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新领域
(一)数字阅读
数字阅读有两层含义:一是阅读的内容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如电子书、网络小说、电子地图、数码照片、博客、网页等;二是阅读方式是数字化的。即阅读的载体、终端不是传统的纸张,而是带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如电脑、手机、阅读器等。由于数字化的电子信息具有使用方便、存储量大等优点,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
数字版权保护是电子书出版中最重要的技术基础,只有通过它,电子书的作者和出版社才能得到相应的收益,电子书销售数量才可计数。电子书销售网站从出版社得到电子书的销售许可,读者通过网上支付购买电子书,出版社也可以把电子书通过销售渠道卖给图书馆,图书馆购买电子书就像购买纸质书籍一样,按复本数购买,对读者提供借阅服务。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数字出版业都呈快速发展态势,美国畅销小说作家斯蒂芬·艾德温·金(Stephen Edwin King)在2000年3月14日出版了第一本只出数字化的电子版、不出印刷版本的图书作品。之后,数字出版产业飞速发展。现在我国数字出版总量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每年的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在中国一般被称作“世界读书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都会发表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在“世界读书日”前夕公布。2018年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该次调查2017年7月启动,2018年2月结束,覆盖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推及我国人口12.84亿。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我国成年国民中,10.2%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此外还有5.4%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电子书,有两成以上的国民有听书习惯。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电子阅读器阅读接触率、平板电脑阅读接触率均有所上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更新,数字阅读产业技术经历了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智能创作、场景沉浸、千人千面成为数字阅读行业的流行用语。智能阅读技术为用户的阅读过程增添许多乐趣。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提升了用户的沉浸式体验,通过专家分析、排行推荐和精准画像完成的智能推荐,实现了“千人千面”的内容定制功能,成为用户自由定制的“理想型图书馆”。
2018年4月13日,在第四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上,由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编著的《2017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发布,通过对全国10余家主流数字阅读企业进行数据采集和深度访谈,对全国229个城市数字阅读用户展开随机抽样,发现2017年数字阅读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52亿,较上年增长26.7 %。以音频为主要传播载体的知识付费服务发展迅猛,2017年有声阅读市场规模达到40.6亿元,借助音频媒介开展的综合类知识付费服务贡献了约10亿元的收入规模,成为推动市场增长的中坚力量。用户为电子书付费的意愿也在大幅提升,愿意为单本电子书支付的金额从2016年的8.9元提高到13.6元,超过半数的人会因为内容质量高、价格合理而付费。“80后”“90后”付费意愿最强烈,他们会因为阅读体验好和喜欢的作者而付费,付费意愿超过6成。
数字阅读虽然在技术进步和产业扩张方面发展迅速,但是也存在着如内容不够精练,版权评估缺乏体系,版权交易模式不规范,机构操作不够专业的问题。这些问题常常造成交易效率低下、交易成本过高的现象,有时甚至导致资源浪费。未来,数字阅读在服务方面会更加公共化,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版权运作更加精细化,内容质量更加精品化,在价值评估方面也会更加体系化。行业协会、版权方、下游企业及独立第三方平台会在政府指导下,共同建构IP评估标准,形成高效有序的交易模式。
(二)知识付费
