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公民新闻

四、公民新闻

虽然现在公民新闻的兴盛被认为是源于互联网的发展和自媒体的兴起,但其实从内核上,网络时代的公民新闻在精神上承袭着20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新闻界兴起的公共新闻学(public journalism)社会运动,该运动出现的背景是社会大众对当时的新闻界提出许多批评,并出现了信任危机。该运动提出应由公众而不是专业的媒体人来设置新闻报道的议题。纽约大学的教授杰·罗森(Jay Rosen)被称为“公共新闻学之父”,他提出新闻业应当变得更加开放,成为公众的民主论坛。虽然由公众设置议题现在看来十分平常,但是在当时这种观点对传统的新闻规范还是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在新闻史上,“公共新闻运动”被誉为“美国新闻史上最有组织的内部社会运动”,据统计,1994—2001年,美国有超过两成的报社执行了某种形式的公共新闻,但是在传统媒体大众传播时代,做公共新闻程序烦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效果相对于付出却不够明显。

公民新闻(Civil Journalism)又称参与式新闻、市民新闻,是一种公众参与度较高的新闻报道形式。有人将公民新闻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信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37]。有人把它称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38]。一般来说,公民新闻就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公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新闻传播方式。

公民新闻的出现有着革命性的意义。公民新闻的诞生,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群体在传播中的地位,传播者和受众群体不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在意义上可以互换,实现了传播主体的位移。建立在双向传播基础上的公民新闻促进了民间话语体系的崛起,颠覆了“舆论一律”的传播格局,是一种民主化的媒体形式。因为有了大众的参与和影响,主流媒体的报道将会变得更加客观,更加理性。新闻将不再是几家媒体的发言,而会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声音,公民新闻是新闻业的一场革命。[39]

网络传播的便捷化及社交化激发了公民参与新闻传播的兴趣和积极性,由于公民新闻的参与都是自发的主动行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公共新闻的公共性精神和对话主义在网络时代的公民新闻中仍被自动继承。只不过在网络时代,它更多地是一种参与和共享,交流与互动。公民新闻与公共新闻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在传统媒体时期,受限于传媒技术的发展和公民的媒介素养,公众参与社会事务讨论的渠道是狭窄的,效率是低下的;但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让公民记者跨时空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进行新闻报道,这就为发展公民新闻的参与性奠定了技术基础。在互联网空间中,每个公民记者的身份在形式上是平等的、自由的,他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讨论的渠道也是多元自由的。[40]

虽然网络时代公民新闻的历史并不长,但是此类公民新闻的影响已凸显。这种影响首先使传统新闻机构日益受到公民新闻的冲击,越来越多的报纸读者或电视观众借助互联网、可拍照手机、摄像机及其他科技工具参与新闻制作。公民新闻使传媒与受众的互动方式发生了变化,公民新闻为舆论场增添了声音,而且是更加原生态的声音。公民新闻在“重构事实真相”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在一些突发事件现场,在场的普通人可以第一时间用所携带的手机等工具将信息相对最本真的状态记录下来,而且可以采用文字报道、图片解说、视频呈现、VR展示等多种方法立即发布。而中国“天网监控系统”中几乎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一些车辆上配备的行车记录仪、警察或城管的执法记录仪等工具,也在还原事发情况中起到很大的帮助。

网络时代的公民新闻常常被称为“公共新闻2.0”。美国的两位传播学者谢恩·波曼和克里斯·威利斯在他们的《自媒体》一书中如此描述公民新闻:一群公民扮演主动角色,他们主动进行新闻及资讯的收集、报道、分析及传送过程,旨在提供民主社会所需的独立、可信、正确、广泛且相关的资讯。

近年来,中国公民新闻事业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发展迅速,热点公民新闻事件频出。除自媒体外,中国商业新闻网站也纷纷搭建公民新闻平台。而在这个过程中,公民新闻与传统专业新闻互相促进,出现了融合趋势,公民新闻成为传统的专业新闻机构重要的信息源,为一些新闻大事件提供亲身体会的信息和事实细节。而公民新闻的影响往往也需要传统专业媒体的转发和评论,在一些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的二级传播中扩大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公民记者的“记者意识”可以得到强化,而传统媒体工作者的“公民意识”也被更多地激发出来。从目前公民新闻的发展情况来看,公民新闻呈现出自然融入主流新闻业的趋势,大众已渐渐习惯公民新闻是现代大众传播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的这一现状。

【注释】

[1]丹·吉尔莫.草根媒体——部落格传奇[M].陈建勋,译.台北:美商欧莱礼台北分公司,2005:序.

