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介对现代传播生态的影响

一、网络媒介对现代传播生态的影响

任何一项新技术的诞生与运用,都将极大地改变现有媒介的传播格局甚至是人们的传播方式。网络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新的网络媒介层出不穷,所以网络时代的媒介格局也处于时刻变化之中。

(一)网络媒体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李良荣教授在2017年中国网络媒体的格局和态势研究中发现,在当前传媒格局中,网络媒体占据主导地位,民营媒体继续高歌猛进,传统媒体则整体仍处于下滑态势。与此同时,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央级媒体和以浙报集团、上海报业集团为代表的省级传媒集团在媒介融合和多元经营上奋起“逆袭”,深度融合效果初现。智能化、大数据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基本潮流。以数据新闻和移动直播为代表的网络新闻报道模式基本成型。[1]

半年一次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近几次的数据也都表明,网络新闻服务形式已经从早期的以采编分发为主的自主传播模式转化为以用户资讯需求为主的资讯平台供给模式,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发展成为资讯服务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媒体中,以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的商业网站占有技术的先天优势,借助融资的资本在媒体领域积极布局,地位已经十分稳固。与之相比,传统媒体开发的新媒体产品尚无法撼动其主导地位。以移动新闻客户端为例,排名相对靠前的澎湃新闻、央视新闻和人民日报客户端尽管在这两项统计指标中有所增长,但与商业客户端相比仍差距较大。

在当前的网络媒体生态圈中,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过去,网络空间各领域的垄断态势逐渐形成。例如,新闻资讯领域,腾讯新闻和今日头条分别是门户客户端和聚合客户端的领导者。知乎代表了成熟的社会化网络问答社区,是中间阶层、精英人士的社交区;豆瓣以评论为主,集博客、交友、小组、收藏为一体,过去是“90后”的天下,现在是“00后”的天堂;优酷土豆、爱奇艺和腾讯视频成为网络视频行业的“三驾马车”,各家的定位也日渐清晰:优酷和土豆合并后,继续占据UGC模式的领先地位;爱奇艺加强版权投入,在付费会员方面成效显著;腾讯视频除了巨额版权投入,其社交网络对视频流量的强支撑作用日益显现。[2]

不过,尽管整体来看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还处于探索阶段,但以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为代表的中央级主流媒体依托政策、资源和媒体品牌优势,在内容影响力和媒介经营方面努力与新媒介在融合中转型,成效明显。

(二)智能化成为基本潮流

根据李良荣2017年网络媒体的格局和态势研究,互联网发展已经从最初的网络化、数字化,演进到智能化发展阶段。人工智能成为未来传媒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智能化成为全球发展潮流。全球互联网巨头已经开始重点投资人工智能研究,如苹果公司收购Emotient的人脸扫描技术,用以监测广告受众反应,谷歌公司推出基于人工智能的邮件服务,微软推出语音助手Cortana等。在国内,2016年8月,浙报传媒获准募资19.5亿元,用于建设“互联网数据中心和大数据交易”项目。网络智能化使数据收集、梳理、整合,最后成文都更加方便快速,大大提高了专业领域的新闻生产速度。[3]一方面,美国、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纷纷出台相应的国家战略,进行全方位战略布局;另一方面,各国纷纷形成了政府与资本合力投资人工智能发展的局面。我国也积极顺应这一潮流,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积极谋划。

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30年使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这是我国首个面向2030年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标志着人工智能的推进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7年11月15日,中国科技部召开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暨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会,会上公布了第一批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依托互联网巨头BAT和科大讯飞公司,自动驾驶、城市大脑、医疗影像、智能语音等领域不断出现重大突破。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4]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学习知识、生产知识的传统方法会被颠覆,而新闻界的生态格局也一定会因此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传媒移动化社交化

网络媒介技术作为信息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不断更新并重塑着当代媒介生态。随着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和向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渗透,新闻生产与社交媒体的联系日益密切。手机的普及和智能化迅速使网络传播媒介的主战场从电脑转向移动终端,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广泛使用使得新闻传播的形态也开始走向社交化。社交媒体不仅越来越是新闻传播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成为新闻生产的信息源头、网络舆论的主要公共空间。

1.移动社交媒体对传播空间距离的消弭

二十世纪60年代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者哈罗德·英尼斯(Harold Innis)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基本结论是,任何媒介都有一定时间或空间的媒介偏向性,要么偏向于时间,要么偏向于空间,而这对于不同社会形态的形成和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媒介的偏向既能反映社会文明和媒介技术的变迁,又能推动两者的发展。[5]移动社交媒体由于是随身携带,而传播又是以电子的速度进行,因此空间距离变得仿佛不存在一样。由于其瞬间扩散能力强,在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上均超过传统媒体和其他网络媒体。在社交媒体上,突发事件、社会民生、新闻热点被广泛进行讨论,渐渐地,这个领域开始掌握社会舆论的主导权。

