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语言

一、网络语言

语言是传播的重要载体,文字是重要的传播符号。汉字是汉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已经变得十分丰富。但是,语言本身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的,而互联网的特殊语境为采取一些特殊方式来使用语言又提供了一个载体。

基于网络交流的一些客观情境,一些头脑灵活的网民们常常根据情况,创造出一些标新立异、生动活泼的新词,或者赋予一些旧词以新的含义,达到一种特殊的具有网络传播特点的传播效果。网络语言体现着网民的集体智慧和创造力,它们被自由地制造、使用和传播,并在使用中约定俗成。一些被网民们普遍使用的网络语言已成为广大网民的“官方语言”。

网络新词的创造方法可谓五花八门,许多都是绕了个有趣的弯子来表达一个常见的意思,用间接的符号来表达原语言不方便或不敢表达的情感。具体说来,按其组成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数字类

数字不管是在打字时还是在书写时都显得更加简洁,而网络聊天又追求打字的速度,因此,数字常被用来作为一些单词和句子的谐音来表达意思。

1.数字与汉语谐音

数字与汉语谐音相关,常用的有:

233:源于猫扑表情第233号,是一张捶地大笑的表情,后被广泛用来表示大笑。

666:源于LOL游戏玩得溜,后被广泛用来表示“牛”或技术高超。

818:八一八(八卦一下)。

2.数字与外语谐音

如:“88”表示“bye bye”等。

(二)缩略类

网民使用英语或汉语的正式缩略语及非正式的缩略方式,最初是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缩略语在缩略过程中带来的趣味性也让很多网民都愿意使用它们。

1.网络新“成语”

男默女泪:男生看了会沉默,女生看了会流泪。

说闹觉余:其他人有说有笑有打有闹,感觉自己很多余。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人艰不拆:人生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了。

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但是觉得很厉害。

和许多传统的成语经常有出处或故事来源一样,一样网络新成语也有来源,如“十动然拒”,据说源于某大学生花了212天给他心仪的女孩写了一封长达16万字的情书,装订成册,取名为《我不愿让你一个人》。他将情书送到女孩手中,女孩十分感动,然后就拒绝了他。

2.网络“三字经”

城会玩:“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的缩写。

我伙呆:“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的缩写,来源于小学生作文。

何弃疗:“为何放弃治疗”的缩写,隐含义为“你有精神病,为什么放弃治疗呢,你应该待在精神病院里,不应该出来乱跑”。

人干事:“这是人干的事吗?”的缩写。既可能是吐槽报怨,也可能是惊叹赞赏,是褒义还是贬义要结合上下文。

请允悲:“请允许我做一个悲伤的表情”的缩写,常用作形容笑中带泪的心情。语出韩国电影《金馆长对金馆长对金馆长》。

知努否:“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的缩写,形容无条件、无理性地支持。

洗摸杯:“我的手已经洗干净了,能摸摸你的奖杯吗?”的缩写,表达崇拜之情。

3.字母缩略语

字母在网络语言中能作为口语中的语气词使用,如“AU”或音“矮油”是“哎哟”的意思;“AUV”则是以揶揄的语调说“哎呦喂”;“Emmmmmm”的意思是“呃……”表示无语;等等。

还有诸如“xswl”指“笑死我了”;“zqsg”指“真情实感”;“Diss”是英语“Disrespect(不尊重)”或“Disparage(轻视)”的简写,表示贬低、诋毁或攻击。不规则的缩略语通常是多种缩略试的综合运用,如:“B4”意思是“before”或“鄙视”;“V5”意思是“威武”。

由于英语对世界文化的影响较大,因此,一些英语的缩略用法在国际上渐渐通用,如“LOL”为Langh Out Lond的缩写,意为“大笑”。

4.不规则的缩略语

不规则的缩略语通常是多种缩略方式的综合运用,如:“B4”意思是“before”或“鄙视”;“V5”意思是“威武”。

(三)错音错字类

错音错字的大量出现和使用虽然显得有些不可思议,但是事实是:有不少网络语言就是从错音错字发展出来的,而且得到了广大网民的认可。由于中国不少网民是用拼音打字,在打词组时,会自动出现一些同音字,为了追求打字速度,许多人在进行网络聊天时,面对这种常见的错误,觉得彼此知道含义,心照不宣就行了,懒得花时间去改动,结果一些常用词汇的常见错误就沿用了下去。此外,由于中国各地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口音,许多人用拼音打字时,因为自己发音不准,所以拼得也不准确,于是也形成了许多错音。因为有些音错了以后反而显得更加有趣,更凸显地方特色,平添了一层带有“草根”色彩的幽默感,时间一长竟也传遍全国,为所有网民所理解并沿用。例如:

