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最小冲击原则
2025年10月13日
第四节 环境最小冲击原则
在日益倡导可持续发展、绿色文明、生态文明的今天,户外运动对环境带来的冲击更引人关注,然而当前我国户外运动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对环境、生态的保护意识薄弱,往往忽略环境保护。人们在参与户外运动中,往往只考虑户外参与而忽视户外自然资源的保护。户外运动必须以户外自然环境资源为依托,只有注重对户外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才能实现户外资源的永续利用,以及户外运动参与者与户外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随着户外运动井喷式的发展,户外运动业内“低价”或“无价”利用开发自然生态环境被视为理所应当,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迄今虽然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来佐证户外运动对环境破坏的严重程度,但“户外运动游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持续增长且无法得到有效遏制”的观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户外运动对环境的破坏是指由于户外运动而造成的向水源、土壤、大气等自然环境排放有害物质而造成的污染,如户外运动参与者和爱好者丢弃的绳索、废氧气瓶、旧帐篷、烟蒂、食品包装袋、空罐头盒等废弃物,以及由于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生态破坏,如对植物造成的不可恢复的踩踏或焚烧、在树木上使用器械或绳索、驱赶或捕杀动物、带入外地物种等。据香港《文汇报》2013年的报道,户外登山者每年会给珠穆朗玛峰留下50多吨的垃圾,且冰川消融区的上限逐年上升,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