移动互联网传播使空间挤压时间,时间消灭空间,形成一种扩张膨胀型的传播。这就改变了传统传播的时空观念、生存环境、社交方式与社会关系。网络空间的个体通过各种联系形成网络,并形成信息传播的场域。这种格局的转变催生了嵌套式平台,层出不穷的移动客户端占领了用户的屏幕,数亿移动用户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消费媒体内容。一些逐渐适应了移动互联生活节奏和状态的用户(受众),虽然还会重视媒介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价值,但很可能会因为媒介替代效应的作用,减少在传统媒体形态下的传播时间和注意力。藩篱的拆除,壁垒的打破,时空观念的颠覆,使得媒介共生成为可能,而新的媒介环境和媒介形态也使得媒介地位和社会话语权发生相应变化。[6]

2.移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播路径更加多元

相比较传统媒体与非移动的网络媒体,移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播路径更加多元。传统媒体时期的新闻制作,由专业媒体从业人员采集并加工信息,通过专门媒体机构传递,以实现向受众提供信息的目的。这时的新闻发布是一种单向线性的信息流动,某一则新闻是出现在头版头条还是出现在末版片尾、所占篇幅和时长,都是一种潜在的意义来源,人为赋予的新闻话题或新闻人物的相对重要性,暗示着新闻编辑的价值判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受众对信息的处理方式。新闻从生产到消费,受众是新闻传播流程的终点。而在社交媒体上,通过新闻的搜索引擎和个性化定制新闻等工具,打破线性排版或节目编排顺序,新闻的传播和获取不再按照专业编辑的设置一成不变。“分享”的功能允许用户通过社交行为与其他账户发生关联,告知亲人、朋友、甚至是其他陌生用户哪些内容应该得到关注,使分享内容成为一种新闻流通模式。用户的身份不再是“发布——接收”这条线段终端的端点,而开始成为一个个网状结构上的结点。这样,一种基于现实社交关系的信息分配“拓扑”结构形成,通过社交媒体关注新闻,点赞、评论并转发,使新闻传播从以前的“约会”行为转变为一种“随机”行为,通过每一个用户结点沿网状发散的路径实现多次传播。[7]

传播路径的多元化使得移动社交媒体上新闻存在形态由偏静态转向偏动态。“通过分享功能和嵌入的链接功能,可以将其他用户和记者引向相关报道或提供进一步更为详尽的信息。点赞、分享、评论等都是一种‘解释’的行为,体现了新闻在社交媒体平台建立新文本意义的过程,将新闻从原本的客观事实‘语境’,转移到新建的‘社交’语境当中,通过用户之间的质疑、对话、评论和补充使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也可以产生信息内容的变化,而不同于传统媒体时期的新闻生产,其信息的更新基本止步于新闻传播环节的开启阶段。除此之外,社交媒体平台开发的流媒体视频直播功能,使新闻直播成为新闻媒体机构现阶段社交化发展的重点之一。新闻社交化趋势下,一些新闻内容未经过专业工作者的策划与加工,带有突发性,所以最终形成的新闻‘产品’比起传统媒体时代有更多变数,新闻报道期限被延长,新闻内容处于不断纠正、更新、追踪和互动回应的过程中。”[8]

3.移动社交媒体产生新中心化传播

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是中心化的,网络时代早期的传播突出和强调去中心化,“权威式中心化的主体意志淡化,代之而起的是平等自由的主体间交往,所形成的人际关系则是去中心化的,没有中心感,缺乏稳定性。”[9]但进入社交网络时代,媒介生态和格局在经历了技术和思维的改变后又再次偏向中心化传播。一些大的社交网络平台自身可以搜集新闻线索,然后形式多样地发布。由于它们兼具了媒体机构的形式和内核,于是成为新媒介生态格局下新的媒体中心。

当信息总量急剧增长,量变最终会导致媒介生态的质变。“海量信息大量涌入,也产生了信息泛滥的虚拟经济,生产媒介产品的重要性已远远比不上推销媒介产品和争夺受众的紧迫性,受众的有限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媒介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经济活力都产生了变化。”[10]社交媒体时代的用户早已不是大众传播时代之前,或传统媒体时代中,那种对信息总是处于饥渴状态的受众。面对天文量级的信息,他们有着充分的自主权来决定和取舍,因此社交网络时代的媒介常常需要既兼顾大众传播,又兼顾有针对性的小众传播,既要去中心化,由于马太效应,又不得不承认出现的新的中心化。

所以,网络时代的历史虽然不长,但是已经经历了从中心化的大众传播到有线互联网络时代去中心化的群体传播,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的多元中心化的传播。传播形态结构的变化使得媒介格局形成媒介共生新形态,各类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在不同空间既竞争又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