寄几:自己

木有(米有):没有

方了:慌了

涨姿势:涨知识

此外,还有故意将汉语拼音的声母和韵母故意写成汉字的,如“吃藕”意为“丑”,“鸽吻”意为“滚”;还有故意将语词连读的,如“酿紫”意为“那样子”,“表酱紫”意为“不要这样子”,“宣你”意为“喜欢你”,“造吗”意为“知道吗”,“哒”意为“的啊”等。

(四)方言俗语类

有些网络语言就是一个地方的方言。但是在网络上流行之前,这些语言常常只局限在一个地域被使用。由于方言有着普通话所不能替代的生动,而且由非此方言区的人用起来,出于陌生化效果显得更加有趣,因此在网络语言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东北话是进入网络语言领域较多的方言,也贡献了不少俗语。在网上,经常用东北口音的“银”来表示“人”的意思,还有像“扎心了,老铁”“社会人”“社会社会”“不服nèng死你”等。俗语的优点是生活化,与一本正经的语言相比,它们更生动形象,可以把语境迅速带到世俗的方向。

像“大咖”“菜鸟”“抓狂”“衰”原是闽南方言,“灰机”是福建口音说“飞机”,“菇凉”是兰州话说“姑娘”,“小公举”是广东和山东烟台方言说“小公主”。2016年的热词“蓝瘦香菇”是广西音“难受,想哭”。“作死”广泛存在于东北话、北京话、吴语和两广白话等方言中,从中衍生出的“不作死就不会死”其英文“No zuo no die”不仅广泛流行于网络甚至主流传统媒体,2014年还被编入美国网络俚语词典。

(五)外语词汇、语音和语法类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网络语言中掺杂了大量外语词汇、语音和语法。

1.来自外语语音音译的网络语言

日语中本身有许多外来语,在日常用语中也常用英语字母或单词的发音来表意,一些先由英语进入到日语的词汇,在日本流行起来后,又由于文化的全球化流动进入中国。如:

萝莉:源于文学作品《洛丽塔》(Lolita),指小女孩

控:即日文发音中的“con”,源于英文中的complex,指有某种情结

有些网络日语借词词性十分灵活,如“宅”。

“宅”既可以当动词,指窝在家里,不出门,也可以当形容词,修饰名词,如“宅男”“宅女”,指的是不爱出门,喜欢在家里的男性和女性。

再如“萌”。

“萌”当名词用,是指“可爱的样子”,如“少跟我卖萌”;当动词用,如“我萌漫画”,指的是我喜欢漫画;当形容词用,如“懒羊羊很萌”,指的是懒羊羊很可爱。

来自英语的音译网络语言也很多,如:

因吹斯汀:英文“interesting”的谐音,意思是“有趣”。

亦可赛艇/一颗赛艇:英文“exciting”的谐音,意为“兴奋、令人激动”。因为有个明星叫曾轶可,也常常被写作轶可赛艇。

此外,外语的语法也对中国网络语言的语法产生影响,如:

“……的说”:是一种敬语,来自日文语法

“……ing”:是动词进行时的一种用法,来自英文语法

2.中国网络热词的英语版

外来语对中国的网络语言产生了影响,而中国的网络语言反过来也影响着外来语。如“给力”这个词在中国流行后,就衍生出了几个英语词汇,像“Geilivable”是将“给力”一词的中文拼音与英语中形容词后缀结合起来,字面意为“真给力”。类似的表达还有“Hengeilivable”,意为“很给力”;而“Ungeilivable”则表示“不给力”。

其他的还有:

