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器械准备

三、器械准备

以下将笼统地介绍了各种户外装备的用途和使用方法。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出行计划,有针对性地配备相应的物品。

在出行前选择物品时,建议首先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活动性质:是郊游还是探险?是登山还是穿越?是业余的还是专业的?

(2)出行方式:有交通工具还是徒步?需要徒步的地段大约多少千米?

(3)起止时间:计划行程是几天?如果有意外,可能会延迟几天,大约几天返回?

(4)人员组合:是随团出行还是自助?同行者共多少人?如果是一队人出行,组织者会提供怎样的后勤保障?

(5)身体状况:目前的身体状况如何?在野外期间,身体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应该带上什么药品和卫生用品?

(6)气象情况:目的地的气象情况如何?那里的生态环境怎样?

(一)野外宿营用品

1.帐篷

帐篷可以为露营者在野外建立一个临时的家,尤其是在雨雪天气,帐篷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的。对于露营者来说,正确选择和使用帐篷,是野外活动最基本的技能之一。

通常,帐篷主要分夏季使用、冬季使用、三季使用、四季使用和高山使用几种类型。夏季使用帐篷为单层,透风性好,多是由一层防雨顶棚和一层尼龙底层组成。这种帐篷通常有外帐,颜色较淡,不会因为日晒导致内部过于炎热而让人无法忍受,但其无法抵抗大风和大雨。冬季使用帐篷、三季使用帐篷是非雪季使用的帐篷,能抵抗强风,大多数帐篷有透气的尼龙内帐与防水性较好的外帐,帐门多为双层且较大,帐篷内部的湿气可以透出。这种帐篷适合于在森林或者不是过分暴露的开阔地使用。四季使用帐篷的材质较硬,能抵挡积雪与强风,帐门是比较容易进出的双门,这种帐篷的设计注重考虑空间和雪期问题,适于各种气候条件下使用。高山使用帐篷比较结实,能够抵抗突发的恶劣天气,重量较轻,容易携带,适合攀岩、登山人员使用。

帐篷的种类和款式很多,选择时需要考虑下面几个问题。

(1)野外地区属于哪种气候类型?如果是多雨的地区,所要配备的帐篷首先要有良好的防水性。防水性好的帐篷应该有较好的防水涂层,在缝合线处要有压胶处理。外帐下裙应该是稍微长一点的,底部的材料应该同样是防水的材料。

(2)选择的帐篷是用来探险、登山,还是偶尔去野外露营?如果是前者,它必须要非常结实。我们可以把选中的帐篷支起来,从不同的方向推推看,确定它不会轻易倒塌或折弯。

(3)外出方式。如果是一个人徒步旅行,选择的帐篷必须是自己能够负担的重量范围,不用太大,能够容纳一个人就可以。在售货员允许的情况下,钻进帐篷内,躺下去,打量一下内部,看是否适于又湿又冷的野外。

(4)颜色。最好是暖色,如黄色、橙色或者是红色,这样就不容易与外界环境的颜色混淆,便于其他人和自己识别。

2.睡袋

帐篷是遮风避雨的,睡袋的作用主要是保暖。睡袋是把被和褥结合在一起的寝具。在睡袋的一侧有一个带拉链的入口,人钻进去后,把拉链拉好,仅在头部留一个通气的通道,看上去就像婴儿的襁褓一样。睡袋的意义是用尽量少而轻便的材料,为露营者提供一个温暖的睡眠环境。睡袋一般可分为两类,即普通睡袋和专业睡袋,前者用于一般的旅行和露营,后者则用于高寒或高海拔地区。

普通睡袋通常可分为信封式睡袋和木乃伊式睡袋。信封式睡袋可以打开当被子使用,但其保暖性差;木乃伊式睡袋按人体结构设计,从头到脚可以得到比较完美的保护。专业睡袋均为木乃伊式结构,这一设计带有头套,头部可以收紧,防止冷风吹入,上大下小,和人体的形状相符,睡袋的侧面有拉链便于出入,这种睡袋保温性较好。

选择睡袋应把握轻便、温暖、舒适与易挤压的原则。在选择睡袋之前,首先要了解不同睡袋使用的温度范围,即不同的睡袋都有各自的温标。睡袋的面料最好能有一定的防水功能,以防止睡袋被露水或者帐篷内凝结的水雾打湿,影响其保温效果。

