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3 紫外线-冻融循环试验

6.8.3 紫外线-冻融循环试验

1)试验方法

为研究混凝土强化表层之后,在紫外线-冻融循环复合作用下的耐久性性能,结合有关混凝土的冻融循环试验以及紫外线老化试验方法,参考《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中,关于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试验的要求,选取相对动弹模量和冻融剥落质量作为评价的指标,开展紫外线-冻融循环复合试验。具体试验方法如下:选取素混凝土试样,以及标准用量的喷涂强化材料的混凝土试样,先进行紫外线老化试验,再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如此交替循环进行,紫外线照射24h、冻融循环10次为一个循环,具体参数见表6-14及本章6.6节冻融循环试验。

2)试验结果

对紫外线-冻融循环试验之后的混凝土小梁试件,进行动弹模量测试,并转化成相对动弹模量,测试结果见图6-27a;对紫外线-冻融循环试验之后的混凝土小梁试件,进行剥落质量测试,并转化成质量损失率,测试结果见图6-27b。

图6-27 紫外线-冻融循环复合试验相对动弹模量及质量损失率变化

从图6-27中可以看出:在紫外线-冻融循环复合试验,素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模量降低幅度最大,质量损失率也最高;同比,喷涂了强化材料的混凝土试件,在复合作用下,相对动弹模量及质量损失率这两个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说明在多因素复合作用下,强化材料对混凝土试件的抗冻耐久性有提升作用。

单一冻融循环试验的试验结果见图6-24。与单一冻融循环作用相比,紫外线作用会造成混凝土试件抗冻耐久性进一步下降。其中,紫外线照射累计时间10×24h,造成试件相对动弹模量降幅增大,降幅分别为硅烷组7.44%,AH材料组15.65%,聚脲组12.8%,环氧树脂组12.76%,素混凝土组5.7%;造成质量损失率增大,增幅分别为硅烷组0.51%,AH材料组1.05%,聚脲组0.21%,环氧树脂组-0.08%,素混凝土组0.22%。在紫外线-冻融复合试验中,环氧树脂组、素混凝土组分别在试验累计次数第9次和第7次之后,因相对动弹模量低于初始值的60%停止测试动弹模量,同时继续试验,测试了后续一次试验的质量损失率。

在紫外线作用后,硅烷组的抗冻耐久性最好,环氧树脂组最差;AH材料组和聚脲组性能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