电脑以及浏览互联网下载安装软件等多种方式传播,破坏多表现为损坏联系人名单、损耗电池、盗取资料和耗费话费等。

手机短信也可传播病毒。短信病毒总的来说不多,破坏力也不高,如一种名为“洪流”的程序专门利用一些能够发送手机短信网站的功能漏洞,使网站自动向被攻击者的手机发送大量短信,用户可能会一下子收到上百条垃圾短信,不仅干扰正常通信,而且会耗费手机电力,清除这些垃圾短信也要浪费用户不少时间和精力。有的“洪流”病毒还利用网站的“免提”短信发送功能,不管用户愿意不愿意看,都使短信不断地出现在手机屏幕上,让人不胜其烦。

根据诺基亚发布的《2017年度威胁情报报告》,Android设备是2017年恶意软件的主要目标,智能手机占所有移动网络感染的72%,Android设备感染率已高达69%。

现在,在移动通信中蓝牙的安装率很高,黑客可以利用蓝牙手机漫游技术上的一些设计漏洞,直接向被侵入的手机发送带病毒的信息,使被侵入的手机自动拨打某些电话号码,或用自己的手机浏览、下载被侵入手机中存储的所有资料。即使用户的蓝牙手机没有与其他设备相连接,手机中的资料仍可能被具备蓝牙功能的电脑远程连接入侵。一些存在于蓝牙标准加密技术中的更深层次的缺陷和技术漏洞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安全问题,一旦黑客发出攻击指令,控制住被害者的手机设备,只要攻击目标在手机服务区内,就可能产生破坏效果。

(六)电子垃圾邮件

现实世界中的垃圾邮件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存在,而网络传播的低成本使电子垃圾邮件的数量急剧增加。垃圾邮件一般具有批量发送的特征,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的。良性垃圾邮件是各种宣传广告等对收件人影响不大的信息邮件。恶性垃圾邮件是指具有破坏性的电子邮件。

《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规范》从以下四个方面定义垃圾邮件:收件人事先没有提出要求或者同意接收的广告、电子刊物、各种形式的宣传品等宣传性的电子邮件;收件人无法拒收的电子邮件;隐藏发件人身份、地址、标题等信息的电子邮件;含有虚假的信息源、发件人、路由等信息的电子邮件。

1.垃圾邮件危害巨大

垃圾邮件具有反复性、强制性、欺骗性,严重干扰个人的正常生活,浪费用户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互联网上传输的垃圾邮件占用了传输、存储和运算资源,不但造成网络资源浪费,而且会造成巨大的存储需求,对信息安全系统的有效性造成威胁。

有的垃圾邮件携带病毒或散播各种虚假信息或有害信息,严重危害了社会的稳定,并严重影响网络服务商的形象。在国际上,频繁转发垃圾邮件的主机会被上级国际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列入国际垃圾邮件数据库,从而导致该主机不能访问国外许多网络。而收到垃圾邮件的用户会因为服务商没有建立完善的垃圾邮件过滤机制,而转向其他服务商。

2.垃圾邮件的新特点及难以控制的原因

垃圾邮件屡禁不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垃圾邮件可以形成连锁“垃圾邮件经济”;另一方面,电子邮件低廉的发送成本吸引了一些资金不够雄厚的企业。如果说在20世纪垃圾邮件发送者还只是帮一些商业、企业和不法网站滥发邮件并从中牟利,或者发送虚假信息以骗取钱财,那么,进入21世纪后,随着许多企业开始部署反垃圾邮件软件系统,越来越多的垃圾邮件发送站点被列入“黑名单”,于是垃圾邮件发送站点纷纷把合作的目标转向黑客。与其合作的黑客一般先利用邮件散播病毒,攻击进入一些电脑系统,种植非法程序,然后把这些已被攻破的计算机系统信息转让给垃圾邮件发送者,从中牟取利益。这种系统中毒的计算机通常被称为“僵尸计算机”,它们一旦被垃圾邮件发送者“唤醒”,就会成为垃圾邮件的“中转站”,不断向外发送大量垃圾邮件,计算机主却毫不知情。

(七)网络不良信息

网络信息安全还涉及一些信息内容存在不符合公序良俗或引诱不良行为的问题。

1.网络色情

互联网上有一个说法:电脑是21世纪的“性玩具”,网上检索率最高的前10个词中至少有5个是色情词汇。网络相对其他传播方式,最重要的特色就是更开放、更自由,把关人功能被弱化。这些传播特点决定了它极易被利用来传播色情信息。

自从互联网开始在普通公民中普及,就有人利用其制作、传播和出售淫秽物品,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网络迅速成为“扫黄打非”工作主战场,网络淫秽色情信息是打击重点。网络色情的形式与传统的色情业相比更为复杂多样,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各种类型无所不及,网络的互动功能更是为色情信息泛滥与升级推波助澜。色情信息泛滥的原因是经营者为非法利益所驱动。因为网络上的一些色情内容能为服务供应商们带来利益,因此,“打擦边球”现象在各种网站上一度普遍存在。网络色情传播技术灵活、途径多样,因此控制较为困难。

2.网络暴力

网络传播中宣扬暴力的信息主要出现在网络游戏中。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网络游戏,魔幻、武侠内容的占了一半以上,常以刺激、暴力和打斗为主要内容。在作战格斗类游戏中,血腥、暴力的画面频频出现,玩家的鼠标一点就可以“杀人”。网络游戏往往设置为积分制,“杀人”越多分值或等级越高。网络暴力游戏中设置的一些对抗情境,要求玩家出招必须快、狠、准,这样才能置“敌”于死地。

在虚拟情境下,人们根本体会不到杀人的残酷性,意识不到在现实环境中这样的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长时间进行这种近似真实的体验,一些网络游戏爱好者习惯了厮杀与血腥场面,甚至分不清虚拟网络和现实世界的区别,把游戏与生活实际混同。一些年轻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无视生命价值,情绪变化剧烈,富于攻击性,并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逃学、校园暴力等。2007年4月16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恶性校园枪击案,枪击造成33人死亡,凶手本人也饮弹自尽。发生这一惨剧的原因可能很复杂,但是23岁的韩裔凶手赵承熙酷爱打《反恐精英》游戏后来被媒体反复提及。《反恐精英》是一款暴力游戏,玩家使用各类枪械互相射击,常常在屠杀过程中不断嚎叫、狂笑和辱骂,而赵承熙在他留下的日常视频中亦体现了这种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