3.防潮垫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防潮垫的固定模式和行业标准。一般来讲,凡是能在野外宿营时起到防潮隔凉作用的天然或人造制品,都可以用作防潮垫。但是,轻便和便于携带应该是同样重要的指标。目前市场上出售的防潮垫大体上有化工材料和充气式两种,都不是太重。以少量的体积和重量换来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还是值得的。

有人不愿意在徒步穿越时带上防潮垫,主要不是因为它的重量,而是因为它的体积。一个实心的化工材料防潮垫卷起来至少有大腿那么粗,而充气的防潮垫又因为充气、排气而显得有些麻烦。在这里,建议大家使用防潮垫。使用防潮垫有益于我们的健康,因为冰冷的地面会带走很多体温,而阴冷的地气又会使人的肌肉和关节受损。

4.炉具

为了防止火灾,户外许多地方禁止使用明火。野外活动应自备燃料炉和燃料。餐具包括碗、杯、盘、锅、汤匙等。为了减轻背包重量,除合金制品外可选择塑料制品,或者带多功能性餐具。

携带餐具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不是必须用的炊具就不要带上,个别常用的炊具如果重量太大也不要带上,而要想其他办法来解决;炊具越轻越好,要尽量把炊具的总重量减到最低限度;选择易清洗、不锈钢炊具,这样就不用为找水烦恼;尽可能把多个炊具重叠,以便最大限度节省空间;不要选择附件过多的炊具,因为在使用时这些附件易坏且易丢失。

(二)户外着装

1.鞋袜

户外活动的鞋子和靴子有许多种类,包括远足鞋、登山鞋、旅行鞋、雪地鞋、沙漠鞋、涉水鞋、攀岩鞋等。选择鞋子的时候,尽量选择有系带的,因为鞋带可以调节鞋子的松紧度,达到最适合的状态。有松紧带的鞋子达不到以上的效果,而且弹力太大又会影响血液循环。鞋底的防滑纹也是选择鞋子时不可忽视的指标。细小的纹理会在草地和潮湿的石头上打滑;粗大的纹理会增加摩擦力,影响行进速度。在选择鞋子时还要注意以下方面。

(1)鞋子的质量要好、重量要轻,不能选用笨重而又易损坏的鞋子。同时,鞋子的透气性和防水性要好,要有一定的防潮防寒功能。

(2)鞋子底部的厚度要适中,不能过厚,也不能过薄。鞋子的软硬要适中,太硬不适合长时间走路,太薄又容易被地面上的硬石伤及脚底。

(3)鞋底不能过窄,否则容易在走路时扭伤脚踝。鞋底还要具有一定的防滑性和耐磨性,以适应在各种地形上行走。

(4)如果有可能,尽量选择高帮的鞋(漂流等项目除外),这样在行走时可有效预防小石子、沙子及灰尘进入。

(5)根据在整个户外活动期间可能进行的各种活动如登山、攀岩、溯溪等的需要,准备相应的用鞋。

袜子对脚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认为纯棉、羊毛的织物穿着舒适,对人体也有好处。事实也的确如此。但是,在野外活动中,纯棉、羊毛的织物并非首选。因为纯棉、羊毛的袜子在提供吸汗、保暖功能的同时,也有拉力差、排汗速度慢等缺点。10%的化纤制品不会对皮肤造成不良的影响,却可以提高排汗速度。建议选用天然织物含量为90%左右的袜子。

袜子的大小要合适。太小会影响血液循环,使双脚易于疲劳;太大则容易在脚掌处堆积、折叠,易形成水泡。袜腰的松紧也是选择袜子的一项参考指标。太松容易脱落;太紧影响血液循环。最佳的选择应该是不向下滑落的最松限度。袜腰高度至少要距离脚底20厘米,必要时,可以把裤脚塞进袜腰里,以防虫咬。根据户外运动时间的长短可以选择带多少袜子,如果是长时间的户外运动,建议带不低于5双袜子。

