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常见事故类型分析

二、户外常见事故类型分析

(一)户外运动常见的动物伤害与处理

1.水母伤害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大型水母如海蜇,蜇刺人体后,其刺丝囊中的毒素会造成人体皮肤红肿。如果被蜇刺的面积较大,可以引起麻痹,甚至死亡。在海边活动的人要引起重视。

处理方法有:① 肥皂水清洗;② 牛奶涂抹患处;③ 鸡蛋涂抹患处;④送医院治疗。

预防措施有:① 不要在有水母出没的地方游泳;② 乘小船、艇时不要把手、脚放在水里;③ 水下作业要穿防护游泳衣。

2.蛭类伤害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1)水蛭。水蛭体长30~60毫米,宽4~8毫米。背腹扁,背黑褐色,腹黄褐色,整体密生环纹。体前后各有一个吸盘,前吸盘中有口,口腔内有3个颚,可以割皮肤。在吸血的同时,唾液腺能分泌抗凝血酶和血管扩张素,使寄主伤口流血不止。

水蛭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河流、湖泊、池塘、水田、水库等水域。涉水时应该注意。

处理方法:① 被水蛭叮咬时,不要用手直接拽下水蛭,那样会增加伤口的流血量,还可能在伤口上有动物残留物。可以用手或其他扁平物拍打,或用烟头或打火机烤,水蛭会自行蜷缩落下。② 如果没有消毒水,可用盐水或清水冲洗伤口。然后,用手压法止血10分钟以上,或者用加压法包扎。③ 向医生咨询。

预防措施:① 水中活动尽量不赤脚;② 经常检查浸水肢体;③ 烟蒂泡水,涂抹身体,干扰水蛭化学感应器。

(2)旱蛭。形态与水蛭类似,体色比水蛭浅,黄褐色,个别种类多少有些绿色。旱蛭为陆生,属于外寄生虫,常栖息在山林的草丛和灌木丛中。在我国南方分布较广。旱蛭的化学感应器比较发达,对寄主的气味比较敏感,对经过的人可以迅速做出反应。而且食量惊人,吸血后体重可以增加5倍。

处理方法同水蛭。

预防措施:① 服装没有开放点;② 穿越林地后,及时检查;③ 以烟蒂、香水等气味干扰其化学感应器。

3.节肢动物伤害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1)蝎子蜇刺。蝎子属蛛形纲蝎目。白天常隐藏在缝隙、石块、落叶下,夜间活动。蝎子尾端有一个发达的尾刺,具有毒腺,能分泌神经性毒素。人被蝎子蜇刺后,疼痛难忍,并伴随局部或全身中毒,多处被蜇刺甚至有性命之忧。

蝎子中毒的症状:① 伤口剧痛,局部红肿、水泡、血泡、组织坏死;② 两小时后,烦躁、出汗、流口水、气喘、恶心,甚至呕吐;③ 多处蛰刺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昏迷,严重者呼吸麻痹而死亡。

处理方法:① 3%的氨水泡洗患处;② 拔出毒刺,用肥皂清洗伤口;③ 结扎肢体,防止毒素扩散;④ 蛇药溶解涂抹患处;⑤ 板蓝根、半边莲捣烂外敷;⑥ 送医院治疗。

预防措施:① 不要赤手在缝隙、石块下摸索。② 放在营地地面的服装、鞋帽,要检查后再穿。③ 帐篷离地面较近处的拉链要拉好。④ 晚间半睡半醒时感觉有东西在身上爬时,千万不要用手去捉,要慢慢调整身体,在弄清楚是什么东西后,迅速抖掉,等其自己爬走。

(2)蜈蚣咬伤。蜈蚣属多足纲,为夜行性动物。附肢较多,每体节有一对足。背腹扁,第一对附肢特化为颚足。颚足的基部愈合,末端为毒爪,内有毒腺。毒腺虽然不能致命,但被咬后疼痛难忍。

中毒症状:① 局部红肿、疼痛;② 严重者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发热等;③ 治疗不及时会发生局部组织坏死。

处理方法:① 蜈蚣的毒素属于酸性,可以用一切碱性液体中和,肥皂、石灰水、氨水都可以涂抹患处;② 明矾调匀涂于患处;③ 蛇舌草捣烂外敷;④ 蛇药片溶化外敷。

预防措施同蝎子。

(3)跳蚤咬伤。跳蚤属昆虫纲蚤目,为体外寄生虫。深褐色,体型小,通常以毫米计。胸部附肢适于跳跃,不易捕捉。叮咬人体后,可引起皮肤丘状红肿,且丘肿常常连片,奇痒无比。

