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防护方式
(一)修建雪洞
雪洞最好修建在陡雪坡,这样只要往里挖很短的距离就可以向上挖生活区了。不过,有利于挖雪洞的雪坡所承受的雪也很重,因此容易发生雪崩,要注意周围的地形的特征以及积雪区的状态,如果需要的话就测试一下雪崩的危险系数。在有些情况下,尤其是在挑战更高山脉的时候,适合挖雪洞的地方可能就是冰河上端的裂缝或者其他合适的裂缝,当然,这需要花一些时间来扩大它们。
在雪中挖掘,湿气很大,应该穿一整套防水衣物,内衣穿薄点,这样就不会出太多的汗。手套可能会湿透,所以挖掘的时候戴一副旧的手套,这样挖完了还有一幅新的可以用。
雪铲的使用非常重要,要不然整个工程就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可能你还需要用雪崩探针测试这个区域,以确保雪足够深,要不然挖不了多久就要碰到石头了。在硬雪条件下,可以用雪锯来锯断坚硬的雪层,还可以造雪砖来封闭入口。
挖掘雪洞的方法多种多样,这里介绍一种可以让两个人同时挖的方法。
先挖两个出口,在面前的雪坡上画出出口的形状,大概与肩同宽,120厘米高。这里就是最初的入口通道,不过其中一个后来会被堵上。通道直接通向雪洞内部,稍稍向上,一边挖,一边把残雪抛到身后。在扩大雪洞之前,挖洞的深度取决于雪坡的坡度和雪的状态。
挖出一段距离之后,就可以向上和向旁边扩大了,挖出一个合适的空间。睡觉的地方需要比进入的隧道高一些,这样可以保证空间里有一定量的暖空气,在挖掘的时候,冷空气会随着雪流动出去。如果工作的时候在脚底下垫一个塑料的露营袋,让碎雪落在上面,然后定期拖出去清空,就会令整个挖掘过程轻松很多。
有时挖掘的部分可能会和同伴挖的那部分接上,这时空间增大,就需要更有效地挖掘和清雪。在挖掘阶段的最后,碎雪会堆在进入的一条隧道里,完全把这个洞口封起来,这里就可以做一个方便的储存空间。
起居空间一旦完成,可以做成圆屋顶的形状。要确保挖出足够大的顶部空间,不要搞得过于狭促。保证地面水平光滑,否则晚上会滑倒。洞顶和墙壁应该用雪铲把或是戴上手套的手弄平,这样可以减少由于做饭或体温导致的洞内温度上升而形成的滴水。
可以切一些雪块,当成建雪洞的材料。还可以把洞口的大小缩小,尽可能地减少进风量。
井井有条意味着最后可以住得舒服自在,所以需要花些时间把事情做好。可以在墙上挖出一些长的储物架。由于衣服会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因此不要随随便便把多余的衣服丢在架子上。装备也要放在塑料袋或是盒子里保持干燥。
把炉子放在雪洞的中间,靠近门的位置,这样可以防止气体泄漏,还可以让做饭时产生的有毒气体沉到通道里,再通到外面去,而不会一直积攒在洞中。做饭的时间会很长,因此要保证必需的食材和器具都要准备好。很多时候,人会在睡袋里操作,睡袋外面套一个防水透气的睡袋套来保暖,所以从睡袋里出来的时候要注意保暖。准备一些雪块放在锅里融化,花点时间等着雪块融了再加新雪。在煮饭的过程中,炉底通常会很热,因此不要让它接触到睡垫或是其他的东西,最好把炉子放在一块扁平的石头上。另外,还可以准备一块很轻的夹板或是类似的东西来放锅,这可以防止炉子把雪洞地面的雪融化而打翻锅。要时刻小心烧开的汤汤水水。照明可以用蜡烛,在一两层架子上放上蜡烛,就可以照亮整个起居空间。在架子的后面挖出一块地方做一个雪反射镜,光线就能被很好地反射出来。
还有一点很重要:雪洞的入口不要被堵上。夜间的大风可能会令积雪堵塞洞口,因此有必要经常起来把洞外的积雪清走,保持适当的通风。如果通道被切断的话,做饭就很危险,因为会释放出有毒气体,而没有新鲜空气,那是完全不行的。