Antizen:蚁族

Smilence:心知肚明,笑而不语

Emotionormal:情绪稳定、淡定

(六)古字新义与生造词

1.古字新义

一些古字、生僻字在网络上也被网民赋予了新的含义。

囧,音“炯”,古义为光明,通“炯”。因为其字形正好是一个耷拉着眉眼的人脸模样,现在被用来表示郁闷、尴尬。

还有,像“又双叒叕”读音是“yòu shuāng ruòzhuó”后两个字并不是常用字,在网络语言中它们也并不是被用来表示本意,而是因为这四个字中“又”字不断增加,用来表示某事物发生相当频繁,又再次发生了。

2.生造字

生造字是指网友自造出一些原本没有的字来表达生动诙谐的含义。如“”,音为“biù”,拟音发射,再如2018年年度汉字“”,音为“qiǒu”,意为“又穷又丑又土”“穷到吃土”。

(七)源自典故的“梗”

“梗”系讹字,正字应为“哏”,网络意思是笑点。一般来说,“梗”都有个出处,有的出自文学作品,有的是出自新闻事件,有的则是出自综艺节目、动漫或电视剧等。一些被用了很多遍的典故被称为“老梗”,而一些被摘为“语录”或“段子”的小插曲不断地为网络语言贡献着新的流行语。

如“买橘子”出自朱自清的短篇散文《背影》,文中朱自清的爸爸对朱自清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引申暗指“我是你爸爸”,占对方的便宜。此外,还有:

洪荒之力:最早源自电视剧《花千骨》。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游泳运动员傅园慧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了”,把观众们逗笑。

小目标:源于访谈节目《鲁豫有约》。在该节目2016年8月26日做的《大咖一日行》系列中,当时的中国首富王健林说:“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先挣一个亿。”

一个亿:2014年,倪萍主持《等着我》节目时说:“我们微博的阅读量是五千五百万,同志们,这是什么,将近一个亿呀。”后来网民们就把这种差得远的数字称为“一个亿”,如“红包一个都没抢到!感觉错过一个亿!”

(八)火星文

“火星文”这种提法最早出现于中国台湾地区,随即流行于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海外华人社会,成为中文互联网上的一种普遍用法,并逐渐向现实社会渗透。

因以仓颉、注音等繁体输入法打字时,会频繁出现一些错别字,久而久之,大家都能明白常见错别字的意思,就默认使用了。比如“劳工”(老公)、“侽喷叐”(男朋友)、“蒶ロ耐”(很可爱)、“伱傃谁”(你是谁)。

还有一些非语言符号与各种语言符号一起联合起来标示某种意思。如:“你↓到我了!”(用“↓”取代“吓”)。

(九)网络流行文体

在出现了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后,网络文体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流行文体的妙处在于可以不断套用,达到一种诙谐或反讽的效果。

2017年年初,“你尽管XX,XX算我输”的文体在期末考试季突然走红。一张外交部发言人的手势合成图上方标着“你们尽管复习,考到了算我输”。随后,就有了学生版:“老师你尽管出题,会做一道算我输”;老师版:“寒假作业你尽管写,写得完算我输”;红包版:“你尽管去抢,抢到了算我输”;锦鲤版:“你尽管转我,有用算我输”等无数版本。

还有像“隐形贫困人口”,指有些人虽然在朋友圈里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有玩,但实际上非常穷。该词一出引起了许多年轻网民的共鸣,衍生出“隐形美貌人口”“隐形有钱人口”“隐形富豪人口”“隐形单身人口”“隐形肥胖人口”。“我可能X了假XXX”的句式衍生出了“我可能上了个假班”“我可能读了个假大学”“我可能吃的是假饭”……

(十)族群网络流行语

1.二次元文化词汇

因为二次元文化发源于日本,而日语中也有汉字,所以很多来自日语的二次元词汇很容易为中国人所接受。如:

御宅族:现在广义的御宅族指热衷于亚文化,并对该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的人。狭义的御宅族指沉溺或热衷于动画、漫画以及电子游戏的人。

CP:Character Pairing(人物配对)的缩写,指观众或读者在自己心中主观地将两位角色认定为情侣。

本命:原意为真命天子,引申为最喜爱的角色的意思。也会出现“双本命”“第一本命”“第二本命”等说法。

吐槽:日文原意为抬杠、掀老底、拆台、踢爆。现中文含义中有在同伴说场面话时故意揭穿的意思。

2.网络游戏常用语言

吃鸡:出自《绝地求生》里的台词。获第一名时候会出现:“大吉大利,晚上吃鸡!”其英文是“WINNER WINNER,CHICKEN DINNER!”