处理方法:① 碱性液体涂抹叮咬处,止痒处理。② 龙葵捣烂涂抹可消肿。

预防措施:① 跳蚤常常寄生于其他哺乳动物体毛中,与动物接触时要注意。② 跳蚤在开阔处喜欢跳跃,在隐蔽处喜欢钻营。在有跳蚤的地方宿营尽量少穿衣服。怀疑身上有跳蚤时,应尽量大范围地抖动衣服。

(4)全沟蜱咬伤。全沟蜱属蛛形纲蜱螨目。体长3~5毫米,褐色,头、胸、腹合起呈卵圆形。脚须在体前并拢,外观似头部,因此称为“假头”。在森林中比较常见,尤其是落叶松林。全沟蜱属于体外寄生虫,以动物血液为食。侵害人类时,其“假头”常常钻入皮下。人们发现后,用手拽下时,往往会将“假头”遗留在皮肤内,造成局部溃疡。

受害症状:① 皮肤局部红肿、溃疡;② 全沟蜱可以传播森林脑炎,并有一定的潜伏期。

处理方法:① 发现被全沟蜱叮咬后,不要直接拽下。应该先在全沟蜱身上轻轻拍打,待其有准备后,以拇指和食指捏住,向前轻轻提起。如发现皮肤中有残留物,应及时取出。② 用手在叮咬伤口处挤出一些血。③ 向医生咨询,注射疫苗。

预防措施:① 穿越森林后,及时检查;② 穿越森林前,将领口、袖口包扎严实;③ 尽量不晃动树枝。

(5)蜂类蜇刺。蜂类属于昆虫纲膜翅目。并不是所有的膜翅目都能蜇刺。蜂类中有一部分是蜇人的,而且是雌性。蜂类的蜇刺是由雌性的产卵管特化而形成的,基部往往具有毒腺,是蜂类重要的防御器官。比较凶悍的种类属于胡蜂科,马蜂就是胡蜂科中的一种。蜜蜂科的许多种类也有蜇刺,但是后果没有胡蜂科严重。

蜇刺症状:① 局部有红肿、发热、剧痛等症状,5~7天后逐渐消退;② 严重者出现头晕、眼花、气喘等症状;③ 多处、大面积蜇刺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导致死亡。

处理方法:① 千万不要挤压伤口,以免毒液扩散。② 认真检查,看看是否有蜇刺留在皮肤内。如果有,应及时用小刀或针挑出,伤口可任其自然流血。③ 最好能判断是被什么蜂蜇刺的。胡蜂蜂毒属于碱性,不要用肥皂去清洗,可以用酸性液体冲洗;蜜蜂的毒液是酸性的,应该用肥皂等碱性液体冲洗。④ 如果情况严重,应该送医院。

预防措施:① 不要去捅马蜂窝。蜂类在没有受到攻击时是不会主动攻击的,因为蜇刺以后往往意味着死亡。但是,如果有人激怒它们,它们是不怕牺牲的。② 远离蜂巢。蜂类对自己的蜂巢十分珍惜,会誓死捍卫。如果在蜂巢附近无意晃动了它们筑巢的树枝,后果不堪设想。③ 一旦被大群蜂类攻击,千万不要去扑打,那样会引来更猛烈的攻击。可以用厚衣服蒙住外露的皮肤,远离蜂巢。如果附近有水源,可以钻到水里。④ 建立营地时,先观察周围是否有蜂类出没。如果有,请分析是因为花蜜的原因还是附近有蜂巢。应该远离蜂巢扎营。⑤ 如果你的衣服很鲜艳,会有蜜蜂在你身边飞舞或落在你身上。千万不要扑打它们,应站立不动,不久它们就会离开。⑥ 如果遇到蜂群的围攻,可用火、烟驱赶。马上找一把干草,迅速点燃,手拿着点燃的柴草原地转圈,并且不断添加手中的柴草。蜂类比较害怕火。浓烟对蜂类也有很好的驱赶作用。

(6)蚊虫叮咬。蚊虫属双翅目长角亚目,包括大蚊、伊蚊、白蛉等。蚊虫叮咬在人们眼里似乎不算什么伤害,但是野外的蚊虫还是有必要防范的,因为野外的蚊虫不仅影响你的休息,还会传播疾病。

