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的特征和相关概念
(一)网络经济的特征
与传统经济相比,网络经济具有以下显著特征:直接高效、高渗透、指数级增长、边际效益递增和可持续。
1.直接高效
由于网络的发展,经济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处于网络端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可直接联系,降低了传统的中间商层次存在的必要性,从而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为解释网络经济带来的诸多传统经济理论不能解释的经济现象,有学者提出了“直接经济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如果说物物交换是最原始的直接经济,那么,当今的新经济则是建立在网络上的更高层次的直接经济,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是经济形态的一次回归,即农业经济(直接经济)发展至工业经济(迂回经济)再发展至网络经济(直接经济)。直接经济理论主张网络经济应将工业经济中迂回曲折的各种路径重新拉直,缩短中间环节。信息网络化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突破传统流程模式,逐步完成对经济存量的重新分割和增量分配原则的初步构建,并对信息流、物流、资本流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构,压缩甚至取消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网络经济是一种速度型经济。现代信息网络可用光速传输信息,网络经济以接近于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网络经济是对市场变化发展反应高度灵敏的“即时经济”或“实时运作经济”。最后,网络经济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全球化经济。由于信息网络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使整个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性空前加强。
2.高渗透
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具有极高的渗透性,使信息服务业迅速地向第一、第二产业扩张,使三大产业之间的界限模糊,出现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相互融合的趋势,三大产业分类法也受到了挑战。为此,学术界提出了“第四产业”的概念,用以涵盖广义的信息产业。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尤里·波拉特(Marc U.Porat)在1977年发表的《信息经济:定义和测量》中,第一次采用四分法把产业部门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并把信息业按其产品或服务是否在市场上直接出售,划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第一信息部门包括现在市场中生产和销售信息设备或信息服务的全部产业,诸如计算机制造部门、电子通信部门、印刷部门、大众传播部门、广告宣传部门、教育部门等。第二信息部门包括公共、官方机构的大部分和私人企业中的管理部门。除此之外,非信息部门的企业在内部生产并由内部消费的各种信息服务,也属于第二信息部门。从以上的产业分类可以看出,作为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产业,已经广泛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对于诸如商业、银行业、传媒业、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来说,迅速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实现产业内部的升级改造,以迎接网络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一种必然选择。不仅如此,信息技术的高渗透性还催生了一些新兴的“边缘产业”,如光学电子产业、医疗电子器械产业、航空电子产业、纳米电子产业等。可以说,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产业间的相互结合和发展新产业的速度显著提高。
3.指数级增长
网络经济的指数级增长突出表现在四大定律上,网络经济的四大定律不仅展示了网络经济指数级增长的规模与速度,还提示了其内在的规律。
(1)摩尔定律(Moore's Law)。这一定律以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命名。1965年,摩尔预测到单片硅芯片的运算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而价格则减半。实践证明,多年来,这一预测一直比较准确,预计在未来仍有较长时间的适用期。
(2)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e's Law)。按照此法则,网络经济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这说明网络产生和带来的效益将随着网络用户数的增加而呈指数形式增长。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互联网的用户大约每隔半年就会增加1倍,而互联网的通信每隔100天就会翻一番。这种大爆炸式的持续增长必然会带来网络价值的飞涨。这正是被看作是网络文化发言人和观察者的凯文·凯利所说的“传真效应”,即在网络经济中,东西越充足,价值就越大。
(3)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在网络经济中,由于人们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惯性,在一定条件下,优势或劣势一旦出现并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不断加剧而自行强化,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垄断局面。马太效应反映了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竞争中一个重要因素——主流化,即占领的市场份额越大,获利就越多。
(4)吉尔德定律(Gilder's Law)。据美国激进的技术理论家乔治·吉尔德(George Gilder)预测,在可预见的未来,通讯系统的总带宽将以每年3倍的速度增长。随着通讯能力的不断提高,吉尔德断言,每比特传输价格朝着免费的方向下跃,费用的走势呈现出“渐进曲线”(Asymptotic Curve),价格点无限接近于零。
不同国家地区及不同的发展阶段,网络经济的增长会有具体的不同,但是,总的来说,这些定律从宏观的角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确实是适用的。
4.边际效益递增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边际效益会显现出不同的增减趋势。在工业社会物质产品生产过程中,边际效益递减是普遍规律,因为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都具有边际成本递增和边际效益递减的特征。与此相反,网络经济却显现出明显的边际效益递增性。
(1)网络经济边际成本递减。信息网络成本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网络建设成本;二是信息传递成本;三是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制作成本。由于信息网络可以长期使用,并且其建设费用与信息传递成本与入网人数几乎无关,所以前两部分的边际成本为零,平均成本都有明显递减趋势。只有第三种成本与入网人数略相关,即入网人数越多,所需收集、处理、制作的信息也就越多,这部分成本就会随之略微增大,但其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都呈下降趋势。因此,信息网络的平均成本随着入网人数的增加而明显递减,其边际成本则随之缓慢递减,网络的收益却随入网人数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网络规模越大,总收益和边际收益就越大。
(2)网络经济具有累积增值性。在网络经济中,对信息的投资不仅可以获得一般的投资报酬,还可以获得信息累积的增值报酬。这是由于一方面信息网络能够发挥特殊功能,把零散而无序的大量资料、数据、信息按照使用者的要求进行加工、处理、分析、综合,从而形成有序的、高质量的信息资源,为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信息使用具有传递效应,信息的使用会带来不断增加的报酬。举例来说,一条技术信息可以任意的规模在生产中加以运用。这就是说,在信息成本几乎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信息使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以带来不断增加的收益。这种传递效应也使网络经济呈现边际收益递增的趋势。
5.可持续
网络经济与信息经济有着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是特殊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讲,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种具体形态,知识、信息同样是支撑网络经济的主要资源。正是知识与信息的特性使网络经济具有了可持续性。信息与知识具有可分享性,这一特点与实物显然不同。一般实物商品交易后,出售者就失去了实物,而信息、知识交易后,出售信息的人并没有失去信息,而是形成出售者和购买者共享信息与知识的局面。
根据2018年华为联合牛津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的《2017全球联接指数》,全球数字经济总值在2016年达到11.5万亿美元,占总体经济15.5%,这主要得益于消费互联网的发展。预计到2025年,产业互联网崛起,各行各业融入数字化、智能化进程,数字经济占比将高达24.3%。研究结果显示:投资与互联网相关的产业长期回报是其他投资回报的6.7倍。传统行业可借助“+智能”引擎,实现数字溢出最大化。这意味着,以宽带、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网络技术,正在转化成为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能力,提升企业与行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帮助供给端转型升级,从而进一步匹配并促进消费需求的提升,最终带动整体经济加速发展。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在2017年发布的《中国的数字经济:全球领先力量》中提到,中国是全球最活跃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之一,其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超越了很多观察者预期。具体说来,中国在虚拟现实、自动驾驶车辆、3D打印、机器人、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等主要数字技术领域的风险投资额位居世界前三。中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占全球电子商务交易市场总额的40%以上,而在大约十年前,这一比例还不到1%。中国也成为了全球移动支付领域的主要力量,交易总额是美国的11倍。全球262家独角兽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中,有三分之一是中国企业,且这些中国企业的价值占据全球独角兽企业总价值的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