2.服装

进行户外运动时,一定要做到分层着装,这是一种科学的着装方法。分层着装可以使每层服装之间有一层空气,每个空气层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微气候带。在遇到寒冷气流袭击时,这些空气层可以阻止人体过快地损失热量。实验表明,用3件衣服的原料制作成一件相同质量的厚衣服,其保温效果只有3件衣服的70%左右。分层着装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通过衣服的增减来调节体温环境。在感觉到热时,减掉一件,可以防止出汗,从而保证服装的干爽,并减少体内水分的流失;感觉冷的时候,再把脱下的或储备的衣服加上,可以减少患感冒的概率,除了稍微麻烦一些外,没有坏处。

一般情况下的野外活动中,至少应该准备4层衣服,由内向外依次为内层、中层、外层、防雨层,即内衣、保暖衣、外衣和雨衣。

(1)内衣。选择内衣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化纤的含量不能太高,含有化纤虽有利于通风和晾干,但如果含有过多的化纤成分,走久了,人就会有燥热的感觉,有时皮肤会有很强的灼烧感;二是不能选择纯棉的内衣,其吸汗后很难干,会感觉十分难受。所以,一定要选择专业的排汗内衣。

(2)保暖衣。它介于内衣和外衣之间,主要作用是保持体温,其次是把内层衣服排出来的水分向外输送。由于中层的主要任务是保暖,羊绒、毛织物应该是首选。为了增加排汗效果,添加10%化学纤维的羊绒、毛织物最为理想

(3)外衣。户外使用的外衣必须同时具有很好的防风性、防水性、透气性和耐磨性,这是在户外进行各种活动及在野外环境下生存的基本需要。另外,外衣还必须十分合体,外衣过大、过小都会限制我们的各种动作。

(4)雨衣。在背包里准备一个塑胶雨衣是很有必要的。雨衣分单件式和两件式。如果只是在遇到雨时用雨衣来遮挡,单件式的比较好用,因为它不仅可以用来避雨还可以保护背包等其他物品,必要时还可用来搭建庇护所;如果需要在雨中工作或完成穿越任务,两件式的雨衣要比单件式的有用,配上雨靴,就可以在雨中前进了。

(三)头、颈部用品

1.遮阳帽

用来遮挡阳光,防止紫外线伤害面部皮肤。遮阳帽一般都设计有宽沿,有舌型和牛仔型等不同款式,因个人喜好购置。

2.头套

头套是在寒冷地区用于头部保暖改装后的帽子。头套可以防止体温从头部流失。科学家认为,人体的热量大部分是从头部流失的。头套不仅可以保暖、防止冻伤,还也可以减震、保护头部。

3.护目镜

护目镜包括防风沙镜、防电弧镜、防偏振光镜、防紫外线镜等。有的护目镜具有多种防护功能,最常见的是把防风沙镜和防紫外线镜结合起来的综合性护目镜。穿越沙漠时,一定要戴上防风沙镜;雪地活动时,一定要戴上防紫外线镜。目前装备店里出售的登山眼镜多是综合性护目镜。

(四)手套

选择和准备手套要考虑季节和不同的活动需要。冬季,需要准备一双很厚、保暖性好的手套,最好外层为皮质而内层含毛。如果一双手套达不到保暖的效果,可以再准备一双稍微薄一点的手套,套在厚手套里层,与之一起使用。夏天,由于温度较高,可以选择露出半截手指的手套,它具有很好的通风效果。另外,不同的活动要有不同的手套:滑雪时,需要既保暖又方便的滑雪手套;攀岩时,需要摩擦力较大的帆布手套:进行其他户外活动时,需要其他特殊作用的专业手套。

(五)户外专用包

在户外活动,最好配备三种包,即大型的背包、小型的腰带包和袖珍型的救生包。这三个包里装的都是户外生存的基本物品,但它们的性质和作用各不相同。

1.背包

背包有许多种,有一天行程的小型背包和为方便过夜而装睡袋的大型背包。小型背包装行李较少,重量轻,行走很方便。学生可用来携带随身物品。到野外露营,增加了睡袋、食品、药品等,就需要大型的背包。容积大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具有背架和肩架,方便背负。装好东西,要试着背一下,看看左右是不是平衡,调整肩带以配合自己的身体。