处理方法:① 蚊虫唾液腺为酸性,可用碱性液体处理,肥皂水、苏打水等可以涂抹叮咬处;② 涂抹蚊虫叮咬药水;③ 车前子捣烂外敷可止痒。

预防措施:① 野战部队有用泥浆涂抹身体裸露部分防蚊的方法,比较适合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野外环境;② 艾蒿、熏蚊草等有芳香气味的植物可以放在篝火上,形成的烟雾可以驱赶蚊虫;③ 有蚊虫的季节,去野外前应注射乙脑疫苗;④香水对蚊虫有一定的驱赶作用,但效果不显著;⑤ 宿营时远离死水池塘,睡觉前检查帐篷;⑥ 进入草丛前,尽量少暴露皮肤。

4.毒蛇伤害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世界上的蛇类有2 000多种,我国的蛇类约有160多种,其中毒蛇约有50种,剧毒蛇约十几种。毒蛇排出的毒液主要有3种:金环蛇、银环蛇、海蛇等排出的是神经性毒素;蝰蛇、尖吻蝮蛇、竹叶青、烙铁头等排出的是血液毒素;眼镜蛇、眼镜王蛇、蝮蛇等排出的是混合毒素。

在户外,被毒蛇咬伤而死亡的概率在动物伤害的死亡率中是最高的。所以,对于户外工作者和户外活动爱好者来说,学习有关毒蛇方面的知识非常重要。

中毒症状:① 毒蛇咬伤的普遍症状一般有局部充血、水肿。时间稍长,伤口逐渐变黑,伤口胀痛,附近淋巴结肿大。② 如果是被有神经毒液的毒蛇咬伤,一般表现为伤口无红肿迹象,稍感疼痛,主要反应是麻木。但很快就出现头晕、发汗、胸闷、视觉模糊、低血压、昏迷,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③ 被有血液毒素的毒蛇咬伤,一般表现为伤口剧烈疼痛,有灼烧感,并伴有局部肿胀、水泡、发热、流鼻血、尿血、吐血等症状,最后休克、循环系统衰竭而死。

处理方法:① 被咬后,首先确定是否是毒蛇咬伤。如果可以确定是毒蛇咬伤,马上让受伤者安静下来,过多的活动会导致毒液迅速扩散。② 结扎伤口近心脏方向的一端,阻止毒液扩散。一般情况下,被咬伤的部位多为手、脚、小腿等部位。若手指受伤,结扎手指根;若手掌受伤,结扎手腕;若小臂受伤,结扎肘关节附近;若足部受伤,结扎脚腕;若小腿受伤,结扎膝关节。结扎的原则是阻止淋巴液回流。因为蛇毒在淋巴液中的扩散是快速、致命的。结扎可以持续8~10小时,并且要每30分钟放松1~2分钟,以防止肢体坏死。③ 用清水反复冲洗伤口,任凭血液外流。④ 想办法尽可能地排出毒液,可以在伤口处呈“十”字切开使毒液流出。如果手上有罐头瓶或水杯,可以用“拔火罐”的方法,加快毒液排出。⑤使用蛇药。⑥ 送医院治疗。

预防措施:①了解毒蛇的栖息地。蛇类是变温动物,在比较凉的季节和早晨,蛇类要靠太阳提高体温,会选择较高或草丛的开阔处活动。蛇类主要食物是蛙类、鼠类、鸟类,有这些动物出没的地方要小心。蛇类耐饥饿,但不耐干渴,所以毒蛇一般喜欢栖息在离水源不远的石丛中。②了解蛇类的习性。蛇类对静止的东西不敏感,喜欢攻击活动的物体。如果与毒蛇相遇,不要突然移动,应保持镇静,原地不动,毒蛇便会自己离开。③了解攻击部位。蛇类咬人的部位以膝盖以下为主,翻动石块和草丛时容易被咬到手。所以,在毒蛇比较多的区域活动,要穿上比较厚的皮靴,最好能涂胶裹腿。这样,即使被咬,也不会有大问题。徒手工作要格外小心。④打草惊蛇。在多蛇地区,找一个木棒,一边走路,一边在身体前用木棒扫打草丛,被惊动的蛇一般都会跑开。

(二)户外运动常见的疾病损伤与处理

1.高山冻伤

在登山常见疾病中,冻伤发病率较高,尤其多见于初次参加登山的运动员。新手缺乏防护的实际经验,加之初次登山时高山反应重一些,对防冻容易疏忽

高山冻伤与缺氧有明显关系。缺氧可引起人体体力、精神的衰退和全身尤其是肢体末梢的循环障碍,以致抗寒能力大大下降。对缺氧适应不良者,冻伤发生率更高。高山冻伤与海拔高度也有关系。海拔愈高,气温愈低,风速愈大,冻伤发生率愈高。发生冻伤的部位以四肢和脸部最多。