奶:玩家将加血职业称为“奶职业”,相应的将加血技能成为“奶”。

Newbie:菜鸟、新玩家或技术不太好的玩家。

KB:Knock Back,指网络游戏中,怪物被击退(的值)。

Buff:施放于怪物或玩家身上的有益魔法。

De-Buff:对一个单位施放一个具有负面效果的魔法使之战斗力降低。

3.“饭圈”用语

“饭圈”中的“饭”是英语的“Fan”。其复数“Fans”,又称“粉丝”。所以“饭圈”是“粉丝圈子”的简称,指的是追星族群体自己的小圈子。

爱豆:英语idol的谐音,即偶像。

C位:“C”指“center”。指在合影、海报、舞台表演中艺人处于中心位置。

打call:应援、支持、增加热度。后又被直译成“打电话”。

云追星:在网上追星,没有在现实中主动去见真人。

死忠:又称死忠粉、真爱粉,饭圈核心组成力量。反义词是“黑粉”。

团饭:对某个组合的所有成员都有好感。反义词是“唯饭”,即只喜欢某组合中某一成员。衍生词还有“毒唯”,指对本命外的其他成员没有基本的尊重。

4.“00后”网络用语

“00后”,也称“零零后”“千禧一代”,指2000年后出生的一代。主要见于这个年龄层的网络用语示例如下:

扩列:扩充、添加至好友列表,即问可不可以加个好友,缩写为“K”。

躺列:互加好友之后,没有交流,躺在好友列表中的行为。

长弧:因重要事情,需长时间离开二次元空间,暂时回归三次元,导致长期不在线。类似的还有“淡圈”“弧圈”这样的表达。

李涛:“理性讨论”的缩写,意思是不要情绪化地攻击。

欧气:指“好运气”,反义词是“非气”。运气特别好为“欧皇”,运气特别差为“非洲酋长”。

网络符号能提示一些约定信息,在网络空间中使用这种方式交流,还能产生沟通以外的意义,比如它能够提高使用者的吸引力。当聊天的一方大量使用网络语言时,一方面能够显示这个网友是个风趣的人,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其在网络聊天方面不是新手。由于不常接触互联网的人几乎看不懂也不会用网络符号,因此,这种使用也能从整体上显示出这个网友是个跟得上时代的人。年轻一代对网络语言的热衷,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种青春期的叛逆情绪,是他们对循规蹈矩、古板刻薄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反抗,也传递出渴望用独立的“自己”和同龄人交流与沟通的心情。对他们来说,网络语言不仅仅是时髦的标志,更是一种身份的认同。在青年人中,如果不懂网语,就会被视为“落伍”“古董”,进而被孤立、淡忘。游离于群体之外,往往是渴望融入社会的年轻人最不能忍受的,会引发一种怕被新时代遗弃的恐惧。

在“大众狂欢”的过程中,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文化和亚文化的一部分,不断丰富当代的文化,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文化发展的潮流。虽然目前有些内容和形式娱乐的成分更多些,还得不到主流文化群的认同,但是,就像以前白话小说曾在历史上遭遇轻视但逐渐成为文化的主流一样,网络语言和文体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也会不断被主流文化接受。娱乐是网络语言的重要特点,娱乐精神和分享精神是互联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前者更是后者产生的前提条件。只要是能够给网民们带来娱乐的东西,网民们就会喜欢。语言虽然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但是它们本身也具有反向塑造的作用,当一些网络流行语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语言本身也会反过来塑造人们的思维。而在分享的过程中,网络语言不断地得到再创造,从而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推动网络文化乃至社会文化不断地向前发展。

由于网络对现代社会的渗透越来越深入,网络语言在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许多网络词汇甚至已经被收入词典。美、英等国一些权威词典每年都收录部分网络语言,作为国内普通话用词典范的《现代汉语词典》也在进行收录。与此同时,有专家认为,这些语言客观上对当前急需规范的语言会产生负面影响,提出要立法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甚至还有人提出“汉语面临危机”。但是更多的专家认为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传播信息和交际,传播和交际都是分层次、分类型的,不同语体的语言,其规范和要求也不同,网络传播中确实存在对网络语言等传播符号的需求,没必要拿一些旧的语言规范来要求网络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