如果要在夜间出去,要确保能再回到雪洞。即使是在能见度良好的情况下这也很难做到,更不用说下雾或是细雪末被吹得到处都是的情况了。在晴朗的夜晚,在一段距离之外可以看到雪洞里的烛光,可以以此作为标记。但是如果要在天气不好的时候外出,就必须在身上拴上绳子,这样才能找到回来的路。如果要在晚上出去,记得多穿点衣服,以防不能很快回到雪洞。
离开雪洞的时候要收拾干净,不要遗留下火柴、蜡烛头和塑料袋等物品。在离开之前要搜查一遍。粪便也是污染,所以要想着带走它们。找个结实的塑料袋来装,再放进一个结实的、有螺旋盖的塑料容器里,下山后找个合适的地方处理掉。
(二)紧急庇护所
当身处困境之中—也许是同伴受伤或是极端天气状况下无法前进时,必须确保自身的安全,紧急庇护所就是为此而设计的。在决定要挖棚之前,应该尽全力撤到山下或安全的地方,如当地的棚屋或是其他能住的地方。
修建紧急庇护所是件非常辛苦的工作,会消耗大量的体能。一般来说,工作时需要最少量的装备。可以让挖掘和修建工作变得简单的一切方法都应该充分利用,冰镐、板状雪锚、盘子或是午餐盒都可以用来挖雪。一把轻质的雪铲可以大大缩短挖掘的过程,建议冬季攀登的队伍起码要背上一把雪铲。
我们可以修建多种类型的紧急庇护所。大的石头后面经常会有积雪,可以把这些大石头挖出来修建庇护所;在林木线下面,尤其是杉树较低的树枝上经常托着雪,在树干下面就形成了一块庇护区域,我们也可以继续将这块区域挖得更宽敞一些。
1.坐式庇护所
坐式庇护所与雪棚和雪沟相比,集热效率更突出,更舒服。修建这种庇护所需要挖出一面陡峭的雪堤,一般在雪槽壁或是凹入的地形区域可以找到。这个挖出的空间是用来坐的,人和雪的接触最小。入口很低,可以让暖空气保持在头部和躯干部分。
修建这类庇护所的时候先直直地挖进去,然后向上掘进,但这就意味着人需要一直躺在雪上,会感到很湿,如果在晚上也穿着同样多的衣服,这可不是个明智的做法,除非在软雪的条件下才能这么干。
在雪堤上凿出一条楔形的沟,与肩同宽,高度要保证头部处于表面之下。需要做出一个位子来坐着,当快挖完的时候,在雪沟的背面可以用挖出的碎雪来垒一个座位。沟挖好以后,需要在上面盖一个屋顶,防止雪落下来,同时保暖。在硬雪或板状雪的条件下,最好切出一些雪块,比雪沟的宽度要长一些,这样就可以放在雪沟上方做屋顶。可以一块压着一块地放,直到把雪沟盖住,只在底部留出一条很小的入口。要在庇护所的上方区域取雪块,这样雪块更容易向下滑到合适的位置。可以用任何手边的东西垫在座位上,如装备包的背部插板,坐下来的时候可以把脚伸到背包里。另外要在空间顶部做个标记,可以选用雪杖或是冰镐。
雪是很好的保温层,但需要周围有几厘米的空气层。不要把空气层挖得过大,否则保温系统就不会那么有效了。
2.雪棚
在比较平缓的地区或者合适的陡坡,无法修建坐式庇护所的地方,还可修建雪棚或雪沟。雪棚又叫鼠洞棚,适用于可以用雪铲或是有其他方法可以运雪的情况。
首先把所有人的背包铺在地上,如果可能的话,在上面铺一层露营袋或雨布。在上面尽可能多地堆上雪,堆成一个大鼹鼠丘一样的雪堆。围着雪堆用雪铲或手把雪拍紧,然后在背风方向挖一个小口,把露营袋和装备包拉出来。里面可以再挖出合适的顶部空间,不要向上挖得太多,然后平整屋顶,防止滴水。
3.雪沟
雪沟可以使人平躺在雪层之下,适合在平整坚固的雪面上修建。
用冰镐尖在雪地上划出一个大概的轮廓,大致与肩同宽,长约1米,然后把这个地方分成几个雪块挖出来。随后向下切,挖出下面的雪,给脚空出位置(如果做不到就得另外找个地方去挖一些更长的雪块)。把雪挖空之后,把几块雪块放回到顶部,爬进雪沟,然后再把其他雪块托着放下盖在雪沟上面。
当人平躺下来的时候,要注意使用其他富余的装备来减少身体与雪的接触面积。
课后习题:
1.户外常见事故类型都有哪些?
2.户外常见风险的应对策略有哪些?
3.高、低海拔攀登常见风险分别有哪些?