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互联网+

二、互联网+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表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22]

(一)“互联网+”的定义与内涵

通俗地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以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

“互联网+”被称为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创新2.0是创新1.0的升级,1.0是指工业时代的创新形态,2.0则是指信息时代的创新形态。“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增长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其重点在于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二)“互联网+”的特征

1.跨区域跨领域的深度融合

“互联网+”的首要特征是它在许多领域与许多产业都进行跨区域跨领域的深度融合。这里指的互联网,不仅只是指桌面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而是跨越各种终端设备的泛互联网。

当互联网和水电一样成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只有当它被更广泛地应用,才能最大地发挥其孵化力量。所以传统各个产业的各行各业如果充分利用新媒介平台,通过与新技术的融合,借助互联网可以创造出无穷无尽的新机会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如传统的广告加上互联网成就了百度,传统集市加上互联网成就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加上互联网成就了京东,传统银行加上互联网成就了支付宝,传统的安保服务加上互联网成就了360,传统的红娘加上互联网成就了世纪佳缘。

2.由创新驱动的开放结构

“互联网+”的由创新驱动的开放结构,指的是用“互联网思维”改善传统思维方式,发挥出创新的力量。

“互联网思维”是指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互联网技术的角度,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中文语境下的“互联网思维”一词最早由百度公司的CEO李彦宏2011年在百度联盟峰会上提出。在随后的一段时间,该词被国内很多互联网业界人士大量使用。如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则将互联网思维概括为“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商业模式和颠覆式创新”,小米科技CEO雷军将互联网思维总结为“专注、极致、口碑、快”。联想集团执行委员会主席柳传志认为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产业的对接,会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从结果看,大致会产生这么几个效应:长尾效应、免费效应、迭代效应和社交效应。互联网思维开放、互动的特性,将改变制造业的整个产业链。因此,用好互联网思维,制造业链条上的研发、生产、物流、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都要顺势而变。

信息革命、全球化去除了原有社会结构中的一些藩篱,而一些新的互联网技术可以把制约创新的环节也化解掉,把一些原本处于孤岛地位的环节连接起来,通过提高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三)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又称分享经济,是一种按照一定规则,通过暂时转让物品使用权而获取报酬的经济模式。

1.共享经济的由来

“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Joe L.Spaeth)于1978年提出。两位社会学者认为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合作消费,这应该是一种新的消费方式。哈佛大学商学院商务管理教授南希·科恩(Nancy Koehn)在2009年提出共享经济是一个为各类闲置物品或者服务提供交换平台的系统。

美国共享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一书中提出:共享经济的到来是一场改变人类现在和未来生活方式的资源革命,它带来了全新的组织方式,借助于互联网这必将会超越传统市场模式。[23]

共享经济作为“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商业业态和新经济战略迅速风行全球。2009年美国“Uber”公司的共享出行成为时尚,之后各种共享产品不断出现。据EMarketer 2017年7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已有5 000余万共享经济用户,占到了全体成年网络用户的26%。这还是在EMarketer对共享经济的定义很狭窄的情况下的数据,按照该定义,共享经济仅包括基于社区的财产和商品的在线共享服务,不包括众筹、集体购买、专业服务和EBay等在线市场。按照这个数据,截至2017年,有16.9%的美国成年网民至少使用过一次Airbnb,相当于有3 680万人使用过;有20.4%的成年网民至少使用过一次Uber,即相当于4 440万人用过这一服务。[24]

2.共享经济的基本特征

共享经济是“互联网+”时代到来后出现的必然产物,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有效应用使人们共享信息和物品成为可能。

网络共享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五点:第一,共享理念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前提,使用权共享价值观念的转变实现对闲置产能的再利用。第二,网络平台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基础,第三方平台通过技术提供供需之间的匹配平台,对资源进行整合和分配。第三,闲置产能是共享经济发展的核心,不论是有形资产或者无形资产有其潜在的经济和社会价值。第四,诚信问题是共享经济发展的保障,完善的信任体制才能发展并且维持共享经济长效发展。第五,开放系统是共享经济发展的源泉,共享系统中的供求群体大多为个人,系统开发才能实现市场规范前提下的低成本扩张。[25]

3.中国共享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随着2014年起政府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共享经济在中国的规模迅速扩大,在2015年10月29日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首次提及“分享经济”,提出要促进分享经济的发展。在一段时间里“分享经济”与“共享经济”一词在媒体和政府公报中是混用的,但之后“共享经济”一词用得更多。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理念创新中提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共享经济在内的“新经济”领域快速发展。5月9日,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又强调,信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共享,只有实现共享,数据才能无限放大。政府要发挥应有作用,特别是要打破一个个互不相连的“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6月20日,环保部在《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中鼓励绿色消费,明确支持共享经济的发展,以合理配置闲置资源。

2016年是中国网络共享经济快速增长的一年,2017年2月28日,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当天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中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 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生活服务、生产能力、交通出行、知识技能、房屋住宿、医疗分享等重点领域的分享经济交易额共计达到13 660亿元,比上年增长96%;2016年我国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6亿人,比上年增加1亿人左右;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的服务供给者人数约为6 000万人,比上年增加1 000万人;分享经济平台的就业人数约585万人,比上年增加85万人。并且,在2016年,鼓励共享经济发展的国家政策密集出台,为共享经济发展带来明显的政策倾斜和相关法律依据,便利和促进了共享经济的规范运营和快速发展。据《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预测,未来几年共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共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到2025年占比将攀升至20%左右。

2017被称为是“共享经济繁荣元年”,这一年中,共享经济迅速发展壮大。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共享服装、共享健身房、共享家具、共享办公等新事物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共享小马扎和共享篮球。但是,共享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没有来得及对这种新业态有更深的体会,2017年同时又是“共享经济倒闭元年”。在许多共享产品的迅速膨胀式发展的同时,失败的案例也大量出现。曾被誉为“最好骑的共享单车”的“小蓝单车”倒闭;共享汽车“EZZY”宣布解散清算;“多啦衣梦”共享租衣公司无法正常营运……

共享经济的兴起和成功案例说明,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传统产业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技术可以创造成许多新商机,有力地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共享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案例也表明,在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业合作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也是难免的。新事物常常会带来新问题,但是社会经济也就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浪淘沙,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