[2]王君超.微博的“颠覆性创新”[J].传媒,2011(5):18.

[3]詹新惠,刘海梅.如日中天的博客——垃圾场还是舆论场[EB/OL].新浪网.http://cul.sina.com.cn/t/2005-01-05/104044.html.

[4]皮博迪奖是美国表彰在电子传播(包括广播、电视、有线电视及网络)方面做出杰出成就的电子媒介产品的著名奖项。这里的电子媒介产品包括团体的视频产品、教育部门的媒介、家庭录像节目、万维网以及CD-ROM。

[5]林靖.微博与公共新闻的生机[J].网络传播,2011(9):27.

[6]来扬,霍仟.动车追尾事件的微博版本[N].中国青年报,2011-07-25(7).

[7]王永强.微博“意见领袖”少数派的权利[N].中国经营报,2011-09-17(5).

[8]周楠,谢耘耕.微博究竟改变了什么[N].解放日报,2011-01-11(4).

[9]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2018年上半年人民日报·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R/OL].人民网.http://qh.people.com.cn/n2/2018/0810/c382226-31919796.html.

[10]Multi-Channel Network的简称,指多频道网络。一般是在资本的支持下保障内容的持续输出,以整合营销的方式实现商业价值。

[1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8/P020180820630889299840.pdf.

[12]李永刚.互联网上的公共舆论及其生成机制[N].金融界,2010-10-18(6).

[13]大数据文摘.2017微信数据报告:你需要了解这些数据[N/OL].腾讯云.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onticle/1134786.

[14]喻昕,许正良.网络直播平台中弹幕用户信息参与行为研究——基于沉浸理论的视角[J].情报科学,2017(10):148.

[1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8/P020180820630889299840.pdf.

[16]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4.

[17]Jürgen Habermas.Democracy and the Public Sphere[M].London:Pluto Press,2005:116.

[18]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68-69.

[19]熊光请.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特征与前景[J].教学与研究,2011(1):43.

[20]杨仁忠.公共领域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1.

[21]Neera Chandhoke.Exploring Mythology of the Public Sphere[M].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2005:328.

[22]黄卓越.博客写作与公共空间的私人化问题[J].文学评论,2008(3):141-146.

[23]熊光清.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特征与前景[J].教学与研究,2011(1):45.

[24]李松涛.私人博客屡屡震动公共空间,今天你博客了没有[N].中国青年报,2006-04-10(4).

[25]胡泳.微博,看客如何实现落地[N].时代周报,2010-11-25(4).

[26]张明新.自由与责任之间[J].青年记者,2011(6):26.

[27]刘峥.试析记者微博客使用特征与专业身份的建构——以新浪微博记者博主为例[J/OL].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150608/150617/13455632.html.

[28]顾明正.微信隐私:关系网络与边界管理[J].青年记者,2018(3):9.

[29]刘艳.微信朋友圈:互联公共领域的新舆论圈[J].新媒体研究,2016(2):15.

[30]任锟.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当前微信朋友圈的角色定位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8):98.

[31]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8.

[32]程义峰,庞元元.中国公民记者左右舆论走向,部分人无视信息真实性[J].瞭望新闻周刊,2010(1):25.

[33]王君超.微博的“颠覆性创新”[J].传媒,2011(4):61-62.

[34]金兼斌,李晨晖.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公民编辑”:概念与形态[J].编辑之友,2018(1)69.

[35]张品良,陈滢.自媒体时代“公民编辑”的生成及其引领[J].东南传播,2012(9):36.

[36]赵志立.公民记者和公民编辑兴起的意义与挑战[J].中国编辑,2006(9):39.

[37]郭涛.公民新闻,传统新闻的颠覆者[N/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8-02/03/content_7560019.htm.

[38]杜向菊.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新闻世界,2010(7):19-20.

[39]郭颖.网络时代公民新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前沿,2011(12):151.

[40]李欣人,何明敏.走向社区新闻:公民新闻发展路径的反思[J].编辑之友,2017(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