高山冻伤可分为4度:1度病变在表皮,表现为红斑;2度侵及真皮,有水疱、肿胀;3度侵及皮下;4度侵及肌肉和骨骼,主要表现为坏死。

冻伤后应先在基地营进行一段治疗,切忌过快地送至高温地区,否则患处组织容易溃烂、感染。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点:①对没有起疱的部位进行按摩。②在受冻肢体的向心端做普鲁卡因封闭。③抽出水疱内液体。④未破皮者外敷中药桑寄生膏。⑤尽早用热水(40℃左右)浸泡。⑥红外线理疗。⑦4度冻伤初期采用保守疗法,待分界线形成后切除坏死组织。在保守治疗中,应注意控制感染,改善局部循环,适时地进行晚期手术治疗。

2.雪盲

雪盲即日照性眼炎。高山上空气稀薄,太阳光的穿透阻挡少,加上山地冰雪的反射作用,因此日光的照射较平地更烈。高山紫外线照射强烈,红外线的照射亦有一定作用。

初时似有异物颗粒摩擦,随后眼睛迅速发生严重的刺痛或灼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视物不清,整个眼睛肿胀、球结膜明显充血,有黏液样分泌,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

应去暗处休息,戴防护眼镜,点松眼药水及0.5%丁卡因,止痛消炎。轻者3~4小时即可恢复,重症者可持续5~7日。但在急性期因疼痛畏光,睁不开眼睛,等于暂时失明,严重时影响在高山上的活动能力。

在7 000米以下的冰雪地带或烈日下,应戴深色防护镜;在7 000米以上高山上,戴专门防御紫外线、红外线的高山眼镜。

3.中暑

人体受高温及阳光直接照射,体温调节机能失常而发生排汗困难,外界气温太高而体内汗液无法散发,体温急剧上升。如长时间暴露于高温下,可引起脑膜高度充血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失去体温调节作用。

中暑时会感觉闷热难受,体温升高(往往超过40℃)。皮肤潮红但干燥无汗,继而意识模糊、头晕虚弱、恶心呕吐、血压降低,脉搏快而弱,终至昏迷。应采取以下措施:①迅速将中暑者移往阴凉而通风的处所,放低头部;②解除负荷,松开衣服,全身淋以冷水;③补充含糖和盐分的水(意识清醒时可口服,意识不清醒时应予以点滴);④用酒精棉擦涂人中、太阳穴;⑤服用人丹、藿香正气水等。

还应做好以下几点预防措施:①在太阳穴涂抹风油精、清凉油等;②适时补充足够水分;③穿着易散热服装。

4.晒伤

人体长期受高温及阳光直接照射,会引起皮肤的病变,皮肤被晒发红并出现疼痛,或起小疙瘩、水疱。

(1)用冷毛巾敷在患部,直至痛感消失为止。

(2)皮肤没有外伤的情况下涂上防晒油脂。

(3)出现水疱时,不要去挑破,用毛巾冷敷。

5.中毒

症状有恶心、呕吐、腹泻、胃疼、心脏衰弱等。

首先要洗胃,快速喝大量的水,用指触咽部引起呕吐,然后吃蓖麻油等泻药清肠,再吃活性炭等解毒药及其他镇静药,多喝水,以加速排泄。为保证心脏正常跳动,应喝些糖水、浓茶,暖暖脚,立即送医院救治。

6.昏厥

野外昏厥多是由摔伤、疲劳过度、饥饿过度等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现为脸色突然苍白,脉搏微弱而缓慢,失去知觉。遇到这种情况,不必惊慌,一般过一会儿便会苏醒。醒来后,应喝些热水,并注意休息。

7.出鼻血

出鼻血指受热刺激或头部受撞击后,从鼻腔中流出血或水状液体(受撞后流出水状液体应给予重视)。

(1)马上坐下,头略低,用手捏住鼻子5分钟左右,用口呼吸。

(2)若出血仍止不住,可以用清洁的纱布塞入鼻腔,捏住鼻子,没有纱布也可用餐巾纸、棉球代替。

(3)物理疗法:用冷毛巾、酒精棉冷敷鼻根部。

由外伤引起的出鼻血既而引发耳中出血,应及时送医院。外伤可能引起鼻腔流出水样液体,这是脑脊液。它近似透明,混有少量血丝的水样液体,无异味。应任其流出,并立即送医院。堵塞鼻腔反而容易引起颅内细菌感染。