大型背包内放东西时,不能把重的物品放在下面,否则人易往后倒;要将重物放于上面,脚步容易稳,可感觉到东西的重量。背包内放好东西后,要试着走走看,检查背包是否紧靠背部,是否有坚硬的东西顶着背部发痛,里面的东西是否稳固。特别要注意装平坦又柔软的东西作为缓冲。

2.腰带包

我们外出时,一般在到达目的地之前都要乘坐一段交通工具。通常情况下,通往探险地区的交通工具本身就有比平常大的风险系数,加上糟糕的路况,发生意外的概率要比平时大些。即使是结伴而行,也有可能出现走散的情况。最糟糕的情况就是当一个人从一艘沉船上逃生到孤岛,正在得意于自己的游泳能力时,突然发现所有的装备都随沉船沉入了大海。同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在跳海求生前,顺便抓起腰带包并系在腰间或者腰带包一直就在我们身上,接下来的情景将可能是这样的:我们打开腰带包,拿出里面的饭盒,发现它没有进水,于是明白了为什么刚才游泳时没有下坠的感觉;打开饭盒,我们发现了火柴,于是,开始寻找一切可以燃烧的东西,一小段蜡烛帮我们点燃了不太好点燃的朽木,最后烤干了湿衣服;饭盒里有一包牛肉干,于是我们开始盘算着每天用饭盒煮海藻时应该放多少肉。

3.救生包

救生包是比腰带包更小的袖珍容器,与腰带包一样都是救命的宝囊。平时基本用不到它,但是我们去野外活动都必须带上它,而且要贴身保管,24小时不能离开自己。从野外回来,救生包必须还在,如果不见了,我们必须检讨自己,并设计一个更好的携带方法。

救生包可以设计成能装进上衣口袋大小,最好是扁形的,以方便携带,以在上衣口袋里不碍事为原则。材料上没有要求,只要是坚固、防水、严密、易于密封就好。

救生包应该装下面这些小东西。

(1)火柴。火柴应该是被密封的,以免受潮影响使用。

(2)打火石。如果生火不是眼下十分紧急的事情,建议先使用打火石取火,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节约了火柴又练习了生火技巧,给野外活动增加了许多乐趣。

(3)凸透镜。它有聚光的作用,可以聚集太阳光,引燃容易点燃的火绒。

(4)蜡烛。它在取火过程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在燃料不容易燃烧的时候,蜡烛往往是能否成功点燃篝火的关键因素。

(5)钢丝锯。它是一种可以卷起来的,上面有无数小齿的钢丝,可以用来锯木头等。

(6)鱼钩和鱼线。它用来钓鱼、制作尼龙套索。

(7)细金属丝。它用来捆绑、制套索捕捉动物。

(8)蛇药。这是野外工作者都了解的一种特殊药品。蛇药大部分是片剂,既可以口服又可以外敷,一般在特药商店有售。

(9)药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所去地区的环境、疫情,适当选择对症的医药用品。注意:除非自己就是医生,否则,一定要征求医生的意见,尤其是处方药品更应该严格遵照医嘱。将所有准备好的药品集中在一起,做好防水、防潮处理。

(10)盐。野外活动,尤其是在夏季,会有大量排汗,人体很快就会缺盐。随身携带盐可以及时补充体内盐分,也可用来消毒。

(11)针线。它用来缝补衣服,必要时缝合伤口。

(12)消毒药品。它用来处理伤口、消毒。

(13)塑料袋。无论是野外探险、考察,还是一般意义的野外活动,塑料袋是野外工作者都离不开的必要物品。塑料袋既是轻便防水的容器,又是用途广泛的材料。

(14)水药片。它是处理饮用水的特殊药品,可以有效地消灭水中的细菌、变形虫等微生物或原生动物。

(15)创可贴。它用于面部和四肢的小型伤口。

(16)医用绷带、胶布。不仅能作为敷料还可以用于包扎,给养时还有捞取水蚤、过滤水的用途,也可以当绳子用于捆绑。

(17)食品。在负担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带上必要的食物可以令我们的体力更加充沛。

(18)自己使用的其他小体积物品。

这些物品可以在意外发生时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尤其是腰带包也不在身上的时候,它很可能帮助我们走出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