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行的无痕旅游准则
(一)减轻对步道的侵蚀
先向土地管理单位询问步道状况,了解健行途中是否有任何限制进入的步道。步道的侵蚀情况严重时,土地管理单位会限制健行者只能行走在现存的步道上,不能离开步道行走。
一定要走在步道上,不要贪图一时的方便而走捷径,或为了避免泥泞地而离开步道。走“之”字形步道时,不要直切而上或下。
行进时穿着绑腿,行经泥泞地时依然走在步道上,如果为了避免弄脏鞋子而踮脚走或者绕边缘走都会加剧对步道的侵蚀。
如果步道的状况很好,步道又很平缓,背包也不太重,可以考虑穿着鞋底比较软的鞋子。
(二)在非登山步道的健行活动
尽可能选择能耐受人类踩踏的地方行走,尽量避免踩踏在泥滩地这类不耐踩踏的地表上。
离开了步道系统,地图定位的能力就越发重要,要有适当的技术、经验及装备才不会迷路,健行者需要做深入的考量。行进途中不能砍树皮、折树枝或者堆石头来弥补定位技术的不足。
在没有步道且人迹罕至的地方行走时,要尽量分开来走,这样能够将对环境的冲击分散。
中国登山协会倡导开展“安全、科学、环保”的户外运动,表明对户外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开始在国内引起关注。但我国户外运动起步晚,户外参与者对于户外环境保护的意识较薄弱,这也与户外生态环境破坏成本低且缺乏相应的惩罚机制有关。户外环境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导致人们将随意破坏生态环境视为理所当然,缺乏健康环保的户外意识,而在这种消极不利的意识势必造成越来越多的户外运动自然场地最终被户外爱好者抛弃。
安全问题是我国户外运动发展的生命线,构建一个有序、长效、健康、系统的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是实现我国户外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我国户外运动安全保障各方面系统已初步形成,但还不够完善和健全,所以应当根据我国当前户外运动安全保障的现状,结合影响我国户外运动安全的因素,构建一个适合我国的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应当成立专门的户外安全保障机构,并完善和构建户外安全政策法规系统、户外安全教育培训系统、户外安全预警系统、户外安全救援系统和户外安全保险系统,这五大系统共同作用、相互联系,成为我国户外运动的安全保障。其中,户外安全政策法规系统处于基础地位,指导和规范着其他系统;户外安全教育培训系统和安全预警系统是核心系统,直接作用于户外运动参与者,直接关系到户外运动参与者的安全;户外安全救援系统和户外安全保险系统是保障系统,对其他系统起支持和保障作用。
户外安全政策法规系统、户外安全教育培训系统、户外安全预警系统、户外安全救援系统和户外安全保险系统这五大系统组成的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是一个政府、社会、公众联动合力的系统,是从管理者到参与者、从宏观到微观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体系,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发挥主体作用,政府引导社会和公众进行户外运动。
要确保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必须加强户外运动安全保障各个主体和部门之间立体的、联动的管理与合作机制,主要以户外运动安全保障部门为核心,政府、社会、公众各个主体要发挥各自功能,联动合力。首先,要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各地方以各自的户外安全保障部门为核心,各景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无论预警还是救援,由户外安全保障部门牵头和主要负责,联络沟通公安、消防等政府部门、民间志愿组织和志愿者,统一调配,分工明确,责任清晰,达到统一管理、分块协调。其次,要准确预警,尤其是对灾害的预报,安全保障部门要与气象、地质等部门合作,准确获取暴雨、洪涝、地震、火山等灾害天气,并对灾害可能引发的事故做出科学合理预测,通过研发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或者多种媒体进行预警,将户外运动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