8.起水疱

因磨损、重压、烫伤、冻伤等引起体液渗出而形成水疱。

(1)若疱未破,可先用肥皂清洗干净。

(2)将别针等针头用火烫消毒,然后刺破水疱。

(3)用干净的纱布将疱中的积液轻轻挤出擦干,最后贴上护创膏。

9.外伤(擦伤、刺伤)

观察擦伤的伤口面积或刺伤的伤口深度及出血量。

(1)当伤口面积不太大,无活动性出血时,可擦涂外用药品或用清水冲洗伤口周围。

(2)当伤口面积较大,无活动性出血时,清洗后可在干净的纱布外再加绷带缠扎。

(3)当出现活动性出血时,首先借出血把伤口中的脏物带出伤口,然后用清洁的纱布盖住伤口,手放在纱布上压迫止血。

刺伤处理有以下几种方法:①当刺入体内的异物较小且较浅时,可先取出异物,再用力挤压伤口,将伤口内的血和脏物带出体外,之后的处理方法同擦伤。②当刺入体内的异物较大且较深时,不要轻易取出异物,也不要私自清洗伤口,以免造成大出血,进行简单的包扎后尽快由医务人员处理。

注意事项:①保持伤口干燥和透气,以免感染。破伤风菌为厌氧菌,较深的伤口危险较大,保持伤口透气极为重要。②擦伤伤口大和刺伤时请尽快汇报,及时预防破伤风。③尽快消毒处理伤口,逾6小时不做消毒处理,感染的可能性很大。

10.摔伤

(1)判断头、肩、背、腰、尾椎、四肢有没有受伤。

(2)轻微活动受伤的部分,判断是否剧痛。如出现剧痛,平躺下来休息,不要着急活动。

(3)在不活动的时候判断是否疼痛,如仍然疼痛,应尽快固定伤处,以防骨折错位。

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点:①如怀疑有骨折的可能,不要运动,尽快与医务人员联系;②如出现肿胀、淤血,可用冷敷疗法止痛。

11.扭伤

扭伤是因关节活动过量,超过正常活动范围,使周围的筋膜肌肉等受强力牵拉发生的损伤。

症状有关节肿胀、剧痛、活动受限、关节皮下淤血、不能活动或侧弯。

处理方法:①停止活动(至少减少用力),尤其是踝部和膝关节的扭伤;②在患部垫上纱布、毛巾等,用冰袋冷敷;③可配以舒筋活血的药物治疗,但不要进行推拿和按摩;④休息时,将患处垫高。

12.眼中进入异物

(1)用清洁的手翻起眼皮,如看见异物粘在结膜上,可用棉球蘸上水后剔去异物。

(2)如看不见异物,可进一步用棉棒按住翻开的眼皮,用手捏着睫毛拉起查找眼皮内侧是否有异物。

(3)眼球略向下看,容易发现异物。

(4)虽找不到异物,但总有异物存在的感觉,可能是异物刺入角膜了。可用纱布保护好去医院处理。

眼球是娇贵的器官,不要用脏手揉眼。如有问题尽快与医务人员联系。

【小贴士】

常用医药用品清单

1.个人药品

板蓝根冲剂、创可贴、维生素。

2.公共药品及器械

(1)内服药物。感冒药:百服宁;消炎药:阿莫西林;肠胃药:盐酸小檗碱(盐酸黄连素);抗过敏药:氯苯那敏(扑尔敏);消化药:吗丁啉;口腔药:西瓜霜;眼药水:红霉素;外伤应急:云南白药;高山病:呋塞米(“速尿”);镇痛药:阿司匹林;急救:地塞米松。

(2)外伤药及器械:碘酒、酒精(或碘氟喷剂)、纱布、胶布、外伤擦剂、扶他林、伤湿膏、手术刀、镊子、温度计、听诊器、棉签。

补充事项:

(1)阿司匹林和百服宁的化学成分基本相似,药理作用相同。而且目前在中国市场百服宁已经停止销售了,所以只带阿司匹林就可以了。

(2)阿莫西林作为半合成青霉素,其抗菌谱不广,而且近10年以来耐药菌增多。对青霉素过敏的人也不能吃。建议换作头孢呋辛酯西力欣。

(3)应携带止血药、酚磺乙胺(止血敏)等,云南白药起效比较慢。

(4)氯苯那敏有明显嗜睡的副作用,如果是开车或在高山地区活动不能使用。可以使用氟雷他定(开瑞坦)。

(5)应携带蛇药。

(6)弹力止血带是抢救中最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