数字出版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版权保护方面的问题。因为互联网上绝大部分的信息都是免费的,因此,电子阅读兴起时走的也是“免费”之路,电子信息的读者也逐渐养成了“看网上的东西不用花钱”的意识和习惯,这使数字信息的版权保护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环境。但是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人均收入快速增加,人们的消费结构中生存型消费比例逐渐降低,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的比例稳步提高。在文娱领域,伴随着主流视频网站的会员制度及音乐平台的数字音乐专辑等消费形式的不断推出,市场对于付费获取内容的接受程度显著提高,网民逐渐养成了为互联网内容付费的习惯,这一趋势也预示着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
知识付费是一种共享经济形态,也就是知识共享的付费形态。知识共享即“通过将社会中分散盈余的知识技能、智力资源进行整合,以免费或付费的方式将其传递给众人或特定平台的一种共享传播形式。”[3]而知识付费是在知识共享发展到出现开放型内容社区之后,由个人面向网络大众提供有偿内容服务的传播模式,是把知识变成产品和服务来实现商业价值。
知识付费并不是在数字时代才出现的,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生产内容大量涌现,网络信息量爆炸式增长,人们在碎片化的时间中渴求专业高质量的知识。免费让信息传播趋于垃圾化、泡沫化,而互联网内容提供方要生存,也有着需要将流量变现的压力,而网上支付手段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各个平台细分受众、设置个性化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此外,伴随着各种网络意见领袖带来的网红经济、网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及网络小额付费的便捷,技术赋权使得知识付费应运而生。
知识付费有三大特性,分别是开放性、共享性和有偿性。开放性是指第三方平台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结构,UGC和PGC[4]内容可以共生共存,保证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共享性是指知识的供应来源于互联网的“分享”精神和知识生产的零边际成本,用户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有偿性是根据市场规律,优质信息和知识有着更高的需求,而提供这种需求自然地可以索求报偿,一定的收益成为保证价值链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在这一年,随着“得到”“知乎”“喜马拉雅FM”和“分答”等平台的相继入场,知识付费行业实现了爆发式增长。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49亿,预计在2020年将达到235亿。[5]随着知识付费的普及度不断提升,市场的发展潜力十分可观。
知识付费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分别为:专业化垂直内容、生活化实用内容、以社群为基础的知识付费App、基于平台的付费模块、内容社区的打赏模块。
专业化垂直内容做得较好的是“喜马拉雅FM”和“得到”App。“喜马拉雅FM”是国内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在线移动音频分享平台。“得到”是“罗辑思维”团队推出的主打知识服务的App,通过订阅专栏、付费音频、电子书等方式为网友每天提供有价值感的知识内容。从产品内容侧重模块来看,此类平台侧重人文社科类专业内容,系统性强,需要安排长期的时间来学习,模式更类似于传统教育培训机构。这种形式的知识付费产品的优势是知识更专业、更系统化,易增强用户黏性,能吸引和维持稳定的用户。
生活化实用内容做得较好的是“分答”和“荔枝微课”。“分答”是果壳网旗下的“在行”在微信公众号上线的一款付费语音问答产品。“荔枝微课”是微信内最大的微课平台,首创PPT语音同步直播,录制音频、视频,能够协助老师分销课程。从产品内容来看,此类内容偏向于生活类知识技能的输出,涉及知识比较实用,并且具有碎片化学习的特点,很符合现在互联网时代快速学习的趋势。
以社群为基础的知识付费App做得较好的是“小密圈”和“贵圈”。“小密圈”是由深圳市大成天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知识社群工具。“贵圈”是一款基于娱乐的兴趣社区看娱乐八卦、扒明星关系、追星追剧的App。此类知识传播形态特点主要是形成紧闭的生态圈,补救了工具属性产品用户黏性不足的问题。
基于平台的付费产品做得较好的是“知乎live”和“新浪微博问答”。“知乎live”和“新浪微博问答”都是我国有较大影响的网络问答社区。由于这种类型是基于平台的模块产品,拥有平台自带的用户和作者,推广运营方便,能保障用户黏性,在内容定位上也比较精准。而且很多用户和作者本来就长期使用平台,并且已经在内部形成了一个稳固的圈子,对平台信任度较高,因此用户转化成本相对来说较低。
内容社区的打赏模块做得较好的是微信公众号和“简书”。不同于前面四类知识付费产品,此类打赏模块都是主动型的知识付费模块,完全依靠读者用户根据文章内容的认同感,从而主动形成的知识付费过程。这一类知识付费产品,如果想产生好的商业效益,对知识的内容要求较高,在不同的用户个体中会形成不同的差异性。
在知识付费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各类型的平台呈现差异化发展且差距显著——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和整合营销机构艾媒咨询调查数据显示,
41.6%的受访者使用音频类产品,位列知识付费三大媒介之首,成为行业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